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经济带协同发展三大瓶颈
■ 区域竞争压力较大 ■ 创新资源聚集程度呈现巨大鸿沟 ■ 协同发展道路维艰 | |
国务院日前批复同意《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这是贯彻落实长江经济带战略的重要举措。瞭望微信刊发此文,探索长江经济带协同发展路径。
今年是落实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开局之年,按照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部署,长江经济带协同创新发展将立足长江上中下游地区的比较优势,通过发挥长江黄金水道的独特作用,顺应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促进通过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推动沿江产业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长江经济带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带,地域广阔、区域间产业发展差异较大。目前有效的产业协调合作机制尚未建立,相关省市沿江开发战略规划的主导产业极为相似,经济互补性不强。因此,亟需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幅提高服务业比重。上中下游要素合理流动、产业分工协作,培育形成具有国际水平的产业集群。
东中西蓄势待发
长江经济带东部地区区域创新成效显著。
上海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涌现出一批自主创新成果,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的金融聚集效应得到凸显;江苏充分发挥科技资源优势排头兵的作用,大大提升了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支撑作用;浙江基于块状经济的集群创新特点,充分发挥民营企业自主创新主力军的特点,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的自主创新环境。
长江经济带中部地区形成了区域产业持续创新的动力机制。
安徽通过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形成了依靠自主创新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路径;江西抓住国家沿长江开发开放和建设京九经济带的契机,实施南北双向推动战略,形成了全球有特色的新型材料等工业;湖北则依托国家光电子通信产业的研发基础和产业优势,大大提升了光通信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特色产业持续快速发展;湖南积极推进长株潭“两型”试验区改革建设,发挥高端制造和服务经济的引领功能,通过做大做强装备制造业,使投资拉动型、资源消耗型、传统工业主导型格局有了大的改变。
长江经济带西部地区独特的资源优势得到了有效发挥。
四川省通过实施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工程和星火富民科技工程,形成了成德绵高新技术产业带的创新资源优势和特色农业的高技术资源优势;重庆借助非常丰富的国家军工资源,充分发挥军工企业产业溢出、技术溢出和人才溢出的效应,逐步成为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军转民技术交易平台;云南依托区位优势,通过贯彻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加快了滇中产业新区的建设;贵州作为长江经济带实现协同创新发展的重要省份,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已打造成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资源深加工基地、特色轻工业基地、以航空航天为重点的装备制造基地和西南重要陆路交通枢纽。
协同发展三大障碍
其一,区域竞争压力较大。
从产业竞争来看,长江经济带产业发展自成体系,缺乏合理有效的分工协作,各地区产业结构趋同情况日渐严重。
一方面,长江经济带内主导产业呈现出趋同化发展态势,缺乏经济互补性,往往几个城市都将同一个产业或同几个产业列为重点发展产业,在承接相关产业梯度转移、产业同质化、产业资源争夺等方面存在着较强的竞争关系。以汽车工业为例,长江经济带内的十堰、上海、武汉、重庆、南京、芜湖、南昌、成都等地,几乎都把汽车工业作为重点发展的产业。
另一方面,产业发展特色不明显。“小而全,大而全”的产业和基础设施服务体系,使长江经济带上下游之间产业分工联系的网络体系也远未建立起来。
其二,区域创新资源聚集程度呈现出巨大的鸿沟。
从长江经济带各省市所布局的国家高新区实力来看,区域创新资源聚集程度呈现出巨大的鸿沟。
长江经济带内国家级高新区数量占全国的39%。从国家高新区在长江经济带的分布情况来看,截至2012年底,在全国106家国家高新区中,江苏省拥有的国家高新区数量最多、类型最为丰富,共计10家;其次为湖南,拥有5家;最少的为重庆与贵州,各有1家。
从2012年国家高新区创新资源聚集指标增长情况来看,在长江经济带所覆盖的11省市范围内,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投入与增加值的比例,东部地区为9.3,中部地区为3.4,而西部地区为-23.3;各类研发机构数量上,东部地区为23.8,中部地区为13.0,而西部地区为16.1。
其三,协同发展道路维艰。
从沿江开发看,安徽、湖北、湖南、江西等地都相继提出了一系列沿江开发战略。由于缺乏系统化的、有效的协调合作机制,这些省市的开发战略基本上以省级行政区划为范围,各自为政、恶性竞争,严重影响了长江经济带整体市场竞争力的提高。
