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上海很多小区,已经很累了!

职场黄皮书 独角鲸工作坊 2022-05-18



撰文 | 任大刚

在一些城市的居民正在为即将到来的封控储备物资的时候,上海一直处于封控状态的区域,已经基本实现温饱。

 

网上传来的各种求助消息中,涉及饿肚子的信息基本消失。前两天打算帮一个饿瘦20来斤的朋友想想办法,但某个国际机构已经给他送去了食物,他也不再需要帮助,从拍来的照片看,还真丰富。

 

在很多区域,基层政府已经发过多轮“大礼包”。最保底的米面和肉类,以及最标配的包菜、洋葱、土豆、黄瓜,大部分家庭都拿到过,有时候还会有些地方土特产以及零食;发东西少的区域,团购和网上订购也在发挥作用,尽管价格大幅上涨,但只要有钱,舍得花钱,东西还是有的,可以买到;对月光族来说,如果不能尽快出来挣钱,接下来的封控日子里,将很快陷入困境。

 

我的感受是,物流和市场在缓慢地恢复。网上已经有小龙虾售卖,考虑到往年这种动物有极低极低的不良食安记录,而鉴于目前医疗急救系统运转不灵,所以小孩子提出的食用请求,思前想后,残忍否决。



01

封控面前,要把饮食水平从温饱推进到小康,仍然困难重重,这有两个制约性因素:

 

第一、市区物流的限制。

 

前段时间,一些地方因防控疫情,高速公路限流,导致通往上海的货物比较紧张,经最高层紧急疏通,实行全国统一通行证,问题得到缓解。4月22日,上海市又规定,商贸物资和生活物资企业,可以为自有车辆和驾驶员或其承运商车辆和驾驶员申请《通行证》。

 

打通市区物流,解决了部分问题。但由于供应商离上海市民餐桌太远,导致上海市民的真实需求,与远方运来的东西之间,永远存在错位。譬如,几乎家家都在发愁,洋葱和黄瓜到底有多少种吃法;而要吃到活的鱼虾,则完全靠运气、能力和关系。

 

第二、目前最大的限制是小区物流。

 

目前市区物流只能到达小区门口。不管是哪种类型的区域,外来人员都不能进入居民小区。从小区门口到居民家门口的最后100米,成了一个大瓶颈。

 

在封控区,最后100米的货物运送,通常由小区志愿者团队完成。这里面问题越来越多。

 

浦东浦西封控将近一个月,个别区域远远超过一个月,如果没有替换,志愿者已经比较疲惫。

 

以我们居民楼为例,140多户人家,以每户3人计算,有400多人。单是搬运物资一项,每人每天需要两斤食物,就是八九百斤的运送和分发;加上天气逐渐转热,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搬东西跑上跑下,这是怎样的艰难?

 

而小区居民也因长时间封控,不少人情绪极化,个别居民把不满发泄到无辜志愿者身上,导致志愿者寒心离去,不干了。

 

居委会为了减少志愿者的物流负担,通常严控居民购买物资,要求只能购买“生活必需品”,对每天额外的团购,不再组织志愿者搬运,很多团购因此烟消云散,居民个性化需求得不到满足。居民个人网购的冷藏食品如鲜牛奶冰激淋之类,也未必能及时送上门,随着天气转热,购买者只好放弃。

 

当然,上海有一万多个居民小区,志愿者服务千差万别,不可能“均质化”,不排除有好到极致的服务,但这肯定不是“中位数”,而是少数。



02


当“生活必需品”成为阻挡物流终端的理由时,却也忽视了这是一个因人而异的概念。

 

中国人很多年里生活在经济高速增长中,物质极大丰富,而本地上海人的生活品质一向领先于中国,因此对什么是“生活必需品”,以及对低端生活的耐受力,每个人的感受和承受能力,是很不一样的。

 

就比如,对一些肾衰竭患者来说,只能喝纯净水,但对大部分人来说,买纯净水显然就是增加志愿者的负担,是不知好歹。有人觉得没有咖啡就坐卧不安,情绪不稳,那么咖啡就是生活必需品。有人不坐在马桶上就拉不出屎,问题跟吃不上饭一样严重,那么马桶就是他的生活必需品。

