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校园贷”乱象重重亟需监管

2016-04-29 瞭望新闻周刊 瞭望

■ “校园贷”抢滩校园“跑马圈地”已渐成气候,成为不少大学生融资新渠道

■ 部分网贷平台贷款利息已超基准利率4倍,靠将高额利息“改头换面”为名目繁多的服务费,规避法律责任和政府监管

 行业发展“缺门槛、缺规则、缺监管”较为突出

 政府部门应对网贷平台的准入资格、贷款门槛、利率标准进行规范,防止其野蛮生长


  “如果社会贷款进入校园没有那么容易,办理校园贷款程序没有那么简单,我的孩子也不会轻易被活活逼死。”3月17日,来自河南邓州的农民郑先桥向《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哭诉,他21岁的儿子因不堪校园借贷重负跳楼自杀。

  

  3月9日,因背负诸多校园贷款项目而负债累累,郑德幸从楼上一跃而下,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这名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大二学生深陷校园贷款困局而自杀,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这起恶劣案例,揭开了“校园贷”乱象的冰山一角。近日,本刊记者深入河南、湖北、湖南地调研发现,形形色色的网络信贷平台正瞄准校园纷纷抢占大学生市场,一些大学生因此债台高筑甚至走向极端,而这些平台又大多处于监管盲区,存在较大风险隐患。业内人士建议,应从提高准入、规范用途、加强监管等方面着力,严防“校园贷”成为监管盲区。


网贷平台校园“跑马圈地”

  

  郑德幸是河南牧业经济学院饲料与动物营养专业的大二学生。据校方通报,郑德幸在2015年暑假期间试图通过网络博彩和炒股赚钱,因此欠下债务。为偿还欠款,他开始借用、冒用28名同学的身份证、学生证、家庭住址等信息,分别在“人人分期”“趣分期”“优分期”等网络分期平台购买高档手机用于变现,在“爱学贷”“闪银”“诺诺镑客”等小额贷款平台申请小额贷款,涉及金额共计58.95万元。

  

  刘西明(化名)是郑德幸的室友。从2015年9月开始,郑德幸以做网络兼职帮客户“刷单”为由,利用刘西明的身份信息从10个不同的贷款平台共贷款11万元。“其中只有2万是我经手并签过字的,直到贷款公司催账时,我才知道郑德幸用我的名义贷了那么多钱。”刘西明说。

  

  “催债的公司威胁我说,要做好心理准备,让我看着办,我当时腿都有点哆嗦了。”刘西明说,由于背负贷款,自己今年没敢回家过年,担心惊吓到健康状况不佳的母亲。最近,他和同学仍经常收到催款短信和骚扰信息,学习和生活受到很大影响,有人甚至已经产生了退学的想法。

  

  郑德幸的悲剧和刘西明的遭遇,或许事发极端,但“校园贷”抢滩校园“跑马圈地”确实已经渐成气候。记者在郑州、长沙、武汉等地多所高校采访发现,各类互联网金融公司、P2P网贷平台、小贷公司的网络分期和小额贷款广告充斥校园,言语诱人、极具煽动性。

  

  “大学生专属金融平台,无抵押无担保,凭身份证学生证可借款100到50000元,放款只需两小时。”“没钱换手机怎么办?没钱旅游怎么办?没钱约会怎么办?大学生无抵押贷款,秒速到账。”……在河南职业技术学院、河南农业大学、河南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等多所高校里,这样的校园贷款广告随处可见。

  

  在互联网上,爱学贷、宜人贷、诺诺镑客,校园贷款项目更是花样繁多、数不胜数。记者以在校大学生身份拨通“学贷网”热线,客服表示,办理贷款流程非常简单,只需填写或上传身份证和学生证信息,签订协议即可快速拿到贷款。贷款金额、利率、分期时间依学生个人信用情况而定。当记者追问自己是首次贷款、没有信用记录时利率几何,客服人员语焉不详。

  

  手续简单、申请便利、放款迅速,在消费需求日益旺盛的情况下,校园贷款已成为不少大学生融资新渠道。刘西明告诉记者,该校龙子湖校区约有1万名学生,仅他知道的使用过校园贷款的学生就有将近500人。而在“名校贷”平台上,网站显示的当前申请人数已突破77万人。

  


诸多陷阱暗藏风险

  

  记者采访发现,由于部分网贷平台信息审核不严、门槛偏低、利率高企、违约金项目繁多,校园贷款的“双刃剑”作用也日益显现。一些大学生负债累累陷入危机,沉重的还款压力甚至衍生成为“追命贷”“连环贷”“阴阳贷”,危害极大。

  

  为改善生活,湖南艺术职业学院大三学生江华(化名)自去年5月起申请网络校园贷款。在填写简单个人信息后,他贷到1500元,分12个月还清,每月还款215元,累计金额高出本金1080元。为购买昂贵数码产品,他又利用多个借贷平台借款,此后便陷入无休止的还账当中。不得已,他只能向小贷公司和个人借高利贷,拆东墙补西墙,利息越滚越多,最终欠下7万元债务,以退学告终。

  

  部分网贷平台目标定位为发展校园市场,因此设置了极低的贷款门槛,审核形同虚设,以鼓励学生贷款。同时,将高额利息“改头换面”为名目繁多的服务费,一方面吸引学生,另一方面以此规避法律责任和政府监管。

