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尚志碑林因何被称为“中国书法文化博物馆”

2015-09-09 《瞭望》新闻周刊 瞭望

■ “不忘抗联精神”成为这处碑林异于其他碑林的文化支撑

■ 采取“主题式”的碑林石刻展出,开创了中国碑林之先河

■ 以书法艺术搭建了一条与国内外相互联系沟通的桥梁


  49岁的山东篆刻工匠朱新升“闯关东”到黑龙江省尚志市已十年。“无论是王羲之,还是欧阳中石,古代的、现代的,十年的辛苦都在这儿,我离不开了。”面庞黝黑的朱新升指着面前的一排排碑林对记者说道。

  

  这天中午时分,阳光热辣,但到尚志碑林参观的游人仍络绎不绝。相比西安碑林、孔庙碑林等中国传统碑林的久远,坐落在似乎“不是一个那么有文化的地方”的尚志碑林,好像“只是一个现代文化景观而已。”

  

  但这处建于上世纪90年代末期的碑林却被中国书法家协会命名为“中国书法文化博物馆”,正成为中国碑林书法文化的后起之秀,它的“逆袭”一次又一次带给世人惊喜。

  

抗联书法的“风骨”

  

  “尚志该给子孙后代留下什么文化?千百年后的尚志碑林又会怎样?”现任尚志碑林管理处主任的何树岭说,他担任尚志市文化局局长时,他“留文化”的想法与当时尚志市不少领导干部的想法不谋而合,“这对一个边陲省份的县级市来说是很难的。”

  

  黑龙江省尚志市是以纪念抗联英雄赵尚志命名的。这座城市的雏形伴随上世纪初中东铁路的修建而形成,在不屈的反抗侵略的年代,这里留下了赵尚志、赵一曼等抗日英烈的深刻印记,并因此“名声大震”。

  

  尚志碑林沿用了原烈士纪念馆的旧址,并将部分遗存的抗战景观完整保留下来。在过去的十余年时间里,何树岭目睹了这处3.2万平方米的空旷土地上,尚志碑林“从无到有”、再到如今7000余件古今中外名家书法碑刻林立的变化。

  

  苍翠树木掩映中,碑林石刻与翠绿交映,仿古的亭台楼阁,朴旧的气息让人仿佛“穿越”先古。“翰林文苑”,在碑林入口处,书法名家欧阳中石的墨宝清晰可见。

  

  为缅怀与纪念抗日民族英雄赵尚志将军,书法家张耀飞题写的“救亡图存匹夫有责,冠名尚志功垂史册”的碑文被永久保存在尚志碑林中。

  

  在“将军艺苑”、“珠河情缘”中,尚志碑林还将赵尚志、赵一曼等抗联英烈的遗作以名家书法的形式展现出来,也包括后人对抗联精神的称颂。“不忘抗联精神”成为这处碑林异于其他碑林的文化支撑。

  

  1932年,时任东北义勇军学生团团长的车鸿志组织珠河县一面坡西小营学生进行抗日斗争,这年秋天他在抗日斗争中不幸壮烈牺牲。车鸿志的孙子、著名词作家车行,在这里撰写了“大纛忠魂、壮志凌云”碑文,并请著名书法家傅伯庚为其撰写碑稿。

  

  “抗联万岁”,已故抗联将领王明贵刚劲有力的书法永远镌刻在这块碑上。这位老战士曾远赴苏联抗日,将一生都献给了这片土地。韩光、李延禄等抗战将领的墨迹也被留存在此,见证他们与这片土地的不解之缘。

  

  这些英雄碑刻排布在碑林的入口处,具有缅怀和敬畏的深意。碑刻上的字体多显刚毅,与英雄的大无畏精神相映照。阳光透过繁茂的树叶洒在碑上,不断有全国各地的游人到此凝视、思考。

  

  “今年恰逢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除了游客,我们还接待了抗联英雄的后代来这里参观、拜访,具有特殊的意义。”何树岭说。

  

碑林“争奇”

  

  尚志碑林采取“主题式”的碑林石刻展出,异于其他碑林,开创了中国碑林之先河。“我们甚至在这里创造了世界第一。”何树岭说。

  

