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瞭望专题|三问精准扶贫

2016-12-02 记者/张程程 瞭望

 农民得了啥

 政府缺点啥

 干部履职警惕啥

◆ 《瞭望》推出专题报道《精准扶贫再精准》,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获得整组内容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国梦行进坐标中的“关键一步”,而让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任务。实现这一目标,根本在于精准扶贫。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三年来,这一重要思想不断丰富、深化,从提出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上想办法、出实招、见真效的“6个精准”,到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明确“谁来扶”“扶持谁”“怎么扶”,再到扶贫要既“输血”又“造血”。找对“穷根”、精准扶贫,成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必然要求。

  

  精准扶贫,帮扶的是贫困人口的贫和志,对接的是老百姓的“钱袋子”,更是国家的承诺。而考验的则是党和政府执政为民的理念,广大党员干部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程度。

  

  在“十三五”脱贫攻坚“开局之年”,《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就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层进展,走访十省,深入各县,看到了许多成绩,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扶贫开发,距离真正能够“精准”起来,仍然“在路上”。

  

▲拉萨三有村全貌(10 月10 日摄) 普布扎西摄 / 瞭望


农民得了啥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深入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看到,各项精准扶贫新机制正为脱贫攻坚不断释放着改革红利。

  

  在山西太行山、吕梁山部分贫困县,精准扶贫让村民直接申报扶贫项目,使项目更“接地气”;扶贫资金“切块到县”,扶贫工作灵活度更高、成效更好。

  

  在安徽潜山县,精准扶贫让脱贫产业进入“看谱点菜”的2.0模式。乡镇干部把产业政策带到贫困户家里去,不问“要多少”而问“要什么”,同时配发的还有明列各类扶贫信息的政策“菜单”。

  

  在甘肃东乡县,精准扶贫不再局限于本村本地,而是跟着群众“走出去”。群众往哪闯扶持跟到哪,抓住先富帮扶穷人走出去,紧随市场帮助群众提升“造血”能力。

  

  在江苏如皋县,精准扶贫为相对贫困中的特困家庭,构筑起五道医疗保障线和更加完备的社会保障兜底网。

  

  在新疆、西藏、青海藏区,精准扶贫持续接收来自国家更大力度的支持,一系列含金量很高的政策举措陆续出台,为包括自治县在内的民族地区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红利。

  

  ……

  

  在新起点上推动扶贫,每前进一分,难度必添十分。目前,我国仍有5000多万贫困人口,到2020年实现全部脱贫目标,意味着每年要减贫上千万人。随着减贫幅度下降,脱贫攻坚的难度更大。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国家粮食局原局长聂振邦等专家认为,现阶段,扶贫不精准问题仍然存在。一方面,受农村资产信息和家庭统计体系不健全、指标限制及人为操控等因素影响,贫困人口识别难,导致贫困户难选错选问题普遍存在,部分扶贫资金不能到真正贫困人口手中。另一方面,地方经济建设未能与精准扶贫有效结合。应继续深化完善区域性扶贫开发规划,使其与国家和区域性重大战略有效衔接。

  

政府缺点啥

  

  在具体实践中,记者调研发现,基层政府职能部门在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中,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政出多门、难成合力,是基层扶贫面临的政策困境。“分开看都是好政策,但在具体落实中,互相打架的现象时有发生。”有基层扶贫干部表示,脱贫攻坚有时在“最后一公里”推进缓慢。

  

  基层扶贫机构不健全,扶贫治理机制亟待完善,是聂振邦等受访专家认为当前扶贫开发面临的难题之一。记者调研也显示,扶贫组织人员呈现“上级队伍强,下面队伍弱”局面,工作效能和协调力度较弱,政府多部门之间协调与沟通缺乏,造成扶贫效率较低,扶贫政策执行不到位。

  

  再进一步,扶贫部门干部能力现状与精准扶贫工作要求之间还存在差距。扶贫一线人力和人才资源匮乏,制约着精准扶贫的推进步伐。采访中,多个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扶贫部门负责人向本刊记者反映,长期以来扶贫部门边缘化严重,地方政府负责人和组织部门向其配置精兵强将型干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足。

