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闻丨宣纸寿千年
在《瞭望E图讯》的“文房四宝”系列中,我们已经介绍了湖笔和徽墨,这期是宣纸。
到底是什么,能让宣纸从一个发明了造纸的古老国度脱颖而出,与众不同?
宣纸之好
宣纸产于安徽泾县一带,古属宣州,而且所产纸皆以宣州为散集地,故称为“宣纸”。
宣纸有“轻似蝉翼白如雪,抖似细绸不闻声”的美誉,其主要以安徽的青檀树皮和砂田稻草为原料,利用泉水,经过发酵、蒸煮、漂白、磨料、打浆、捞纸、榨帖、坑焙等工序加工而成。
宣纸温润如玉、绵韧柔软,搓折无损。其用于书画,润墨性强,层次分明,可将墨韵表现得淋漓尽致。
与此同时,宣纸还耐老化,防虫蛀,耐热耐光,适合长期保存。除题诗作画外,它还是书写外交照会、保存高级档案和史料的较佳用纸。我国流传至今的大量古籍珍本、名家书画墨迹,大都用宣纸保存,“纸寿千年”。
有观点认为,宣纸大大丰富了笔墨的表现形式,不仅可皴擦勾斫,也能施诸泼墨渲染,极富笔墨韵味。
宣纸的渊源
宣纸创始人相传为蔡伦的弟子孔丹。东汉造纸家蔡伦死后,在皖南以造纸为业的孔丹很想造出最好的纸,为师傅画像修谱,以表怀念。但年复一年难以如愿。
一天,孔丹偶见一棵古老的青檀树倒在溪边。经年日晒水洗,树皮已腐烂变白,露出一缕缕修长洁净的纤维,孔丹取之反复试验,终于造出一种质地绝妙的宣纸。也因之,在宣纸的起源中,有以青檀树皮为原料之说,宣纸中的珍品“四尺丹”,也是为了纪念孔丹。
"宣纸"一词早在唐代张彦远所著的《历代名画记》中就有记载:"好事者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摹写……"。事实上,在张彦远之前就已将宣纸作为贡品了,只是没有明确定名而已。
到了宋代,随着文化传播媒介的发展,宣纸需求大增,宣州各地所产宣纸供不应求。
宋末元初,曹姓人迁徙至泾县西乡小岭一带以制造宣纸为生。清乾隆年间重修的《小岭曹氏族谱》序言记载:
"宋末争攘之际,烽烟四起,避乱忙忙。曹氏钟公八世孙曹大三,由虬川迁泾,来到小岭,分徙十三宅,见此系山陬,田地稀少,无可耕种,因贻蔡伦术为业,以为生计"。
泾县小岭曹氏一族,逐渐发展成宣纸工业中的佼佼者,并且曾一度垄断了宣纸的生产经营。
元代建立后,山水画派冲破传统宫廷画法的桎梏,提倡山水写意和泼墨豪放的技法,宣纸为此画法提供了广阔发挥和相象的空间,其作为画家们发挥的基本工具而被重视起来。
▲元代画家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局部
明代,泾县宣纸步入重要的发展阶段。工艺日趋成熟,品种花色日愈增多,尤以宣德年间制造的宣纸最佳。
▲明代书法家董其昌"跋米芾蜀素帖"
清代,泾县宣纸生产发展迅速。尤其是在乾隆盛世时期,临书题字风气大盛,对宣纸的需求量也大为增加。
▲乾隆字画《仿倪瓒山水》
但好景不长,咸丰年间,清军与太平军在泾县一带辗转征战10余年,纸槽大部分被毁坏,原料基地荒芜,同治后宣纸业复苏。
大约在18世纪后期,泾县宣纸在国际展览中获奖并传入欧美各国,引人注目,曾一度成为联系各民族友谊的文化纽带。
宣纸在泾县
“纸之制造,首在于料”,青檀树和水稻杆提供了优质的原料。泾县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特殊的喀斯特山地适合青檀树的生长,冲积平原则适宜生产长杆水稻。
▲当地工人正在砍伐用来造宣纸的青檀树,青檀树皮是宣纸的“血脉”,在安徽泾县到处都能看到它的身影。正是这种原料,给宣纸带来了优异的润墨性。(摄影/黄飞松)
宣纸人总结,选皮时,一般每三年采伐一次枝条,且要掐准节气小心“择时”,否则不仅皮质达不到要求,而且还会对青檀树的生长不利;制造宣纸的稻草,也要小心“伺候”,需要在沙质土壤中用“凉滑”的水来灌溉。
