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观点 |“市场经济地位”的“桌下牌”

2016-05-21 记者/尚前名 瞭望

◆ 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已得到澳大利亚、瑞士等逾80个国家和地区承认

◆ 对于俄罗斯、乌克兰这样市场化程度明显低于中国的国家,美国和欧盟反而选择了承认

战略观之,美欧会继续切割中国在全球贸易价值链的核心利益


  “在这件事情上,欧洲看上去非常虚伪,实在有食言之嫌。”5月12日,欧洲议会通过决议,反对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对此,有欧洲学者给出了这样的评价。


  欧洲议会通过的这份决议强调:在中国满足欧盟关于市场经济地位的五大标准前,中国对欧出口仍应按照“非标准”方式对待,即在对中国商品进行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过程中,仍应评估中国商品的成本和价格是否是市场价格。


  “是否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不是纠结于中国是否达到欧洲单方面制定的市场经济标准的学术问题,而是是否遵守承诺的问题。”采访中,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向《瞭望》新闻周刊记者直言,在中国入世满15年之日逼近之时,欧盟不是准备履行承诺,反而冠冕堂皇地要求赖账,把失信当作权利大声鼓噪,充分暴露了欧洲议会一些议员的虚伪。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WTO研究院院长屠新泉也向本刊记者表示,“虽然此项决议不具有法律约束力,但却表明了一种态度,既是对欧盟产业界的要求做一个反馈,也是给欧委会施加压力。”在他看来,由于WTO有明确的规定,所以在期满之后最有可能的结局是,欧洲会取消“替代国”的做法,但依然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虽然这将有违于欧盟当前的一些法律,但完全可以修改,其目的无非为将来继续对中国实施歧视性做法留下空间。”


短视行为两败俱伤


  依据中国加入WTO议定书第15条的规定,在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中,倾销幅度的确定可以不以中国商品的实际成本数据为依据,而选择一个市场经济第三国或进口国的同类相似商品价格,即“替代国”做法。


  不过,该条款在反倾销方面的适用期只有15年,即2016年12月11日应自动失效。但欧洲议会的决议,让事情出现了变数。一些西方媒体更是借此炒作,认定中国争取市场经济地位的雄心遭遇空前打击,中国将很难在年底自动获得市场经济地位。


  “一般而言,欧洲议会对欧盟的对外事务及贸易政策没有多少直接权力,这份决议也是非立法性的,对欧盟其他机构没有强制约束力。”采访中,屠新泉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根据欧盟法律规定,通常的程序应先由欧盟委员会提出意见,经由欧洲议会和代表各成员国意见的欧洲理事会通过,才能最终形成正式立场。


  尽管如此,欧洲议会的决议还是向欧盟委员会发出了警告信号,如果后者提交的议案无法令欧洲议会满意,政策的制定过程将会遭遇“红灯”。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欧洲议会之所以采取“预先警示”这一不合常规的做法,更多要“归功”于钢铁、纺织等产业协会的长期游说。


  对于欧洲议会的上述决议,许多更加客观的欧洲学者并不认同。在他们看来,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所带来的长远好处比短期损失更有价值,不仅将促进中欧关系长期良性发展,有利于欧洲吸引中国资本投资,同时中国经济创新转型也将为欧洲企业创造机遇。


  既然如此,欧洲议会为何要选择性地以偏概全呢?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危机过后,欧洲经济增长持续低迷,失业率普遍较高,特别是传统制造业面临较大的国际竞争压力。这种状况下,更加注重选民情绪的“政客们”需要为自身提振经济不力寻找“替罪羊”。


  “欧洲利用中国非市场经济地位给欧盟带来的实际收益,充其量每年数亿欧元,与去年4672亿欧元的中欧货物贸易额相比不值一提,却被用来破坏共同利益巨大的中欧正常经贸关系。”梅新育认为这不是一般的短视。


“市场经济标准”是伪问题


  “中国没有满足欧盟关于市场经济地位的五大标准,”这是欧洲议会在决议中所强调的。根据WTO相关规定,对市场经济体地位的认定,应该是由WTO成员根据其自己国内的法律来认定的。


按照欧盟官方文件的定义,市场经济地位须满足以下五个条件:

  • 第一,企业一切关于价格、成本和投入(例如包括原材料、技术和劳动力、产量、销量和投资)的决定,都是依赖市场上供需关系的信号作为指引,且没有显著的国家干预,其主要投入的成本在本质上反映了市场价值;

  • 第二,企业有一个适用于多种目的的、明确且符合国际会计标准的记账准则和独立审计;

  • 第三,生产成本和企业的财务状况不会被非市场经济体制遗留下的影响所扭曲,特别是在有关资产折旧、其他资产减计、易货贸易以及通过债务清偿支付等方面;

