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政策锚定实体经济
■重在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加大薄弱环节金融支持 ■剑指企业融资高成本 | |
新年伊始,货币政策再度发力引导资金流向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1月16日,人民银行在其官方网站发布,增加信贷政策支持再贷款额度500亿元,支持金融机构扩大“三农”和小微企业信贷投放。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执政以来,对实体经济的发展高度重视。决策层之所以高度重视实体经济,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部长徐洪才看来,需从两方面进行观察。
外部看,始于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暴露了金融严重脱离实体经济所可能引发的系统性危机风险。国内看,“资金在金融机构内部交易,就好比车轮打滑,虽然转得很快,但车轮没有前进。特别是影子银行、信托资金等愈演愈烈,资金在体外循环,实体经济难以得到有效支撑”。
“新一届政府在宏观金融调控中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核心追求,乃是汲取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采取有效措施避免陷入金融体系自我循环的泡沫经济。”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中国建设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黄志凌也给出了类似的观点。
“从根本上讲,金融和经济之间应是良性互动。经济不发展,金融也成了无本之木。”徐洪才说。
正是看到了问题之所在,两年多来,新一届决策层围绕着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金融服务“三农”发展和支持小微企业发展、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等作出了一系列针对性部署,有力地促进了实体经济的发展。
重在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后的首次地方调研中,李克强就明确表示,应围绕实体经济需要,创新金融服务,支持中国装备“走出去”。要坚定推进金融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金融市场体系,不断增强服务实体经济和支持产业转型升级的能力。
2013年6月1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就研究部署了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政策措施。会议明确要求,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用好增量、盘活存量,更有力地支持经济转型升级,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在两次听取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工作情况汇报后,《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对这一工作作出明确部署。文件要求,保持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坚持有扶有控,积极支持铁路等重大基础设施、城市基础设施、保障性安居工程等民生工程建设,对产能过剩行业区分不同情况实施差别化政策。进一步发展消费金融,促进消费升级。
对此,徐洪才表示,在国际需求相对不足的情况下,我国不少产业投资趋于饱和,针对产能过剩的问题,中央提出了“消化一批、转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的要求。对于产能过剩的领域,就需从结构调整角度出发,对不同行业采取差别化政策,合理引导资金的流向。
“对于有市场发展前景的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信息技术产业和新业态,则需合理配置金融资源,促进其快速成长。”此外,他还表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的提供,如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等,对资金的需求都比较大,仅靠政府加大投入难以满足需求,就需要通过资金的引导,加大金融对这些领域的投入。”
采访中,专家们表示,一系列政策的出台,持续加强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有力促进了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比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连续超过第二产业,粗钢、有色金属、水泥等传统投资领域投资增速进一步放缓,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与传统产业跨界融合呈良好态势。新兴服务业继续领跑经济增长,经济向中高端迈进的态势明显。
加大薄弱环节金融支持
“三农”工作向来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2014年3月底在辽宁、内蒙古等地调研时,李克强就强调,金融创新必须以服务实体经济为根本,为群众的创业、就业提供支持。要通过金融改革,畅通金融血脉,更有效地服务三农、中小微企业、基础设施等薄弱环节。
围绕着“三农”发展,决策层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金融服务“三农”发展的若干意见》。加大支农再贷款、再贴现政策力度,引导和促进金融机构加大涉农信贷投放。意见还着力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加强农产品期货市场建设。
“这是极具针对性的政策部署,像三农、小微企业等领域都是金融服务的薄弱环节,长期以来金融服务不到位,金融之水流不到,或是阳光雨露滋润不够。”徐洪才表示,在金融宏观调控上,采取对三农领域的“滴灌”,对于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具有重要意义。
政策推动之下,2014年三季度末,全国支农再贷款余额2148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429亿元。全国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为22.92万亿元,同比增长13.7%,增幅高于全国金融机构同期各项贷款增幅0.7个百分点。全国农村贷款余额18.93万亿元,同比增长13.2%,增速比各项贷款平均增速高0.2个百分点。涉农贷款利率下降约0.5个百分点。
在对金融服务实体的部署中,小微企业发展是政府工作又一重心。在2014年召开的40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中,围绕着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部署达到6次,其中更是有三次明确提出加大对小微企业等薄弱环节的扶持力度。
黄志凌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截至2013年末,全国法人小微企业含个体工商户达到5606万户,占企业数量的94%,提供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0%,纳税占国家税收总额的50%,完成了65%的发明专利和80%以上的新产品研发。
在国务院研究室综合二司司长向东看来,中央政府如此关切小微企业的发展,正是因为小微企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中最活跃的主体。加大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力度,是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和稳定就业、鼓励创业的重要内容,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围绕着小微企业发展,国务院办公厅还出台了《关于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要求确保小微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平均水平、增量不低于上年同期水平。优化信贷结构,在盘活存量中扩大小微企业融资增量,在新增信贷中增加小微企业贷款份额。创设支小再贷款政策工具,取消不合理收费。
到2014年9月末,支小再贷款余额较上年同期增加465亿元。银行业连续五年实现小微企业贷款增速、增量“两个不低于”目标。目前,商业银行已基本建立较为完善的服务价格管理制度,并积极部署减免企业服务收费。
剑指企业融资高成本
2015年新年伊始,李克强在深圳前海见证了首家互联网银行微众银行的第一笔贷款。总理的关注点是,要给普惠金融、小贷公司、小微银行发展提供经验,要降低成本让小微客户切实受益。
尽管小微企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但长期以来“融资难、融资贵”一直是困扰小微企业发展的难题。在黄志凌的观察里,已有的银行服务供给与现实金融需求既存在着针对大型客户和高端客户的服务过剩,又存在针对中小企业、农村和城市非核心区等领域的服务短缺;既存在着大量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金融资源短缺,又存在着僵尸企业占用大量信贷资金的金融资源虚耗;既存在着同质化的过热竞争,又存在着客户个性化金融需求的无人理睬。一系列情况都反映出金融服务的结构性缺失。
与此同时,受访专家还认为,民间融资的利率偏高,远远超过了实体经济的投资回报率。尤其是在宏观经济存在下行压力的情况下,如果金融服务不到位,而金融企业的利润又过高,实体经济的利润将受到更大挤压。这是利益分配的严重不合理,更严重的情况是会影响整个宏观经济的稳定。
无论是2014年5月在内蒙古调研还是2014年7月在湖南考察时,李克强都对实体经济资金总体紧张特别是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给予高度关注。
2014年,国务院常务会议两次听取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问题汇报,就缓解企业融资成本作出部署,并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多措并举着力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问题的指导意见》和工作方案。政策的着眼点在于,通过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问题,既可为企业“输氧供血”,促进当前稳增长,又能形成金融与实体经济良性互动,增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底气和能力。
从实践看,政策部署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2014年10月份,同业拆借和债券回购加权平均利率分别为2.69%和2.64%,比上月回落0.28个和0.29个百分点,比2013年12月份低1.47个和1.64个百分点;企业贷款(含票据)加权平均利率为6.88%,较2013年12月份回落0.32个百分点。2014年10月末,3年期、7年期AA级企业债的到期收益率分别为5.32%和6.17%,较2013年末分别下降2.03个和1.29个百分点。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民间借贷利率等也均有不同程度的回落。
新的一年,降低融资成本也是金融工作的方向之一。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副局长王宁日前告诉本刊记者,2015年,人民银行将引导金融机构盘活存量、用好增量,增加对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信贷支持。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进一步降低融资成本。■(《瞭望》2015年第3期)
关注瞭望微信 转载注明来源 点击【阅读原文】 下载瞭望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