原料采集和加工要求的苛刻,决定了宣纸有天然“上限”,不能任意扩大产量。
此外,泾县境内有多条河流,尤其是乌溪上游的两条支流,一条属淡碱性,适合原料加工;一条属淡酸性,适合成纸用水。
当地有喀斯特山地的石滩,可在石滩上摊晒原料经日晒雨淋后,实现原料的日光漂白工序。
同时,此地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既保证了足够的阳光,又使原料在加工过程中,不至于在暴晒、暴雨和暴冻中被损害。
天时,地利,适宜的原、辅材料,决定了宣纸选择安徽宣城泾县的必然。
宣纸成为泾县的代名词,历代泾县人大多直接或间接以宣纸为谋生手段。宣纸也改变了泾县人的生活方式,旧时泾县有“蔡伦祠”祭祖和“蔡伦会”,每年正月和腊月间有“春酒”“关门酒”等习俗。
宣纸的制作工艺
除了原材料的得天独厚以外,宣纸的制作工艺也成就了它的地位。整个生产过程由上百道工序组成,每一道都要求严格,部分还被列为国家机密。
◎ 自然漂白
将青檀皮和沙田稻草浸泡、蒸煮,使其纤维软化,然后运到上坡上摊晒,通过雨水和太阳的阳光将它软化,纯化纤维。
其中,稻草要两次蒸煮,两次上山,大概在山上摊晒8个多月;青檀皮要三次蒸煮、三次上山。摊晒完了的稻草就叫“燎草”,青檀皮就叫“燎皮”。
宣纸原料在山上历经日晒、雨淋、露炼,其中的淀粉、蛋白质等有机物消失殆尽,蛀虫不爱吃;再者,通过日光等自然漂白,没有化学漂剂催化的刺眼白,宣纸白得自然且典雅。
◎ 制浆
燎皮下山后,剔除掉不合格的老皮,要经历碓皮、切皮、踩料、袋料等过程:工人用碓捶打燎皮,每个工人每一分钟要打四十几下,一张燎皮要打1000多下,燎皮的纤维在翻打过程中被打均匀;切皮是用刀子将其切成一块块的,将长纤维切成短纤维;之后放入缸内,工人用脚踩将其揉烂,目的还是均匀纤维;袋料是将其放入纱布袋中,在水池里来回搅动,原料的精华部分“纸浆”,会从纱布袋里流出。
燎草摊晒后,先要臼草,即在石槽中咋个粉碎,接下来通过袋料成为浆状。
燎草与燎皮的浆状会合,这道工序叫做“制浆”,自此之后,燎皮与燎草便再也无法被分开。
◎ 捞纸
下一个工序就是捞纸了,首先要介绍两样非常重要的东西,分别是猕猴桃藤的汁和纸帘。
宣纸工人将猕猴桃藤榨成汁,放入捞纸槽中。猕猴桃藤的汁有三大作用:浮浆、控制纸张的厚薄、分开纸张。
纸帘取材自泾县及周边地区产的苦竹,竹纹的纹理直,骨节长,质地疏松,易于剖成竹篾。它不易腐烂,不吃水,且价格低廉。其竹编技艺复杂,从选材到剖竹、撕篾,从绕线、编制到油漆、下架,整个竹帘的生产有40多道工序。
捞纸用帘的编织好坏决定宣纸质量的优劣,一些特色品种首先从编帘开始:如罗纹、龟纹、单丝路、双丝路以及水印纸。
作为造纸的关键工序,捞纸过程将决定纸的厚薄、大小,一旦成型,便无从更改。
通常由两人完成,一个掌帘,一个抬帘,分站纸槽两头。捞纸讲究“一深二浅”,还要恪守“梢手要松,额手要紧”、“抬帘的要活,掌帘的要稳”等技巧。大纸张需要的宣纸工人就更多了。
工人操作得好、配合默契,那么一张纸捞出来很均匀。
◎ 晒纸
润湿后的纸会放在“火墙”上,火墙让宣纸迅速烘干,同时也将捞纸过程中的猕猴桃藤汁蒸发掉,以免纸张日后发黄。
宣纸工人都有两把刷子,一把软的,一把硬的,刷子上下一挥,左右一抹,宣纸就能服服帖帖粘到或墙上。泾县民间形容一个人有能耐,就称这人有两把刷子,因此,有人说“两把刷子”就是从晒纸这个工序来的。
◎ 剪纸
晒好的纸张打成捆,宣纸工人用专用的剪刀齐边。剪纸不是通过手来剪,完全是一种技巧,是用手推过去的。一剪下去就能剪100张宣纸,所以每100张宣纸就叫做一刀。
宣纸的分类
▲北宋硬黄纸
根据加工不同可分为生宣纸、熟宣纸和半生不熟宣。
生宣纸是生产后直接使用,一着水色,便向四外渗化,笔触层次清晰,干湿浓淡,变幻多端,常用于泼墨画、写意画。
