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国工匠?听听这位师傅的看法

2016-10-05 via 技术宅 微信 瞭望


如何在中国寻找和培养工匠精神,中国的一线工人有着最好的理解

徐小平,曾跟过6位中国师傅,还是十几位德国师傅的徒弟,在9月25日召开的浦江创新论坛上,这恐怕是第一次让一名一线工人作为演讲嘉宾,但是他的演讲,比许多嘉宾要精彩的多

他在为修一台机床一筹莫展时,李政道的一句话提醒了他。李政道说,最大的对称性等于最大的不对称可能性。这句拗口的话,如果放在宇宙学领域,他肯定听不懂,但是用在他正在修的机床上,就理解了,他的问题因之迎刃而解。

作者徐小平:根据“技术宅”微信介绍,徐小平已不是一名普通工人,现为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发动机厂维修部门高级经理、党支部书记,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智能制造试验基地主任,第二届全国人大代表。他在2005、2010、2015年连续三届获得全国劳动模范,2006年获得第八届中华技能大奖,2007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并获得中国机械工业技能大师,2008年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奖励,他的技术成就有获得国家专利受权22项,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14项,国际专利1项,其中激光可视对角技术获得中国科学技术一等奖,上海科学技术二等奖。

◆ 下面是徐小平的演讲节选,推荐!

我是来自汽车制造行业一线的普通工人,今天很荣幸在这里探讨工匠精神,下面以我自己的工作经历说一下我心目中的工匠应该是什么样的。


其实我理解的就是一种精工制作的意识和动力,体现在产品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工序都精心打磨。


中国制造在智能制造上到底缺什么?我罗列了一下大概有4+1个短板


第一我们在精细加工上的短缺,导致技术的品质受到了很大的阻碍。

有一次我修理一台机器人,修机器人有很多的关节,一般就是6轴,有6个转动的地方,里面有一个轴承座出了问题,出了问题以后我想委外做一个,我们要求同轴度是2微米,国内最好的供应商只可以做到5微米,没有办法我就到德国找了一家公司做出来了,这台机器人修好了。


第二,精细装配

们的精细装配就是我们的工匠精神现在要发扬的地方。瑞士手表好就好在技师会制造工具,会制造模具。我们的工具手工比例很小,大部分工匠的能力都放在制作能力上。


,精细检测。

我曾经跟过一个德国的技术开发部门的管理者,我跟他去考察一个供应商,我看他考察供应商看什么?第一个就去看检测部门。他说你说品质好,靠什么?就靠你的检测手段?你能看的到多细微的东西能力就有多大。所以精细检测对于我们来说非常重要,就是你用什么样的方法鉴定它是否好。即便你造出来了,但是你没有办法鉴定,品质还是差的。


第四精细化的材料处理,这是企业的一项技术秘密,所有的工艺参数不会外露,因为这个材料的处理是最不容易发现的东西。


比如说要抄袭一个东西,外面的形状和尺寸都可以量,唯独是材料热处理没有办法量,什么时候淬火,什么时候回温,没法抄袭。


再加上高精度的传感器研发,智能制造靠的就是传感器。比如说一个机器人,如果我们没有给他太多的传感器,他最多就是一个搬运的机器人,按照你给他的程序搬运。如果你要它智能化,你就要给他传感器,有湿度、有压力等等,使他有灵性,自动的带有智能。这些都是我们的短板。


我们的工匠应该具备“X+1”的能力“X”是指一个工匠必须要具备的综合素质,他的知识面,他的阅历,他做干的那些活,一定要加上个“1”,这个“1”就是与众不同的特长,如果说工匠都是一样的还叫什么工匠?


