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控会议、培训等支出,“过紧日子”必须常态化!北京200家市级部门预算公开
200家市级部门“晒账本”
据介绍,2023年,北京市继续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的总体原则,实现除涉密部门外,所有使用财政资金的200家市级部门,全部公开部门预算。此次公开的2023年市级部门预算主要包括部门预算报表和文字说明两部分。
其中部门预算报表共计14张,主要反映市级各部门的收支预算、财政拨款“三公”经费支出、政府采购预算、政府购买服务信息、项目支出绩效目标等情况。此外,部分涉及市对区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的部门,还将公开专项转移支付绩效目标表。文字说明主要包括市级各部门的基本职责、机构设置情况、部门收入资金来源“三公”经费预算增减分析、重点事项说明、专业名词解释等,公众可以由此了解到各部门落实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任务的资金保障情况,进而看到各项财政资金政策落地生效的具体体现。
从“看得全”向“看得细”、“看得懂”转变
今年市级部门预算公开与以往有哪些不同?记者从市财政局了解到,2023年部门预算公开,着力从“细化、拓展、创新、增加”四个方面,在部门预算公开的内容、范围、形式、重点等方面深入挖掘,深化公开,进一步打造透明预算,推进“阳光政府”建设。
一是“细化”部门收入构成,提升“来源完整性”。
为进一步全面反映市级各部门预算,2023年进一步细化公开各部门收入来源。在文字说明中,将原来财政拨款、其他收入、上年结转结余三大类收入来源,细化拆解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政府性基金收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财政专户管理资金收入、事业收入、上级补助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事业单位经营收入等各类明细项,进行全方位展示。使各部门收入资金构成更加清晰可查,公开内容进一步从“看得全”向“看得细”、“看得懂”转变。
二是“拓展”重点项目范围,提升“公开聚焦性”。
2023年,北京市进一步选取社会关注度高的重点支出项目,对项目的政策依据、绩效目标、资金投向、实施方案等进行详细公开,以更好地反映项目支出全貌。2023年选取促消费、医疗救治、普惠托育等十个重点领域实现全口径公开,有利于提高公众对财政资金重点安排的知晓度,促进民主监督。
三是“创新”图表呈现方式,提高“数据可视性”。
今年在各部门预算公开文字说明中,新增采用了结构图、饼状图等方式,对各部门收支结构、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占比等内容进行形象展示,有利于直观反映资金构成,提高公开内容的可视化程度。
四是“增加”专业领域解释说明,提升“内容易读性”。
为进一步增加公众对市政府各专业部门工作以及资金安排的理解,2023年市级部门在公开预算时,进一步增加了专业名词解释。在各部门预算中,不仅有预算管理相关通用名词的解释,如基本支出、项目支出、“三公”经费等,还会看到对本部门工作及所属行业领域中专业性较强的名词解释,进一步提升公开材料的可读性,便于公众对预算数据的理解。
将继续保持紧平衡状态
市财政局表示,2023年本市财政收入预计保持低位运行,同时,重大决策、重大任务和刚性支出资金需求量大,综合考虑今年的收支形势,预计本市财政收支矛盾仍然突出,将继续保持紧平衡状态。这就要求全市各部门必须将政府“过紧日子”作为常态化纪律要求,大力建设节约型政府,应对财政收支紧平衡压力。
从今年公开的市级部门预算整体来看,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一般性支出继续“降”。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市级按照5%的比例压缩“三公”经费,已连续多年实施压减。严控会议、培训、课题等一般性支出,对非刚性非重点项目支出可压尽压、应压尽压。把严把紧预算管理、资产配置、政府采购、预算评审等关口,建立节约型财政保障机制,努力降低行政运行成本。
二是成本绩效改革范围持续“扩”。自全成本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实施以来,已累计新设、调整332项支出定额标准,实现节支269亿元。2023年,将继续在重点领域持续推进降本增效,在行政运行、教育、科技文化、经济建设、公用事业、社会保障、卫生健康、农林水、自然资源、生态环保等领域,推动成本绩效从项目管理向政策、部门拓展。持续完善分行业分领域分层级的支出标准体系,在支出结构优化方面重点突破。这些改革理念,都将具体体现在各领域部门预算当中,细化到具体项目安排中。通过部门预算公开,进一步敞开了社会各界了解政府履职的“窗口”,有利于督促部门提高责任意识、绩效意识。
政策约束严控增支政策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财政部门会同各预算单位持续做好部门预算编制工作,按照“保工资、保运转、保重点、控一般性支出、促高质量发展”的总体思路,突出“统筹安排、优化结构、绩效导向、政策约束”四条主线,将积极财政政策加力提效贯穿于市级各部门预算编制执行,聚焦保障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和全市中心工作。
一是突出“统筹安排”,增强重点工作财政保障能力。紧紧围绕本市“十四五”规划纲要,聚焦全市重大项目,做好重大决策、重大任务和刚性任务支出保障。提高各类资金资源统筹平衡能力,加大“四本预算”统筹,强化政策集成协同;强化新增政府债券资金统筹配置,优先保障在建项目和补短板重点项目;加强部门和单位非财政拨款统筹管理,各部门依法依规将各类收入全部纳入预算,清理盘活单位往来科目沉淀资金,增强部门预算全面性。
二是突出“优化结构”,提升财政资金分配效能。分清主次,明确缓急,优先保障“三保”支出等刚性支出,重点保障市级“大事要事”清单项目,从紧安排市级部门一般性履职支出。坚持“资金跟着项目走”的原则,引导各部门扎实做好项目库建设,加强项目储备和梳理整合。持续深化“零基预算”管理改革,完善项目预算分年度安排机制,滚动编制分年度资金计划,减少年度间结转。
三是突出“绩效导向”,切实降低政府施政成本。按照“谁支出、谁负责成本控制”的原则,引导各部门各单位将成本理念和方法贯穿于预算管理各环节,在部门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的全过程中体现绩效导向。强化绩效管理激励约束,将市级部门绩效管理情况纳入市级行政机关政府绩效考核,把宝贵的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用到要紧处。
四是突出“政策约束”,促进资金管理政策与预算编制有机结合。进一步做好项目与支出政策的衔接,强化政策实施对预算项目资金安排的引领。加强民生政策保障,按照中央关于进一步增强民生政策措施有效性和可持续性的有关要求,加强民生支出政策的事前评估论证,紧扣“七有”“五性”要求,合理确定保障范围。严控增支政策,除落实国家政策外,年度执行中原则上不再出台新的增支政策。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月朦
监制|高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