 

再者,上海已经不是100多年前的一座县城,而是五方杂处,华洋杂处的大都市,饮食习惯天南海北,有人喜欢咖喱味,有人要吃素;有人想吃重庆火锅,有人想吃肥肠。统一的几样蔬菜,完全不能够满足万方的需求。

 

此外,人性开始回归日常,有的团长辛苦一场,非但落不到好话,反而被团员唾骂,甚至倒贴钞票,让人寒心,伤心离场,满足个性化需求的通路随之断绝。

 

目前最后100米的瓶颈,实际上遏制住了小区居民的日常需求,千差万别的欲望憋屈在几间屋子里,无法释放。一边是日益疲惫的志愿者,一边是怀有无名业火的居民,这种状况如何维系?



03


奥密克戎病毒的传染性很强,有的居委会“团灭”,志愿者感染病毒的也不在少数。我们小区则有一名垃圾清运工人感染病毒,搞得大家忧心忡忡,因为大家不清楚接下来会不会有其他的清运工人被感染,会不会进而影响到小区的垃圾清运工作。

 

我的师弟Q所在的小区更惨,有三名垃圾清运工人感染病毒,垃圾清运停摆,只好由街道派了三个人过来协助清运垃圾。

 

现在每次下楼做核酸检测,见到满地落叶,无人清扫。清洁工已经走了,树叶对环境影响不大。可生活垃圾不一样。一个小区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生活垃圾,不能及时清理,随着天气转热,定会滋生大量蚊虫病菌,给公共卫生带来重大影响。

 

这还只是垃圾不能及时清运的问题。实际上,一旦封控,实施“静态管理”,公共服务的需求大量增加,当病毒感染到公共服务人员,相关的公共服务只好打折或停摆。

 

譬如我就不知道,那些个被“团灭”了居委会的小区怎么办?居民既需要一般的米面油配送,也需要个性化的药品购买,而接手的“社区抗疫临时党支部书记”对这个居民小区能够了解多少?责任心到底能不能够到位?这些都是疑问。

 

我学习了一下我们小区最新的“疫情通报”,数了一下,感染病毒“转运”走了之后,“出院”返回的已经有10多人;其中一人“复阳”,又被“转运”了。

 

这些已经“治愈”的人,还得和有“阳”小区居民一起封控,叨陪末座。对他们来说,这似乎丧失了“转阴”“治愈”的意义,有可能,下一次核酸检测,就像上面提到的那位“复阳”的居民一样,又被“转运”了。如此周而复始,小区解封变得遥遥无期。

 

据说现在的新规,是把分区管理细化到居民楼,我能体会到的变化,是少做一些核酸检测,能查到的正式报道,是杨浦区一个超大小区划分成若干小型封控区域,这无疑是个进步,并且希望一直有进步。



04

有人希望基层政府组织人力,彻底打通最后100米。但另一种担忧是,这样一来,将会引起人员流动增加,加大病毒感染风险,与“清零”宗旨相悖。


要“清零”,人员就需要尽可能地静止不动,就不可能有“物质极大丰富”的生活。既要“物质极大丰富”,又要“清零”,这是两个相反的目标,辩证法失灵。

 

什么时候完成“清零”,什么时候才有可能过上“物质极大丰富”的生活。目前的情势就是这样。

 

那么什么时候你的小区或你的居民楼才能“清零”呢?你可以关注每天的疫情报告,以及上面是否有你们小区的门牌号。

 

最近的疫情数据已经提示,短时间内,社会面“清零”似乎指日可待,但小区“清零”仍不容易,短时间内要让生活正常起来,似乎还提不上议事日程,因此要有“长期抗疫”的心理准备。

 

哪怕你现在有幸生活在“防范区”,鉴于奥密克戎过强的传染性,你也不应过于乐观,重新坠入“管控区”“封控区”恐怕是分分钟的事情,基于这种危局,吸取教训,及时足量储备个性化的食物、药品、用品是首要工作,也是最大的家庭责任。


*题图为上海一处被封控的小区门口,来源于网络
*投稿邮箱:bcsxk2016@163.com
*商务微信:bingchuanxiaobian



新生活,新思考

公号ID:dujiaojing2018


长按二维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