我们就在这个地方应该是可以与别人竞争的,所以我们为了做到这一点,在我的团队中我搭建了很多的平台,我在我的工作室中大概做了十几个专业,经过几年的打磨我们出来了一批人。这些人的收入可能比许多公司管理层都高。


怎么培养工匠。两句话,多练生感觉,多记生数据。我曾经跟过6个中国师傅,我跟过10多个德国师傅,中国师傅教会我两个字,叫做感觉,德国师傅教给我两个字,叫做数据。


感觉怎么出来的?有时候我看了师傅做了一个设备上的调整,一调就好,我很好奇,就问师傅怎么调出来的,你教我一下。中国师傅本事大就大在什么都不教,跟我说,你多做做就会了,我一做就是三年,终于把这个操作学会了。


90年代的时候我到德国学习,我跟德国师傅做一个操作,一根轴弯了,德国师傅说你用火焰把这个轴矫直,我就拿着东西去做,被德国师傅一把抓住,给我了一个表格,上面都是数据,什么样的轴加温加多少等等都写的清清楚楚,我按照他给我的表格2个小时做好了。


我跟中国师傅学一个操作两年,我跟一个德国师傅2个小时就学好了,我很崇拜德国师傅,他们的确是有特长的,于是我就注重数据的整理和记录,直到有一天我也怀疑数据也不管用。


在我的厂里有一个德国师傅和我的关系很好,一个故障出来了,他是不相信感觉的,他是相信数据的,但是一个故障出来的时候哪来的数据?在没有数据的时候这个方向怎么判断?于是他花了8天时间把故障查出来,但我花了45分钟时间查出来,我不是说德国师傅没有这个本事,我觉得他的感觉没有我们好。


我修机床其实是用阴阳法,德国师傅没有这个技能。一个轴承要转起来靠什么?一阴一阳之为道。如果没有阴的话,轴放在空中怎么会转?所以我排除故障的时候就看这个问题是阴的问题还是阳的问题。


因此我花了45分钟诊断出来以后快速的解决掉,德国师傅看到我傻掉了,后来我想这两个事情合起来就是:又要有中国师傅的感觉,再把德国师傅的数据加起来,我们一定会成为世界级的技工。


我有一个体会。要学习,不断地学习,学什么?你缺什么就要学什么。围绕自己的岗位缺什么补什么,我做了40年的工人,上夜校上了31年,几乎没有停过,边学边实践,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地方就是不断的思考。


我讲一个故事。我有一次修机床走到死胡同,后来李政道教授有一堂课,我听了以后忽然间有了启发,他讲的是宇宙对称的问题,我也听不懂,但是有一句话启发了我,他说最大的对称性等于最大的不对称可能性,这是一句非常抽象的话。


他拿了一支笔,那个笔是圆的,可以说是最大的对称,如果给它加压的话,会往哪边折断,360度任何一个方向都有可能性,这就是最大的不对称可能性。


我在这句话的启发下把那个机床修好了,我当时就在校正两个砂轮的平行度,因为其实是不会绝对平行的,没有绝对平行,我问你既然绝对平行,什么地方大,什么地方小,我就看不见。于是我故意的打破平衡,一下子就把机床修好了。


工匠最大的特点是会制作工具,这些设备、零件、工具都是我们工作室长期努力出来的结果,都是用工具完成工作的,然后形成标准,排工艺流程,做工具清单,提出环境要求,最后作出安全规范,这个标准化的东西就是企业最值钱的东西,拿了这个东西就可以规模化。


我听到所有的工匠讲一个问题,什么问题?工资低,资源少。现在困惑很多,很多人不知道工匠到底怎么做。


我在三年前做了一个尝试,我们企业的领导比较开放,给我搭了一个平台让我们走向市场,本来我们都是依靠政府的补贴,现在我们没有这种困惑,我不仅可以为企业养活一批人,我每年还要给企业上缴上千万的利润,我们工匠手里面有活,还怕没有钱吗?


你给他政策,不要给他钱,因此我们要盘活这个市场,让工匠走向市场,真正为制造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推荐阅读

专访工信部部长:“2025”推进一年,情况如何

培养大国工匠是时代使命


瞭望  OutlookWeekly1981  


欢迎关注瞭望微信

点击【阅读原文】订阅我们

给你权威的新闻洞察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