  尚志碑林内的“九龙印”——一枚斜立在砚台上的重达70.39吨的巨大印章,打破了吉尼斯世界纪录,被认定为世界上最大的篆刻印章。这枚设计精巧、浓缩多种中华传统文化符号的“九龙印”不时引来中外游客的赞叹。

  

  一池清水环绕之中,一座“寿山”在碑刻群中显得独特。何树岭说,这座收录了古今中外16000余个“寿”字的假山名为“万寿山”,一“寿”知千年,算是碑林中的创举。

  

  “这些字的结构风骨中更可以折射出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变迁,若细心观察,会发现这些书法的演变更像是一部社会史。”何树岭说。

  

  走进“万寿山”内部,游人们会惊叹这层层墙壁上爬满的各色“寿”字,它们从不同的时间和空间聚合到这里,或刚劲、或温婉、或柔媚,紧扣着中国文化传统中祈求长生福气的美好愿望。

  

  与“万寿山”遥相辉映的“千龙壁”,集1066个“龙”字,从象形演变为神话图腾起源,以“龙”字演变穿引中国古代一个时期社会经济生活发展的过程。

  

  何树岭介绍说,仅这1066个“龙”字,征稿就用了两年左右的时间,名声渐起的尚志碑林“一呼百应”,港澳台、美国、新加坡等地书法家的“龙”字也纷至沓来。

  

  中国书法历史悠久,沿革流变异彩纷呈。追根溯源,从甲骨文、金文演变到大篆、小篆、隶书,再到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诸体,书法的艺术魅力一直让中国文人墨客如痴如醉。

  

  从先秦“以形辨字”的甲骨文到盛唐书法的波澜壮阔,再到明清时期的百家争鸣,从蝌蚪文到《离骚》再到《万岁通天帖》,在尚志碑林“翰墨滥觞”、“千秋国粹”中,中国书法艺术千年演进史上的经典在这里一览无余。

  

  在碑林中心的一块石碑上,雕刻者创造性地将历代书法名家的题名镌刻在一起,颜真卿、东坡、太白、黄庭坚,字体或俊秀或洒脱或豪放不羁。何树岭说:“我信服他们的品格和字如其人的道理。”

  

  “我同样在雕刻过程中感受着他们的风骨。”朱新升说。

  

以“碑”会友

  

  “尚志碑林以书法艺术搭建了一条与国内外相互联系沟通的桥梁,他们在这里留下的不仅是墨迹,还有满怀的情谊。”何树岭说。

  

  国际碑刻群是尚志碑林开创性地与韩国世界书法艺术协会联合开发创建,现已有韩文、日文、伊斯兰、古埃及象形文字等多种文字书法,“都是通过与尚志碑林有着深厚感情的机构而得来。”

  

  台湾书法家苏安德2007年到访尚志碑林时,被这里的书法艺术气息感染,随后甄选20多件台湾书法家作品送到这里,海峡两岸在尚志碑林的友谊就此拉开。九年的时间里,已有100多位台湾书法家在这里留下“墨迹”。

  

  尚志碑林在打造“智慧之光”时,北大、清华、复旦等国内多所著名大学校训碑刻都被收入其中。何树岭告诉记者,“智慧之光”四个字是国学泰斗季羡林先生题写的,为了这四个字,碑林等了两年。“一封封诚恳的书信来往间,让‘智慧之光’能够连通全国。”

  

  这些海内外的珍贵墨迹在尚志碑林被格外珍视。朱新升说:“尚志碑林作为现代碑林,在石材和篆刻上都有讲究,除了要抵御东北气候的风雨严寒,还要凸显艺术美感,篆刻中有一点纰漏都要废掉重新来。”

  

  “这或许不是最好的碑林,但不能否认,它是一座做工精良的碑林。”中国当代著名书法家沈鹏评价道,这位年逾古稀的老人也为尚志碑林留下“翰墨滥觞”的墨宝。

  

  在何树岭看来,除去石刻的精雕细琢,碑林书法艺术文化流传更为珍贵,“尽管还有相当数量的书法作品未来得及刻碑入林,但它们仍是尚志碑林的根本,将在这里永世流传。”LW

  

瞭望记者丨许正

刊于《瞭望》2015年第35期



瞭望 OutlookWeekly1981

转发请注明【来自瞭望微信】

点击【阅读原文】 下载瞭望客户端

更多精彩,请订阅《瞭望》新闻周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