  

  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脱贫攻坚实绩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在脱贫攻坚第一线考察识别干部,激励各级干部到脱贫攻坚战场上大显身手。”中央提出这一在脱贫攻坚中锻炼和选拔干部的政策,仍待加强、加快落实。

  

  此外,基层扶贫实践中确实存在一定的形式主义倾向。记者在安徽某县脱贫攻坚村级软件资料清单上看到,贫困村需要整理的资料多达几十种。除需上墙图表外,还有名目繁多的档案资料,其中仅表格类资料一项,就有近20种。

  

  基层扶贫干部认为,精准扶贫工作千头万绪,资料跟进做不好不行。但扶贫要精准,扶贫工作中的档案资料留存一样要精准。画蛇添足、可有可无、重复填报的要坚决拿掉,让基层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实际工作中。

  

  数字脱贫也容易异化为形式主义。“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2020年贫困县全部摘帽。不少省份都制定了摘帽具体“时间表”。有的基层扶贫干部提出质疑,“如果某一季度没有收成和收入怎么办?是不是只好数字游戏?这对扶贫有多大帮助?”

  

  精准扶贫,考验的是政府把握市场规律、合理调配资源的能力,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体现。受访专家建议,有必要建立健全扶贫开发相关法律制度,通过刚性约束规范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扶贫开发行为。同时,有必要进一步创新扶贫开发管理机制,完善扶贫开发管理及绩效考核机制,改革扶贫人才流动及奖励机制,等等。

  

“扶贫羊”说明啥

  

  精准扶贫是牵系民生冷暖的大问题,其进展顺利与否,是对广大干部履职尽责能力的大检验。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基层扶贫工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恰恰是干部作风出现问题,责任感、使命感缺失的表现。

  

  本刊记者在基层采访就发现过荒唐的例子。一个贫困村,去年用扶贫资金买了一批扶贫羊,分配时全村人手一只,剩下的又6人合分一只,唯恐分配不公引发矛盾。结果大半年过后,这些羊就被村民卖了一多半,基本上没起到扶贫效果。

  

  “不患寡而患不均”,村干部怕村民骂娘、上访,虽然清楚这正是精准扶贫的“拦路虎”,但不敢迎难而上,而是听之任之。这说明,一些贫困村精准扶贫“落地难”,问题不是出在农民身上,而是出在基层干部的状态和作风上。

  

  同样是羊,山西省河曲县鹿固乡辉塔村党支部原书记刘俊雄,以养羊为名申请县畜牧局“以奖代补”项目扶贫资金。虽然自己没养羊,但对前来验收的县畜牧兽医中心原主任苗旺青等“谎称一块坡地上的羊就是自己养的羊”,便通过了“验收”,骗到了3万元的项目补助资金。

  

  这些案例的背后,实质是扶贫领域存在的腐败和作风问题。一些职能部门对扶贫资金“一拨了之”,对扶贫项目“一审了之”,坐在办公室里批文划圈,骗取扶贫款项事件一再发生而缺少监督。

  

  很多基层干部为扶贫不辞千辛万苦,为帮助贫困户脱贫想尽千方百计,他们才是扶贫干部的主流。也有少数干部消极避事,这种作风不改变,将直接影响脱贫攻坚目标的如期实现,必须严肃整改,严格问责。

  

  精准扶贫是一面镜子,照出地方在扶贫工作上的作风够不够严、够不够细、够不够实,照出干部心中群众的分量。只有真正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把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才会始终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才能真正将精准扶贫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LW


刊于《瞭望》2016年第48期,原题《精准扶贫再精准》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获得整组专题报道


推荐阅读

经验丨精准扶贫进行时,这些可借鉴

轻应用 | 十大工程精准扶贫

☞ 图闻|习近平走进大别山:一路奔波而来,就是要了解扶贫实际情况

☞ 瞭望专访丨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副组长刘永富:确保脱贫攻坚首战必胜

关注瞭望微信,回复“扶贫”,获系列报道


扫描二维码,关注瞭望微信

点击【阅读原文】可获得整组专题报道

给你权威的新闻洞察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