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G20手记 | “杭州人”的治理能力

2016-09-02 记者/潘燕 瞭望


杭州在迎接G20过程中的种种细节和用心,体现了一座城市的文化性格与治理能力


9月1日,杭州进入G20时间。记者一早来到当日启用的杭州G20峰会新闻中心,其间不断感受到的一些细节,加上随后的京杭运河场外采访,以及前一天到杭后的一路顺畅,都让人想到“治理能力”这个G20热词。


当然,题目中所讲的“杭州人”,不只是地域上的“杭州”,而是指本次G20杭州峰会所有组织策划者,以及为此付出才智和汗水的人们。


▲杭州G20新闻中心咨询台前。(潘燕/摄)


作为参加过多次重大报道的记者,很容易感受到杭州新闻中心扑面而来的舒适,最突出的感受是“清新清爽,豁然开朗”。具体而言,就是工位多、设备好用,服务人性化。


首先是工位多,近1/2的参会记者可同时写稿。


新闻中心设在杭州国际博览中心主场馆一楼,放眼望去,有豁然开朗之感。仅公共工作区,就有近1500个工位!此外新华社、人民日报、央视,以及境外一些主要媒体,都在媒体专区设有自己的发稿中心,而整个杭州峰会报名的境内外记者不到5000人。


也就是说,宽敞明亮的新闻中心,能同时容纳将近一半报名记者同时工作。


▲杭州G20新闻中心的公共采访区宽敞明亮,设备齐全。(记者/张琰摄)



▲杭州G20新华社发稿中心。(潘燕/摄)


▲采访杭州G20的部分境外媒体也大多设有自己的发稿中心。(潘燕/摄)


其次是Wi-Fi、电脑和双语电话非常便捷好用。


大型采访活动,以往的经验是往往因为人多出现Wi-Fi堵塞,耽误发稿。所以很多高度依赖网络的记者,往往会自己带个无线设备。但在杭州G20,根本不需要。


▲正在杭州G20新闻中心整理取阅资料的“小青荷”。杭州峰会的志愿者又称“小青荷”,很形象,也与“亲和”二字谐音。(潘燕/摄)


不仅无需自己携带Wi-Fi设备,而且相距超过半小时车程的驻地酒店与新闻中心之间,Wi-Fi也可以通用,用重新设置。新闻中心的电脑也很方便,输入手机号及短信码,即刻搞定,而且为了方便境外记者,服务者还贴心地设置了中英文两种桌面。


提供双语服务的电话,更是深受记者欢迎,而且提供双语服务的时段还相当之长。


▲双语电话受到电视台记者的关注。(记者/潘燕摄)


三是强调人性化,重视细节之美。


其实不仅是新闻中心,驻地酒店亦如此:因为记者的工作没时没点儿,所以这两个地方都提供了不只一处的茶歇服务,餐饮部门的服务时间也更长,极大地解决了以往记者因错过饭点儿而只能饿肚子的难题。


▲从驻地到新闻中心,都有不只一处的茶歇区。水果、小点心和茶饮,可以舒缓记者们紧绷的神经 。(记者/张琰摄)


▲为记者提供的免费取阅资料,内容涉及G20、中国发展、浙江及杭州本地的人文经济介绍等。(记者/张琰摄)


另外,与国际惯例接轨,新闻中心还设有静思室、礼拜室,为有需要者提供人性化、个性化服务。


▲因为比较早,静思室还没有人,又恰巧开着门,所以有了这张照片。(潘燕/摄)


杭州G20新闻中心的优良软硬件服务,让人不得不想到江浙人的细致周到,以及深植于他们血液中的“以人为本”的理念和文化,大而言之,就是一种治理能力。


▲高铁接站的志愿者。(记者/张琰摄)


事实上,这种先进、周到和人性化的软硬件服务,从一走出高铁站进入杭州,便感受强烈,并贯穿在采访和日常的很多时候。


▲杭州G20场外采访路线中的志愿者 ,标牌指示非常直观。(潘燕/摄)


  比如安检。世界多国首脑齐聚杭州,在全球恐怖主义猖獗的今天,安检严格当然是题中之义。但严而不烦,严而有序,且效率之高,却相当出乎记者意料。连续三天进出安检中,记者在这一环节几乎没有太多等待,这其中,除了人员培训到位、装备精良外,更重要的是人性化的用心和细心。



▲媒体驻地酒店安检可正反双向。进驻地要安检,若从驻地到新闻中心,可从酒店远程安检后直接进入,避免多方人流汇集到新闻中心造成长时间等候。(潘燕/摄)


比如对“远程安检”的设计。要知道,本次峰会报名记者有将近5000人,即便其中1/5要在某个上午到新闻中心,安检的等待时间也会让人不胜其烦,这种情况以往屡见不鲜。但“杭州人却能把安检提前到各自的驻地,从酒店出发时先安检,再上车,下车后直接进入会场,将原来的一条长线,变成了多条短线,非常人性化。


▲在驻地酒店安检后直接进入新闻中心,避免了多方人流汇聚至一处的拥堵等候。(潘燕/摄)


再比如浙江省及杭州花费巨大财力精力整治的京杭运河南端,着眼点绝不局限于整治河道,而是把环河及周边商区统筹进来,进行深度经济社会整合开发。伴随着申请世遗成功,这里正在成为西湖及周边之外的另一大历史人文经典景区。


▲京杭运河沿线及周边开放,是峰会安排的场外采访线路。此为游船上。(潘燕/摄)



▲拱宸桥东西横跨大运河,始建于明崇祯四年(1631年),是京杭大运河到达杭州终点的标志。对“老杭州”来说,过了拱宸桥,杭州就到了。(图片来源网络)


▲京杭运河拱宸桥西的历史文化街区即景。(潘燕/摄)


▲京杭运河拱宸桥西的历史文化街区即景。(潘燕/摄)


▲京杭运河杭州段的拱宸桥,已有400年历史。(潘燕/摄)


同样,运河桥西文化区内的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能借助老厂房开辟现代化博物馆,且着意保留住原有外墙的马赛克,以留下对上世纪80年代经典建筑风格的尊重;同时大胆开辟专门空间,引入一批国家级、省级工艺美术大师进驻,这在细节之外,展示了治理能力中很重要的眼光和胆识。



▲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着意保留老厂房原有外墙的马赛克,以留下对上世纪80年代经典建筑风格的尊重。(潘燕/摄)



▲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引进的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蒋淦勤在讲自己亲手做的,已用了20多年的紫砂壶 。(潘燕/摄)


所谓G20机制,说到底,就是通过持续的经济协调,不断完善全球治理。那么,G20选择杭州,就真的很对。


如同这个杭州G20峰会标志——初看时记者曾略感平淡,但放到杭州的背景下,竟日益清澈优美氤氲起来……

推荐阅读

傅莹署名文章:G20峰会前看中美合作与分歧

图闻丨G20即至,今昔看杭州

☞ 关注瞭望微信,回复“G20”获系列报道


瞭望  OutlookWeekly1981  


转载请注明【来自瞭望微信】

点击【阅读原文】 下载瞭望客户端

更多精彩,请订阅《瞭望》新闻周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