从发展动力看,土地、政策、劳动力等要素驱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模式受到极大挑战。现阶段,需要顺应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促进通过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推动沿江产业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幅提高服务业比重;上中下游要素合理流动、产业分工协作,培育形成具有国际水平的产业集群。
推进协同创新的着力点
营造重点领域跨省跨学科跨部门协同创新的环境。
一是探索跨省跨学科有效组织重大创新活动的新机制、新模式,营造协同创新的微环境,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长江口造船基地和长江中游轨道交通装备、工程机械制造基地,实现重点领域创新驱动发展。
二是启动长江经济带特色产业创新中心建设。集成优势科研力量,强化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引导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引导经济带上的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材料、现代服务业等特色产业领域内的相关科研院所突破核心关键技术,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技术服务和支撑。
推动长江经济带协同合作、联动发展。
一是要适应新常态和长江经济带上西部地区发展进入后发赶超新阶段的新要求,积极抢抓中央把内陆开放作为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的巨大潜力、把协同创新作为推动新一轮发展的强大动力的机遇,进一步激发后发赶超、同步小康的内生活力。
二是借助上海张江、武汉东湖自主创新示范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长株潭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引领示范作用,推动处于长江经济带西部的地区形成与经济发达地区在产业上互联互通、互促互动的良性循环格局。
三是突破资源限制,积极发展长江经济带上尚未进入或尚未形成优势的产业领域作为重点突破口,支持和鼓励开展产业园区战略合作,建立产业转移跨区域合作机制,推动产业协同合作、联动发展,从而逐步由“量的发展”推向“质的发展”,由“沿海的发展”推向“内陆的发展”。
支持沿江地区加快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大幅提高现代服务业比重。
一是支持沿江地区加快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上海、南京、杭州、武汉、合肥、重庆、成都等骨干节点,进一步加强网间互联互通。推进沿江下一代互联网、智慧城市等建设,优化布局数据中心,继续完善上海、云南面向国际的陆海缆建设。
二是统筹沿江经济带丰富多彩的生态要素,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专业化现代服务业体系,推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生产性服务业的应用,培育形成长江经济带新兴产业,推动沿江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建设。
三是支持沿江经济带农业生产的信息技术服务创新和应用,发展农业生产动态监测、环境监控等信息技术服务,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加快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电子商务应用。LW
作者为工信部赛迪研究院工业科技研究所研究员
附文:
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支撑地位
其一,长江经济带是我国实现协同发展的重要保障区
长江经济带是实现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载体。由于长江经济带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带,具有承东启西的重要作用。这对开启东部、中部和西部协同发展,对开放内地城市和西部地区,对促进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协调发展意义重大。现阶段迫切要求通过引导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为形成优势互补、分工合作、协同发展的区域格局提供保障。
其二,长江经济带是我国重要的科技创新投入和产出区
科技人员是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资源,而R&D人员又是创新活动的核心资源。长江经济带人口密集,依托众多高校、科研院所开展的产学研科研活动极为活跃,辖区内11省市2013年R&D经费支出5045.8亿元,占全国R&D经费支出总额的42.59%;R&D经费投入强度平均为1.67%,低于全国R&D经费投入强度的2.08%。
其三,长江经济带是我国重要的特色产业持续创新承载区
长江经济带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带,地域较为广阔,区域间产业发展差异较大。由于自然历史原因,有些省市在支撑产业创新方面形成了独有的资源优势和较好的产业基础。目前,长江经济带集中布局了钢铁、石化、汽车、机电、建材等一批重点产业项目,产业比重大,其中钢铁产量占全国的36%,汽车和石化产量都超过全国的40%。LW
《瞭望》2015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