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长征 | 红军翻了多少座雪山,过的是哪片草地?
◆ 关于长征,耳熟能详的那些语汇里,还有多少是你并不了解的?
◆ 在中央文献研究室为《瞭望》编辑撰写的系列文章中,瞭望微信撷取其中一些文章,帮你了解那一场伟大征途的很多重要片段:翻了多少座雪山,过了哪片草地?为何要四渡赤水?“大渡桥横铁锁寒”“转战乌蒙是怎么回事”“长征期间有哪些重要会议”等等……
◆ 今年是长征胜利80周年。想更多了解长征精神内核,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那里有对长征精神的系统梳理,推荐一读
▲表现红军长征翻雪山的美术作品(杜游牧子摄/本刊)
红军队伍大部分人来自气候炎热、潮湿的南方,很多人从未见过雪山,加之衣着单薄,供给不足,要想翻越雪山,绝非易事。
1935年6月8日,中央红军抵达夹金山脚下的大硚碛地区。爬雪山之前,中央红军召开了动员大会,号召同志们做好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双重准备。
夹金山位于宝兴县西北、懋功以南,海拔4900多米,是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
夹金山终年积雪,气候变化无常,空气稀薄,人迹罕至。当地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夹金山,夹金山,鸟儿飞不过,人不攀。要想越过夹金山,除非神仙到人间。”
6月12日清晨,红军先头部队集合后,高呼着“征服夹金山,创造行军奇迹”,从大硚碛地区向夹金山进发。
杨定华所著《雪山草地行军记》写到:“山上空气异常稀薄,呼吸异常困难,因此只好慢慢地一步步来走。吃辣椒水的办法,结果只对身体强健的人起了作用,对身体弱的人则不生效力。这些体力弱的人竟有些冷得牙齿啪啪地响,有如机关枪发射的声音,甚至脸上也改变成黑黝黝的颜色……”
董必武后来曾向美国记者史沫特莱回忆当时的场景:“提起这座山的最末一个山头,真令人胆寒。我们估计,从山脚到山顶共长80里地。我们的人在这里一死就是好几百。他们想坐下来歇歇腿、喘喘气,就从此站不起来了。沿路,我们不停地弯下腰去,想拉他们站起来,可是发现已经咽了气……”
6月17日下午,红军到达懋功县达维镇。6月18日,进入懋功县城。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一共有四支队伍,中央红军(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二、六军团)、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五军没有经过雪山,另外三支队伍都多次经过雪山。
中央红军在四川境内一共爬过了五座雪山,除了夹金山,还有1935年6月27日翻越的梦笔山,1935年7月2日翻越的雅克夏雪山(又称长坂山、亚克夏山),1935年7月6日翻越的昌德山(又称仓德山、拖罗冈山),1935年7月7日翻越的达古山(又称打鼓山、打谷山)。这五座雪山,每座海拔都在4000米以上。
1935年9月,中央红军在夺取腊子口之后,还翻越了甘肃境内属于岷山山脉的大拉山(又称达拉山、大喇山),进入甘肃南部小镇哈达铺。
有人统计,除中央红军翻越的雪山外,红二方面军在云南、四川、青海境内至少翻越了23座雪山,红四方面军在四川、青海境内至少翻越了24座雪山。红军长征翻越的雪山不重复统计的话,有40多座。LW
▲反映红军过草地的油画(摄影/本刊)
松潘草地,位于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连接地带,面积约1.52万平方公里,海拔在3000米以上。
