在地深耕 头脑激荡 | 2018横港乡建营和傅英斌一起聊方案
伴随着鸟叫虫鸣醒来,2018横港乡建营的营员们挤进书院。夏日里的村庄朝气蓬勃,活力十足。藏在斑驳树影的横港书院传来此起彼伏的笑声和掌声。傅老师绘声绘色的向同学们分享他的乡建故事。
8月4日我们有幸邀请到了中国乡建院傅英斌工作室负责人傅英斌先生,给乡建营的同学们带来精彩的分享会《乡村中的设计价值》。
傅老师已经在乡村建设领域耕耘多年。通过在全国若干个村庄的在地营造,他从在地营造的实践出发,探索乡土语言的现代表达,寻求结合乡村制度建设将乡村综合更新在空间上的解读和阐述。
在上午的分享中,傅英斌提出:现在的乡村建设是对“城市和欲望的模仿和复制”,现如今大多数乡村房屋“整齐划一的”做法和“文化上墙”的行为事实上是城市正淘汰了多年的做法。
傅老师也分享说,在做乡村建设时常会遇到资金不足的情况,那么如何在钱有限的地方快速做出效果呢?其实思路与城市里面的大多数项目是一致的,手段就是“做一个样板房 / 示范区”。
重新去设计改造整个村庄的工作量是巨大且难以完成的,“样板”十分重要。做出一个标杆可以形成更好的引导,对于乡村来说,如果没有一个好的样板支撑,大家只能去做那些被淘汰的东西。傅老师提醒同学们,在乡村的营造过程中,应该重视“榜样的力量”。
傅英斌认为,作为设计师,具体我们能去做的事情,归纳起来一方面是“天、地、人、神”,比如宗教、习俗、文化。另一方面就是“吃、喝、拉、撒”,跟生活有关的那些事。
贵州中关村敬字炉
贵州中关村敬字炉,属于“天、地、人、神”的范畴。“字篓”是中关村村民的一个传统,把全部有字的废纸单独整理放在篓子里,通过一个仪式把纸灰倒在河里。为了让传统继续强化且做的过程更有仪式感,他们做了这样一个敬字炉。
我们需要仪式感,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这是一件传承习俗敬重文化的事。
贵州中关村红军墓
红军墓在整个贵州都非常常见,有些有名有姓有碑,有些只有一个坟墓。
村里一直反对村庄改造的老人,听说要做红军墓,非常痛快的就答应了。傅老师和他的团队不想要一个烈士名园,所以做了相对低调,能和整个山融合在一起的石墙。不去对红军墓本身做处理,或许这样荒草丛生的孤坟才能让大家涌起乡村记忆和历史关怀。
不去对红军墓本身做处理,或许这样荒草丛生的孤坟才能让大家涌起乡村记忆和历史关怀。
贵州中关村青草乐园
在当下的中国,乡村留守儿童的数量远远大于你的想象。傅英斌和他的团队希望能为村里的孩子做点什么,能够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和亲切。最后决定从建设儿童乐园开始。
要做一个低成本、低技术、低影响的场地,还要让儿童参与建造留下属于他们的建造记忆。这个拥有奇思妙想的团队让孩子们去山上采了树叶,做了这样一件事。
小朋友在自制的水泥砖上留下手印和签名。
是人赋予场地温度,抑或是场地给人以记忆与牵挂。参与让不同生命的两段时间缝合在一起,这便是人与人、人与场地之间关系的产生。
设计师并没有魔力能让一块场地直接转变为场所,项目的落成不是这个转变的结束,而是开始。我们能做的只是提供一个让村民愿意接受的场地,愿意开始在这块场地上生活。
分享会结束后,历经24个小时,傅老师分别跟16个小组进行一对一的沟通交流。
书院、禅院、驿站……村里的每一处都在碰撞着组员的思想火花。
李纯子
老师的建议为我们节省了造价,并且解决了一些我们自己无法实施的技术问题,在景观效果上更加的简洁明了,提供了更多的思路和可能性,对我们的设计和施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感谢老师在如此炎热的天气下看场地并且给予我们更多的指导。
王亚
傅老师听完我们的方案之后,建议我们的方案统一设计语言,这样会让我们的方案更“轻”、更“简”,从施工便利性来说,建议我们再考虑围栏的材料。
黄东源
老师从“可食”角度出发,帮助我们将本来的功能分区化零为整,引导我们将可食花园作为一个载体,去包容多种活动,如:采摘、餐饮、儿童教育、农业市集和音乐会等,而不是将本不大的场地划分一个个区域去迎合功能。可食与采摘才是我们最大的亮点,良好体验感将会为方案增色~
江思涵
我们没有聊这里应该怎么设计,也没有聊那里应该怎样修改,但却让我们受益匪浅。老师告诉我们,重要的从来都不是我想做什么样的设计,亭子或是水景都没有定论,重要的是场地需要什么样的设计。只要悉心观察,将心比心,场地会告诉我们什么才是正确的设计。感谢傅老师!
赵志宏
老师讨论后深深的感受到,要在甲方,运营和设计师对于产地的不同需求,我们对于场地的设计想法很好,但是一个施工项目,设计中如果出现了太多的不可控制的元素,很可能后期实施中会出现施工不完,资金不足的情况。所以设计中要进可能的和各方沟通,达到一个三方的平衡。 最后,感谢老师对我们设计过程中各种问题的解答,使我们受益良多!
最后
在这个可以听到狗吠蛙鸣的深夜
在这个幽深恬静的村野里
笔画在纸上的沙沙声赶走了浮躁
不需任何旋律便可让我们内心安定
这里并不属惊艳的世外桃源
也没有小桥流水的优雅情调
可是我们都知道
这里于我们而言是不一样的
采写 / 村里的森也
编辑 / Haipei
摄影 / 村里的33
欢迎致电,业务洽询
熊先生 13590247526 (深圳)
张女士 13681842185 (上海)
李先生 13811306567 (北京)
李女士 13880695657 (成都)
康先生 13810328455(文旅 小镇 田园综合体)
媒体合作,请联系
唐先生 18601077014(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