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闻|大美新疆60年
今年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60周年。
60年建设,新疆从没有一寸铁路到进入高铁时代;
60年发展,从缺医少药,到初步建成覆盖全疆的养老服务体系;
60年飞跃,从落后的偏远边区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
6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扶持,地方支持,各族人民相互尊重,共同进步,新疆各项事业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如今的新疆,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也是全疆各族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
瞭望带你去看看如今的大美新疆。
新疆喀什历史悠久、民族特色浓郁,噶尔老城区里的街巷建筑汇聚了维吾尔族传统文化,吸引了海内外的游客。喀什城中神奇的西域风情、厚重的色彩、热情的人民,在记者手机和相机的双重摄影中融合在一起。透过“画中画”的形式,这座活着的千年古城散发出别样的魅力。
摄|新华社记者张铖
▲ 一名妇女隔着玻璃向门外张望。
▼ 一名摊主在阅读书籍。
古尔邦节”又称“宰牲节”,是伊斯兰教的主要节日之一。按照传统习俗,这一天穆斯林要虔诚礼拜,宰牲待客,走亲访友。
摄|新华社记者张铖
▲ 9月24日,穆斯林在中国新疆喀什的艾提尕尔清真寺前完成礼拜后跳“萨满舞”。
▼ 9月23日,在新疆喀什老城,一名妇女试穿为古尔邦节订做的新衣。
今年45岁的阿布杜外力·肉孜来自新疆吐鲁番市托克逊县,2014年在吐鲁番市高昌区亚尔镇加入了“伊尼安打馕专业合作社”,学习打馕并以此为业。每天凌晨三点开始忙碌,根据订单的不同,阿布杜外力·肉孜一般一天会打上三四百个馕,一年能挣近2万元。
“伊尼安打馕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3年的“五一”国际劳动节,产品除本地销售,还销往乌鲁木齐、昌吉、克拉玛依,甚至远销上海、杭州等地。
摄|新华社记者赵戈
▲ 阿布杜外力·肉孜在一处“巴扎”替经销商买买提伊利摆放刚烤好的馕。
艾德莱斯绸是一种古老的丝绸,这种源于古代新疆的丝绸服装色彩艳丽,线条明快。古丝绸之路上,各国美女竞相追逐。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因为艾德莱斯绸花纹样式没有改变,服装制作没有创新,它不再成为“时尚”。如今,新疆一批新锐设计师用他们对艾德莱斯绸的理解,正在让这一古老丝绸重现光彩。
摄|新华社记者王菲
▲ 在艾德莱斯绸花纹设计师阿不的工作室里,阿不怀抱着他设计的靠垫,周围都是他自己设计的作品。
7月19日,由新疆文化厅主办、新疆油画学会承办的第四届中国新疆国际民族舞蹈节系列活动之“十年·新疆油画学术展”在新疆博物馆开展。本次画展展出了新疆本地51名油画家的54幅油画作品,呈现了十年来新疆油画创作的丰硕成果与发展历程。
摄|新华社记者王菲
▲ 在新疆博物馆的展厅内,一名参观者在观看油画作品。
8月9日,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开幕。
摄|新华社记者任军川
▲ 新疆姑娘在运动会上表演
今年春季新疆伊犁州察布查尔县纳达齐牛录乡从沈阳市引进紫色和黄色的彩色水稻品种,在水稻产业示范基地中,通过定点定桩,人工填色种植不同品种、有着不同颜色叶子的水稻,绘种出了“幸福锡伯人”和“羊羔跪乳”巨幅稻田画。稻田画中的人物身躯用黄色彩稻,紫色彩稻则用于描边,普通水稻构成整幅画的背景。
新华社发 赖宇宁 摄
▲ 7月20日在纳达齐牛录乡拍摄的稻田画。这是当地农民在687亩土地上用不同品种的水稻种出的。
新华社发 普拉提 摄
▲ 8月7日,在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草原,一辆草料打捆机在给收割的草料打捆。
8月份,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种植的8万亩优质番茄陆续成熟进入采摘期,番茄农户们抓紧时间采收,日均收获量1万余吨。
新华社发 闫志江 摄
▲ 8月10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二十一团职工忙着晾晒采摘的优质番茄。