  • 第四,企业有破产法及财产法可循,保证企业在法律上的确定性和经营上的稳定性;

  • 第五,汇率按市场价格进行兑换。


  采访中,专家表示,“对于这五项标准,欧盟及其域内国家也经常违反。例如,在全球金融危机尤其是欧债危机期间,欧盟及其成员国往往将不干预经济的原则抛在一边,为了提振欧洲经济,甚至不择手段。”


  事实上,从世界银行、IMF,到全世界大多数严肃的研究机构与智库,绝大多数经济专家也都承认: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符合“完全市场经济”的理想模型。所以中国是不是“完全市场经济国家”根本就是一个伪问题。


  从现实来看,中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也远比许多WTO成员更高。目前,包括新西兰、澳大利亚、瑞士、俄罗斯以及巴西等在内的超过80个国家都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而美国、日本、欧盟等国家和地区未承认。值得玩味的是,对于俄罗斯、乌克兰这样市场化程度明显低于中国的国家,美国和欧盟反而选择了承认。


  如果仔细研读欧美关于市场经济地位的所谓“标准”,其倾向性不言而喻。实际上,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市场经济早已深入人心,固然还有有待完善之处,但是至少在纺织品、玩具、钢铁等商品领域的市场化程度不输欧美。但是恰恰是这些商品让欧美动辄反倾销。由此可见,所谓“市场经济地位”往往是欧美国家实施贸易保护的借口。




  一组多次被引用的数据是:欧盟目前正在实施的73项反倾销措施中有56项是针对进口中国产品,涵盖传统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到钢铁这类资本、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可见,拒绝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欧洲贸易保护主义者便可以继续随心所欲地排斥来自于最大产业竞争对手的商品,来保护本国相对落后的产业。这时,其自然难以放弃这件应对中国市场竞争力最“得心应手”的武器。


藏在桌下的“政治牌”


  有一个事实容易被忽视,就在欧洲议会通过决议拒绝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前几日,美国三位民主党议员联名提交了一项“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国会审议法案”提议,提出如果中国获得市场经济地位,美国则无法再进行有效的贸易保护措施。因而,“如果美国商务部决定授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就必须允许美国参议院赞成或否决这项决定。只有这样,参议院才能保护美国的工人、社区和工业。”


  事实上,是否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在欧洲已经讨论了多年。在这一过程中,大洋彼岸的美国人一直在不断给欧盟施压。去年底,美国官员就曾警告欧盟同行,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无异于“单方面解除”欧洲对中国的贸易防御。


  美欧联手在这一问题上对中国发难,或许不能仅仅从贸易保护的角度来理解。有分析认为,中国之所以迟迟无法获得欧美主要国家承认“市场经济地位”,并非“表现不好”。恰恰相反,是因为中国的成就实在太耀眼了。


  短短15年,中国经济就从世界舞台的边缘走到中央,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最大工业国、最大货物贸易国、全球最多经济体的最大贸易伙伴等等,一连串“第一”头衔落在中国头上,尤其是中国产业竞争力提升速度惊人,在欧美一些国家心里投下了巨大阴影面积。从这个角度理解,欧盟虽然口口声声说中国市场经济地位问题并不是个“政治问题”,但实际上欧盟作出这一决策时更多还是从政治角度出发。


  对此,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金融贸易学院院长章玉贵曾有一段精彩议论:

所谓世界贸易规则、自由贸易等等,在美欧日本等发达经济体眼里,都是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战略锁定的力量工具。此消彼长的力量对比面前,实力相对下降的发达国家,在与中国经济利益的战略互动乃至博弈中,只能日益倚重其业已动摇的机制化霸权力压中国做出实质性让步,以继续掌控世界经贸的主导权。


  例如,美国就通过推动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定(TTIP)和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既要巩固以美欧范式为基础的全球贸易体系,打压中国积极参与构建全球贸易体系的行为空间,更要借机强化美元在东亚贸易圈的主导地位,进而遏制人民币积极寻求扩大行为空间的努力。


  因此,从国家战略竞争的视角分析,美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将会继续切割中国在全球贸易价值链的核心利益,进而打压中国以贸易为纽带提升人民币行为空间的战略安排LW


刊于《瞭望》2016年第21期


相关阅读

☞ 分析丨被误读的“市场经济地位”

 为什么说“九二共识”不能动摇

 重磅 | 所谓“最终裁决”即将出炉,中国南海固有权利岂容妄断


瞭望  OutlookWeekly1981


转发请注明【来自瞭望微信】

点击【阅读原文】 下载瞭望客户端

更多精彩,请订阅《瞭望》新闻周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