熟宣纸,以生宣纸经过矾水浸制。与生宣纸相反,其特性是不易渗水,适宜于工整细致的工笔画和楷隶书写。
半生不熟宣即半熟宣,是用生宣浸以各种植物汁液而成,具有微弱的抗水力,用以写字或作画,墨色洇,散较缓,适用于书写小幅屏条,册页或用作兼工带写的绘画。
按原料配比可分为棉料、净皮和特种净皮(简称特净)三大类。
棉料适宜书法;
净皮宜书宜画,适宜花鸟、人物及小写意;
特种净皮适宜泼墨山水、大写意。
按尺寸分为二尺,三尺,四尺,五尺,六尺,七尺,八尺,丈二,丈六,尺四,尺六,尺八等规格。
按厚度分有单宣,夹宣,二层,三层,四层几种。最薄型的宣纸是特制的,主要用于拓片,拷贝,印刷古籍,装帧印谱。
五法挑宣纸
挑选宣纸,五种方法可供参考。
手触法:用手触摸纸面,佳纸必是手感柔软而不滑,无粗糙感,纸的厚薄均匀。
耳听法:揭起一张纸,以手掀动纸张,发声细柔者佳,脆声者劣。这是因为绵软度高的宣纸都起来声音很绵,不刺耳,不张扬,绵软度通常跟檀皮含量相关。檀皮含量越高,绵软度就越高。
目测法:仔细观察纸面,如平整细匀,无颗粒状,逆光透视无杂质,色白纯正者为佳品。
水试法:以清水之笔点触纸面,若纸被立即浸透,且所浸边缘清晰整齐,如一线环之感,便是纸优的特征。若水触纸后,纸张沾水处有麻白点,稍许方才浸透,且浸渍边缘不光,呈犬牙交错之形,便是劣质的特征。
火烧法:撕下一小块纸,用火烧后,其纸灰呈灰白色软化,属佳纸;如燃过之后,纸灰泛白而夹有墨色的斑块并起壳,则属劣质纸。
宣纸的保养
防水防潮:生宣易吸收空气中的水份,也易沾染灰尘,宜用防潮纸包紧,放在房间较高处。天晴日,开门窗与书橱,让宣纸吸收的潮气自然散发。一年中一两次就可以,防止宣纸吸收了过多的水份长霉点。若宣纸受潮,解开包裹宣纸的防潮纸,让宣纸在自然空气中让它自然挥发水份。
防止虫蛀:一般情况下放一些樟脑丸即可。
防止油烟:宣纸存放的地点要远离油烟。
宣纸,携文化密码走向未来
1949年以后,宣纸生产从战乱的衰败中逐渐恢复,并随着改革开放而快速发展。与此同时,这种传统工艺,也不可避免地面临诸多挑战。比如
宣纸生产中的部分,已不能完全遵循古法,在漂白的环节,很多时需依靠化学药剂,以漂白粉代替日光漂白,以缩短生产时间;
宣纸的工序,大部分已实现机械化、自动化,市面上流通的大多现代工艺宣纸,一般情况下只能保存二百年;
古法宣纸制作技艺一般采用口传心授的方式,许多环节没有量化指标,主要凭借经验,亟须年轻人继承这一手工绝活。
值得欣慰的是,宣纸文化近年开始得到各方重视。
▲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纸作为典型的中国文化符号惊艳全场。(摄影/袁学军)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徐徐展开的“中国画卷”惊艳全场,宣纸制作工艺,成为中国文化在开幕式上展示的首个节目;2009年,宣纸制作工艺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在今天,蕴涵着传统文化密码的中国宣纸,仍以其独特的品质卓然于机制纸的世界,并随着传统文化的勃兴而日益得到人们的尊重,走出国门,走向未来。
编辑丨王婷婷 唐朵朵
文字资料丨中国国画网、国家地理中文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文化报、中国宣城网、每日农经、安徽泾县网、安徽宣纸文化园、中国宣城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转发请注明【来自瞭望微信】
点击【阅读原文】 下载瞭望客户端
更多精彩,请订阅《瞭望》新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