随着棉花加工企业的开轧,新疆天山南北迎来新棉交售旺季,在棉花补贴政策的激励下,阿拉尔垦区各植棉团(场)棉农踊跃交售丰收的棉花。今年,阿拉尔垦区种植棉花200万亩,预计皮棉总产29万吨。
新华社发 陈健生 摄
▲ 9月29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二团棉农在装运新棉,准备交售到加工厂。
“美丽的夜色多么沉静,草原上只留下我的琴声,想给远方的姑娘写封信,可惜没有邮递员来传情……”这首创作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的经典歌曲《草原之夜》,诉说的就是可克达拉的故事。
经过几代兵团人的奋斗,可克达拉真的变了模样。昔日在地图上都很难找到的边境小农场,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一座活力四射的美丽新城。
摄|新华社记者沈桥
▲ 新疆可克达拉盛开的薰衣草花。
进入九月,新疆喀纳斯景区秋色迷人,白色雪山、黄色桦树和绿色翠柏让喀纳斯的颜色丰富起来,吸引了来自国内外的游客。喀纳斯景区位于新疆阿尔泰山中段,地处中国与哈萨克斯坦、俄罗斯、蒙古国接壤的黄金地带,被誉为“人间净土”。
摄|新华社记者郑焕松
▲ 喀纳斯景区神仙湾秋景。
摄|新华社记者赵戈
▲ 9月17日拍摄的素有“西北第一村”之称的喀纳斯景区内白哈巴村全景。
金秋九月,新疆阿勒泰地区的哈萨克族牧民进入秋季转场时节。大批哈萨克族牧民赶牛羊,逐水草,游走在阿尔泰山间的各个牧道上,连绵不断、浩浩荡荡,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
摄|新华社记者沈桥
▲ 新疆阿勒泰地区哈萨克族牧民赶着牛羊翻越山区牧道。
摄|新华社记者沈桥
▲ 新疆阿勒泰地区哈萨克族牧民骑着摩托车转场。
新华社发 张建刚 摄
▲ 7月8日,在新疆巴里坤县,哈萨克族牧民骑骆驼转场。
新疆克拉玛依市乌尔禾区的“魔鬼城”属于典型的雅丹地貌,其鬼斧神工的形态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旅游、探险,也成为摄影爱好者的乐园。
新华社发 张西安 摄
罗布泊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曾是我国第二大咸水湖,自上世纪70年代干涸后,成为“生命禁区”。近年来,随着当地钾盐资源的开发,往日沉寂的罗布泊又焕发出勃勃生机。
新华社发 蔡增乐 摄
▲ 罗布泊钾盐基地拍摄的盐湖景色(8月22日摄)。
位于新疆哈密地区的巴里坤草原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雪山与草原风光相映成景。
新华社发 周海军 摄
▲ 8月24日,牧民在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草原上放牧。
▼ 8月24日,蓑羽鹤飞翔在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草原上。
位于新疆阜康市的东部天山主峰--博格达峰,在它有这个蒙古语名字“神灵之峰”前,就因其海拔不算太高,人可常见其峰峦变化无常、气象万千,以为神仙所居而心生敬畏或向往。
摄|新华社记者储学军
7月份,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多地出现持续高温天气,地表最高温度达到60摄氏度以上。武警博州边防支队组织部队来到戈壁滩上,开展武装越野、班组战术、野外射击等训练,提高酷暑高温下的作战能力。
新华社发 张佳 摄
▲ 边防官兵正在开展战术训练。
摄|新华社记者江文耀
摄|新华社记者江文耀
▲ 国投新疆罗布泊钾盐有限责任公司硫酸钾生产线。
8月1日,南航CZ6693航班从乌鲁木齐飞抵新疆富蕴可可托海机场,标志着新迁建的富蕴可可托海机场正式投入使用。富蕴可可托海机场始建于1965年,主要为可可托海矿区服务,1994年停航,2008年迁建工程项目立项,场址紧邻国家5A级旅游景区可可托海,首航成功也结束了富蕴21年的停航历史。
新华社发 丁宁 摄
▲ 8月1日,乌鲁木齐至富蕴的首航飞机在可可托海机场降落后通过水门。
60年,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短短一瞬,而对新疆来说,这期间的变化却可谓地覆天翻。
如今,她正以前所未有的大视野和发展速度,走出腹地,后来居上。
节自《瞭望E图讯》第38期
欢迎关注瞭望微信
点击【阅读原文】 下载瞭望客户端
更多精彩,请订阅《瞭望》新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