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关注|暮年农民工归养何处

文/宫超 瞭望 2021-03-07

子女、储蓄、土地这传统养老“三件宝”,已不能有效支撑农民工回乡养老需求

■ 新的农村养老方式也未成型,这使得农民工回乡养老隐忧凸显

     

  改革开放30多年后,亲手参与缔造中国奇迹的我国第一代农民工年纪渐长。随着子女的长大,这些干不动了的农民工开始回归故土,在农村养老、度过晚年,同时也不可避免的面临诸多新问题和历史欠账。

  

  首先,伴随我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年轻人脱离农村、融入城市,其与农村的联系渐趋淡薄,这就导致回归农村的第一代农民工成为“空巢老人”,中国最为传统的依靠儿女养老已难以为继。

  

  其次,由于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缺乏足够的专业技能,第一代农民工在城市打工期间还是以体力劳动为主,其工作存在环境差、强度大、劳动时间长、工资低的特点。步入老年的第一代农民工可能要承担更多职业伤病困扰的同时,又自身储蓄有限,缺乏足够的医疗担当能力。

  

  其三,尽管第一代农民工在农村拥有责任田,但由于土地收益有限,加之自身劳动能力下降,农民工也很难指望依靠土地收入来实现基本养老需要。此外,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4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农民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比例仅为16.7%。

  

  可见,子女、储蓄、土地这传统养老“三件宝”,已不能有效支撑农民工回乡养老需求,而新的农村养老方式也未成型,这使得农民工回乡养老隐忧凸显。

  

  需特别注意的是,《报告》还显示,我国50岁以上农民工的绝对数量已高达4685万人。如此大规模人口的养老问题若不能妥善解决,势必对整个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带来严重影响。

  

  近年来,国家已认识到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重要性。从2009年实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到三年后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全覆盖,再到去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提高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国家陆续出台相关举措,以改善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农村养老问题。

  

  然而,不容回避的是,这些举措尚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养老隐忧,农民工老年基本生活的保障、伤病照料等问题依然存在。

  

  实现农民工回乡养老“回得去、住得下、过得好、有所依”,无疑是一项任务艰巨的重大民生工程。如何在原有基础上针对现实困境,因地制宜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创新养老形式,相关部门还需整合各方资源,迎难而上。


刊于《瞭望》2015年第32期



瞭望 OutlookWeekly1981


转载请注明【来自瞭望微信】

点击【阅读原文】 下载瞭望客户端

更多精彩,请订阅《瞭望》新闻周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