  

  在郑德幸事件中,刘西明的个人信息曾被郑德幸冒用,审核之宽松令人瞠目结舌。“贷款平台对个人信息把关太不严格,短短15分钟就能通过审核。郑德幸在用其他同学的证件办理贷款时,业务员说‘看你们俩长得像’,申请就通过了。”刘西明说。

  

  一位从“名校贷”申请获得贷款的大学生说,虽然该平台名义年利率仅为11.88%,但贷款要预先交付20%的咨询费,因此实际利率要高出一截,具有较强的欺骗性。比如审批借款1万元,其中2000元为咨询费,若未出现还款逾期平台即可退回这笔咨询费。但一年总共偿还利息为1188元,由于实际仅借款8000元,实际年利率达14.85%。

  

  长期跟踪调查校园贷款的河南豫龙律师事务所律师付建说,以学生分期付款购买电子商品为例,一台原价4000元的手机,学生使用分期付款方式购买,需要实际支付总金额4800元。商家把向学生收取的利息称之为“服务费”,实则是变相的高利息。

  

  校园贷款是否属于高利贷范畴?浦发银行湖南省分行工作人员徐佳介绍说,作为民间借贷在网络上的延伸,按照国家法律规定,只要利率不超过基准利率4倍、不存在其他违规行为就可视为合法存在。

  

  然而,一家民间信贷公司负责人则对记者透露,当下业内的贷款利息普遍超基准利率4倍,但在合同上利息仍在4倍利率以内,额外利息附加到了品目繁多的费用中。一旦逾期还款,有的网贷平台会以每天未还金额的0.5%~1%收取违约金,有的还收取数额不菲的押金。

  

  “校园贷款作为一种民间贷款形式,管理松散是显著特点。”武汉科技大学金融研究所所长董登新说,草根金融管理无法达到银行监管的规范程度,一些业务员为追逐绩效,瞄准大学生及其家庭的偿还能力,通过朋友和老乡发展下线,鼓励教唆学生贷款,甚至有意放松放款要求,导致乱象丛生。

  

  更有一些校园借贷平台发展学生做代理,让其再去发展“下线”,拉拢身边同学“下水”盲目消费。为填补贷款窟窿,一些学生最终陷入“连环贷”怪圈。

  

  而对于频发的校园贷款乱象,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却各执一词,甚至打起“太极”,使之成为无人监管的真空地带。在发生极端自杀事件的河南,省金融办工作人员在接受采访时称,网络贷款突破了地域限制,属于银监局监管,金融办监管起来“力不从心”。而河南银监局工作人员则称,网络贷款公司是由地方政府审批的,理应由后者管理。

  

校园贷不能成为监管盲区

  

  近几年,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迅速,但其间存在的问题和风险隐患不容忽视,尤其是行业发展“缺门槛、缺规则、缺监管”较为突出

  

  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的业内专家指出,校园贷款作为超前消费形式,对无偿还能力的大学生而言,往往最终沦为“子债父还”,须引导学生预防潜在风险。政府部门应对网贷平台的准入资格、贷款门槛、利率标准进行规范,防止其野蛮生长。既不能因个别极端案例因噎废食,也不可使之成为监管盲区。

  

  董登新说,大学生作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必须要对自己的个人信用、风险防控承担责任,同时也不能限制其获得金融服务的权利。治理校园贷乱象,首先学校应加强金融风险意识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常消费观,增强其识别、防范、自控意识与能力。

  

  “对没有偿还能力的大学生,可以提高借贷门槛、设置借贷最高额度,比如在办理借贷手续时必须经过父母知晓、认可,否则借贷行为可以认定无效,以此来防范非理性借贷行为发生。”中南大学学工部部长李景升说。

  

  武汉一高校负责人表示,客观而言,学生中确实有使用校园贷款用于消费或创业的。要防范校园贷的负面作用,一方面需加强警示教育,另一方面加大对学生的服务力度,及时掌握学生经济状况。对确实面临经济困难的学生,鼓励其通过正常渠道获取资助,对于短期消费明显异常的学生,及时跟进了解情况,并提示超前消费、过度消费风险。

  

  为鼓励互联网金融的创新和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规范从业机构的经营活动、维护市场秩序,2015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等十部门出台了《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

  

  这一指导意见,按照“依法监管、适度监管、分类监管、协同监管、创新监管”的原则,确立了互联网支付、网络借贷、股权众筹融资、互联网基金销售、互联网保险、互联网信托和互联网消费金融等互联网金融主要业态的监管职责分工,落实了监管责任,明确了业务边界。同时,《指导意见》明确规定,网络借贷业务由银监会负责监管。

  

  专家建议,各级政府须切实落实国家政策,明确各职能部门各自的监管职责。金融部门加强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工商部门严格审核网络借贷平台的资质,公安部门应对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借贷平台予以打击。多部门联动形成合力,才能净化校园环境。LW


文/瞭望记者陈晨 冯大鹏 谢樱 李劲峰 姜刚

刊于《瞭望》2016年第17期

推荐阅读


☞ 提醒|非法集资的陷阱是怎么挖的?警惕七大骗术


瞭望  OutlookWeekly1981  


转发请注明【来自瞭望微信】

点击【阅读原文】 下载瞭望客户端

更多精彩,请订阅《瞭望》新闻周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