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观察:期盼有四
专题目录
“一带一路”落地全透视
“一带一路”一线观察
跨境电商激活沿线国家
民企需要“跨境服务”
专职机构推进国际合作
人文交流打造“民心工程”
◆ 落实机制与措施不足,部门易互相推诿
◆ 只考虑本地区利益,出现急躁冒进倾向
◆ 企业投资破产风险上升、风险业务增加
◆ 政府、企业各用其长,民企运营效率高,也易为国外接受
◆ 更多报道见文末【阅读原文】
日前,《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陕西、浙江、河南、广东、福建、新疆、重庆等地调研采访时了解到,三年来,“一带一路”正从构想迈入实质操作阶段,各地纷纷因地制宜制定时间表和路线图,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谋篇布局。在强化互联互通建设的同时,“一带一路”倡议也促动各地实行更为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和创新举措,东中西联动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有望加速形成。
调研过程中,部分参与和关注“一带一路”建设的基层干部、企业界人士及有关专家也集中表达了多方面忧虑和期盼,建议在完善“一带一路”战略顶层设计的基础上,更需在推进过程中克服急躁心理,稳扎稳打,发挥好政府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不同作用,以更加灵活务实的策略推进这一国际合作倡议。
期盼一:需要统筹制度安排
一些基层干部向《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反映,虽然国内相关各省区都针对“一带一路”总体规划出台了对接方案,但“一带一路”相关职能相对分散,在省级层面分属发改、商务、农业等多个部门,缺乏统一协调机构负责总体推进和落实。
比如,一些地方虽然成立了“一带一路”办公室,但大都挂靠在发改、商务等部门原有相关处室名下,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运作方式,很难有效承担系统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任务。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战略研究室主任薛力为本刊记者介绍说,各地对于推进“一带一路”非常热心,但落实机制与措施不足。由于缺乏相应的省级协调机制,在落实过程中容易出现各部门互相推诿的现象,也比较欠缺主动性和开创精神。
陕西省发改委副主任徐强等干部也认为,落实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愿景和目标,省级层面属于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其作用不可忽视。针对目前多数地方由副省级领导主抓“一带一路”工作的现实,建议考虑将其上升为“一把手”工程。同时,尽快在省级层面设置专门机构协调省内各部门、各地区的“一带一路”工作,通过召开定期联席会议等形式确保中央各项构想和举措落到实处。
期盼二:谋定后动避免恶性竞争
“期盼‘一带一路’建设步调形成一致合力。”一些基层干部和专家反映,“一带一路”建设启动以来,地方政府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格局的热情高涨,但也有部分地方出现急躁冒进的倾向。
以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为例,很多地方热衷于申请和设立综合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出口加工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将其作为呼应“一带一路”倡议的具体举措。
但是在“保税区”建设热潮中,一些城市拥有多个同类型海关特殊监管区,在功能分工、招商引资、产业配套、机构设置等方面容易产生重复布局和同质竞争。特别是一些内陆省份由于外向型经济本就不发达,外贸进出口总量相对较少,导致部分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设立后处于“吃不饱”的状态,大量增加的监管需求也使得所在地海关在派驻人员方面捉襟见肘。
“部分地方在推进‘一带一路’经贸交流合作时存在急功近利心理,未做好前期调研、项目梳理等基础性工作就开始实施。”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副主任赵可金也向《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强调,这种冒进的背后是一些地方往往从“战术”角度理解“一带一路”倡议,在推进过程中主要考虑本地区利益而忽视了国家整体利益。
他建议,沿线各地区应在国家总体规划指导下,有组织、有秩序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避免恶性竞争、盲目乱干。同时放宽视野,立足国内与放眼海外相结合,通过更多创造性的基层实践扩大“一带一路”的影响力。
期盼三:入乡问俗营造“微环境”
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董事长王毅具体向《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介绍说,从公司承保情况看,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商贸投资合作仍面临多方面风险:
一是受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影响,部分资源类国家的外汇储备缩水,货币贬值明显;
二是部分国家受地缘政治影响,政局动荡进而影响实体经济,造成海外买方偿付能力下降,破产风险明显上升;
三是在国际经济复苏乏力背景下,“一带一路”等新兴市场需求下降,海外项目数量萎缩,中资企业之间竞争加剧,资金压力大幅提升;
四是“走出去”企业面临更加苛刻的商务条件,例如更少的预付款比例、更长的付款期限、更多的当地货币支付等,高风险业务明显增加。
受访的企业界人士和专家建议,可尝试在境外为企业打造适合发展的“微环境”。作为国家重点扶持的境外工业园区,浙江泰中罗勇工业园目前已经吸引了国内75家企业入驻,总投资超过15亿美元,形成了良好的“抱团发展”效应。工业园开发有限公司副总裁吴广云向本刊记者建议,今后可继续探索“国家牵头、企业出面”的模式,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建立不同类型的产业园区,通过集聚效应集中解决企业运营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有效化解企业“走出去”面临的风险。
盼四:政府、企业各用其长
采访中,一些基层干部和专家表示,当前“一带一路”建设中各参与主体的关系仍需进一步厘清,特别是在相关国家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意图怀有疑虑情况下,如何既发挥好政府引导作用,又发挥好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值得深入探讨。
赵可金、浙江省商务厅对外经济合作处处长张曙明等人建议,“一带一路”建设应逐步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的机制,充分整合政府和民间两种资源。政府层面主动“谈规则”而不是“谈项目”,通过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签订地区多边贸易保护协定,推动建立与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机制,对贸易、投资便利化、投资保护等做出相应规定,创造更加自由开放的国际贸易投资环境。
同时注重调动民营企业、各类商会和中介组织等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上峰水泥股份公司副总经理瞿辉说,如果“一带一路”相关项目主要靠政府和国企推动,容易引发一些国家的疑虑和民族主义情绪。民营企业虽然规模不大,但决策和运营效率高,成本控制更为高效,也容易为国外政府和民众所接受。
因此,他建议在企业“走出去”时,坚持国企和民企“两条腿”走路,尤其在农业、制造业等更多惠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众的“民心”项目领域,给予民营企业更多空间和机会。LW
刊于《瞭望》2016年第32期,文章有编减,完整报道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 关注瞭望微信,回复“一带一路”获相关报道
转发请标注【来自瞭望微信】
点击【阅读原文】 下载瞭望客户端
更多精彩,请订阅《瞭望》新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