1936年8月,红军踏上了征服大草地的艰难途程。
苍茫无垠的草地上,鸟兽绝迹,浊沼横潦,方圆几百里内不见人烟。经年水草,盘根错节。草甸之下,积水淤黑,浅处齐膝,深处没顶。人和骡马必须脚踏草丛根部,从一个草甸跨到另一个草甸,稍不留神,就会陷入泥潭。如果拼命挣扎,反会越陷越深,来不及抢救就会被污泥吞噬。往往一个战士陷入泥淖,另一个战士奋不顾身去抢救,用力过猛也会被带着陷进去。由于陈年衰草腐蚀其中,泥水毒性很大,破了皮的腿脚浸泡其中,即会红肿溃烂,难以医治。
饥饿,是困扰红军的一大难题。高寒藏区物产不丰。尽管在出发前,各部队积极开展了筹粮工作,但也没有达到每人带15斤粮的要求,一般能带5斤,有的甚至只有两天的干粮。由于下雨,找不到干燥的树枝或杂草,无法生火煮水,准备的青稞炒面只能干吃。被雨水淋过的青稞粉变成黏疙瘩,更加难以下咽。有的战士带的是青稞麦,就一颗颗数着吃。青稞麦既吃不饱,也难以消化。如果不慎摔跤,掉进有毒泥水中的干粮就都不能吃了。
行程未及一半,有些部队即告断粮,于是大家就靠野菜填肚子。有人误食有毒的野菜,浑身浮肿,呕吐泻肚,甚至牺牲了生命。后来,野菜也找不到了,就不得不拔青草、刮树皮、挖草根。当连这些都吃不上时,就将身上的皮带、皮鞋,甚至皮毛坎肩脱下来煮着吃,有时马鞍子都被拿来充饥。有的战士饿得实在没办法,将粪便中还未消化的麦粒挑出来,洗了再用茶缸煮着吃。
变化无常的天气,给红军带来又一大难题。草地的八月,时而艳阳高照,时而雪花飞舞,时而狂风暴雨,时而冰雹骤降。红军战士们体弱衣单,只能喝点酒、吃点辣椒。但两三天后,酒和辣椒都没有了。为了抵御寒冷,只好把各种兽皮披在身上,还有人直接裹着毯子。下雨时,战士们有的顶着油布,有的戴着军帽,还有的人什么都没有,甚至打着赤脚。晚上宿营时,地是湿的,柴草是湿的,身上也是湿的。战士们只能在草地上席地而宿,几个人背靠背睡一会儿。若是睡着后跌倒或滚到泥沼里,直接就没命了。夜晚寒风刺骨,气温在摄氏零度以下。每当黑夜过后,总有一些战士再也没有醒来。
但是,恶劣的自然环境并没有将战士们吓倒。徐向前在回忆录里写道:“这是军事史上罕见的艰苦行军,是人类同自然界的殊死斗争。在这片神秘的土地上,既显示着大自然力量的凶猛无情,更表现着具有高度觉悟的人——红军指战员的无穷智慧和力量。”
中革军委运输队里有一名队员,挑着两箱军用地图,踉踉跄跄地走在队伍后面,落下了不短的路程。但他向指导员郑重保证:我是共产党员,只要我活着有一口气,就是爬也要带着地图爬到总部去。身体也很虚弱的指导员鼓励他说:我们只要有克服困难的毅力,有同地图共存亡的决心,就一定能跟上部队。最后,他们真的护住了地图,跟上了大部队。
在过草地途中,情况越是艰难,红军将士们团结得越是紧密。身体稍好的战士小心搀扶着虚弱的同志,首长们主动把骡马让给伤病员,还有粮食的人慷慨地把所剩无几的东西分给大家。
草地行军要经历难以想象的苦难,但红军战士却豁达、乐观。有的同志捧着饭碗,瞧着那野草糊:“革命战士天不怕地不怕,千难万险踏脚下。”若有青稞炒面吃,则乐呵呵地说:“金青稞,银青稞,吃上一把好赶路。”还有《牛皮腰带歌》:“牛皮腰带三尺长,草地荒原好干粮,开水煮来别有味,野火烧熟分外香……”
到了晚上,战士们点起篝火,围坐在一起讲故事、唱歌,驱走行军的疲劳和寒冷,美其名曰“草地篝火晚会”。大家歌风吟露,咽苦如饴。最常唱的还是《国际歌》。只要有人起头,所有人就会跟着唱起来。歌声冲破了长夜,抵御了寒冷,激励着战士们的昂扬斗志。
横跨草地,是中外军事史上的一大奇迹。在极端的艰难困苦面前,在人类所能承受的生存极限面前,红军将士始终怀着钢铁般的坚定信念,怀着烈火般革命热情,向着目标一往无前。LW
刊于《瞭望》2016年第40-41期
点击底部【阅读原文】可获取整组文章
扫描二维码,关注瞭望微信
给你权威的新闻洞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