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70年,让世界更多了解全球治理的“中国主张”
■ 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与调整
■ 借助这一平台,让世界更多地了解和理解全球治理的“中国主张”
应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邀请,习近平主席将于9月26日至28日赴纽约联合国总部,出席联合国成立70周年系列峰会。
走过70年风雨沧桑,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与调整。正如习近平主席在外事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所指出的:“当今世界是一个变革的世界,是一个新机遇新挑战层出不穷的世界,是一个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深度调整的世界。”
“变革”“新机遇新挑战”“深度调整”,点出了国际秩序变革的关键词。时值联合国成立70周年的大年,联合国大会即将召开,中国作为战后国际秩序主要建构者之一,也是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正在崛起中的新兴大国的代表,在国际秩序变革中利益攸关,也是推动国际秩序变革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前进的重要力量。
其一,中国领导人不止一次提出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核心的“国际秩序观”,这一理念深具中华文明底色,又符合时代潮流,也同世界多数国家理念相近。虽然,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兼具复杂性与长期性,但稳步推进仍然可为。
从纵向看,按不同地区和国家加以推进,依次为周边、亚非发展中国家及南南合作、发达国家三个层面,其中周边是首要,大国是关键。在此过程中处理新、老大国的关系应致力于“和而不同”,谨防掉入“修昔底德陷阱”。而能否成功的关键之一,也在于中美沟通协调是否顺畅。
从横向看,可以在政治、经济、安全、文化及生态环境等五个领域下功夫,其重点,在于规则的重塑与博弈,以扩大自身及发展中国家话语权。
其二,彰显中国与当今国际秩序的互利合作双赢关系,对维护与改革战后国际秩序坚持辩证法,统筹国际安全与国际发展。
历史和现实都已说明,中国是当今国际秩序的参与者而非旁观者、合作者而非挑战者、改革者而非颠覆者。中国将保持与当今国际秩序的这种良性互动关系。
70年前,中国抗战胜利对战后秩序的建立做出了巨大历史贡献,中国今天仍致力于维护并强化联合国权威,对安理会改革坚持广泛协商,强调应充分尊重“五大常任理事国”的历史功绩、现实作用、合法权益,优先增加发展中国家代表性,着力提高安理会决策与行动的效率。
在世界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时刻,中国敦促国际社会共同捍卫正确二战史观、二战胜利成果、《联合国宪章》,以防止大战悲剧重演。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国际安全观,及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对于当今诸多国际热点,中国提出政治解决的“中国方案”,参与联合国维和及对外援助的力度不断加大。在南海问题上,主动向国际社会说明中国在南海早已形成的主权和权益,中国在南海的岛礁建设合情合理合法并将促进航行安全。
《联合国2015后发展议程》是今年大会的主题之一,中国强调力促“共同发展”,希望“发展峰会”取得实质成果,敦促发达国家履行官方发展援助承诺,也将酌情宣布中国援外新举措。
其三,最近一段时间西方舆论“唱衰”中国经济及抹黑中国外交的噪音、杂音不断,联合国大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可以向世界阐明“一带一路”、亚投行等新倡议的国际公共产品属性,让全球治理的“中国主张”得到更多了解和理解。
“中国梦”本质上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当前中国经济主动转型升级的“新常态”及其稳健增长的“正能量”也有利于世界。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始终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致力于和促进沿线国的发展战略对接,亚投行的成立是对现有国际金融秩序的补充完善。
在气候问题上,中国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等原则,重申中国将于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峰且将努力提前,推动建立南南合作基金以帮助小岛国、最不发达国家和非洲国家,愿与各方力促年底巴黎气候大会成功。
在网络治理、国际反恐、难民安置等领域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中国希望和其他国家一道研究制定有针对性的办法,共建网空新秩序。中国反对在反恐问题上实行双重标准,在妥善解决难民危机的同时敦促国际社会正视中东难民危机的根源及其主要责任,以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其四,在国际秩序变革进程中,中国将与主要大国加强沟通,将协力推动国际秩序变革作为构建“新型大国关系”重要着力点。国际秩序的变革,中美责任重大。中美“竞合”博弈中都应管控竞争、妥处分歧、做大合作,推动中美“共享分担”国际及亚太秩序。与新兴大国则加强团结、增进互信、防止分化。继续保持中俄战略协作的高水平,强化金砖国家协调以共同应对经济下行新挑战。
作者单位: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政治所
原题:把握好国际秩序变革的机遇
文章刊于《瞭望》2015年37期
转发请注明【来自瞭望微信】
点击【阅读原文】 下载瞭望客户端
更多精彩,请订阅《瞭望》新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