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瞭望 | 正在消失的内蒙古岱海

2017-01-19 记者/丁铭 王靖 瞭望

岱海旅游区里,多年前浸在岱海湖边的木栈道现在已经看不到湖水踪迹   王靖/摄

◆ 上世纪60年代初,内蒙古第三大内陆湖岱海湖湖面面积达182.46平方公里,目前仅为57平方公里

◆ 岱海电厂承担着北京市1/5电力的生产。运行中每日抽取岱海水用于生产冷却,后将冷却环节中升温后的水排入湖里,这个过程每年可使岱海湖里的水经岱海电厂循环2次,10年湖水温度升高近2℃,每年消耗岱海湖水近1000万立方米

◆ 2005年以后岱海湖水位年均下降0.4米,按照这一速度计算,岱海湖10年左右时间或将彻底干涸

◆ 岱海水生态整治成本非常巨大:

  • 治理资金短缺,地方难以承受

  • 岱海电厂技术改造耗资巨大,面临亏损

  • “引黄济岱”工程可从根本上改善岱海湖水生态状况,但实施较难


  “按照这一趋势,再过10年左右,岱海湖将面临干涸的危险。”近日,《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凉城县采访时发现,由于气候变暖、水资源过度开发等原因,近年内蒙古第三大内陆湖岱海湖水面急剧萎缩,水位骤降,水质变劣。

  

  “水退得实在太快了,码头得追着湖面建设。”岱海旅游区管护员李志强忧心忡忡地告诉瞭望记者,2003年时,为了方便游客登船观光,旅游区沿湖建了码头。但由于岱海湖湖面逐年向中心萎缩,码头与湖面的距离越来越远,需要不停修筑木栈道才能将二者相连。13年来,加筑的延伸向湖边的木栈道达100多米长。

  

  岱海湖是内蒙古第三大内陆湖,是国家列入规划保护的365个水质较好湖泊之一,是国家179块重要湿地之一。这里也是凉城县24万草原儿女的母亲湖,并孕育出灿烂的岱海文化。还有学者研究认为,岱海湖周边或为纳西族最早的祖居地。倘若岱海湖消失,将会对我国历史和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京津冀生态屏障保护、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大海”变成了“水泡子”

  

  岱海旅游区办事处五苏木村现年49岁的王小青,自小在岱海湖边长大,谈及岱海湖多年的变化,她感慨地说,“岱海湖真是越来越小了。20多年前还是一望无际的大海,现在却小得像个水泡子,一眼就能看到边。”



内蒙古岱海。(图自网络)

  

  她向《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介绍,20多年以前,老洼营村跟前就是岱海湖,现在岱海湖边缩到了5公里外的五苏木村。过去,王小青和丈夫在岱海湖打鱼为生,但由于湖变小,水质变差,后来打鱼也挣不上钱了,二人借着地方发展旅游业的契机开起了小卖部。“刚开始生意还不错,现在来岱海旅游的人越来越少,也没啥人来买东西了。”王小青失望地说。

  

  据凉城县政府提供的数据,上世纪60年代初,岱海湖湖面面积达182.46平方公里,目前仅为57平方公里,为有数据记录以来最小值。如今岱海湖平均水深仅为3米,最长19公里,最宽只有7公里,蓄水量约为4亿立方米。水利和气象部门测算,2005年以后岱海湖水位加速下降,年均下降0.4米。按照这一速度计算,岱海湖10年左右时间或将彻底干涸。

  

  在水面萎缩、水位降低的同时,岱海湖水质也越变越差。凉城县环保局局长张引强告诉本刊记者,根据近10年来对湖水的监测,发现岱海湖水体pH值升高,有所碱化,水体中的高锰酸盐指数较高,总磷值持续上升,化学需氧量增大,氟化物含量增多。目前,岱海湖水为劣Ⅴ类水体,且污染严重,水体富营养化进程加快。2013年时,岱海湖曾大面积爆发过蓝藻。

  

湖水耗补剧烈失衡

  

  相关环保专家为《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分析说,岱海湖湖面萎缩、水位下降、水质变劣,与岱海湖蒸发量大于补水量有关,但主要在于岱海电厂对水生态的影响。而生态问题出现的根本仍是发展理念和认知水平有关。具体分析,主要有以下四大原因:

  

  其一,降水量偏少,湖泊补水不足。

岱海湖为典型的封闭型内陆淡水湖泊,水源由周围22条河流和地下水汇聚而成。凉城县县长尉代青向本刊记者介绍,多年来凉城县降水量偏少,年均降水量仅为350至450毫米,而岱海流域年均蒸发量为1938毫米,蒸发量是降水量的4倍多,湖泊有效补水严重欠缺。

  

  其二,岱海电厂运行消耗大量岱海湖水。

内蒙古岱海发电有限责任公司是北京能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的下属火力发电厂,是岱海湖周边唯一一家直接用水企业。近日,《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来到电厂,发现电厂冷却水出水口处热气缭绕,高达20多摄氏度的高温水奔腾着汇入已结冰的岱海湖里。张引强对记者说,岱海电厂运行中每日抽取岱海水用于生产冷却,后将升温后的水排入湖里,这个过程每年可使岱海湖里的水经岱海电厂循环2次,10年导致湖水温度升高近2℃,湖面产生的附加蒸发量进一步加大。

岱海电厂。(图自内蒙古凉城旅游局官方微博) 

 

  岱海电厂承认企业生产对岱海湖造成的不良影响。电厂总工程师王振华向《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坦承,每年企业生产导致的岱海湖湖水蒸发损失约700万立方米,加上地表、地下用水,企业每年消耗的岱海湖水近1000万立方米。同时,本刊记者调查发现,岱海电厂自2003年运营以来一直守法经营,其水资源论证报告、环境影响评价等皆通过了国家相关部门的评估,在冷却水排放方面不存在相关违法违规行为。

  

  其三,农牧业生产发展消耗大量地下水。

本刊记者了解到,在1947年以前岱海湖流域仅有水浇地2.45万亩,目前已发展到20多万亩。2015年流域内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和实际灌溉面积分别较2001年增长30.4%和48.7%。这些水浇地主要抽取地下水进行灌溉,年需消耗地下水4840万立方米。周边餐饮、养殖园区的发展也消耗了一定数量地下水,这使地下水对岱海湖的侧向补给明显减少。

  

  其四,污水排入岱海湖致水质变劣

多年来,岱海宾馆、岱海旅游中心码头、岱海旅游学校东校区、岱海镇污水处理厂等多家单位向岱海湖排污。由于岱海湖为封闭性湖泊,蒸发等排泄水量为纯净水,污染物逐渐向湖内累积,湖水水质越来越差。苜花河、弓坝河曾是岱海湖的补给河流,近年也因河道干涸,长期断流,仅在雨季有部分地表径流补给岱海湖。

  

生态修复成本巨大

  

  面对岌岌可危的形势,凉城县政府已启动了岱海水生态整治工作。目前,该县政府已对湖周边6万亩耕地实施了退耕还湿、还林(草)工程,年可节水1000万立方米。同时,还对岱海流域16条河道进行了疏浚,且关停了多个排污口并升级了污水处理厂。并制定了湖边农业节水措施、岱海电厂水冷机组改空冷机组措施、从永兴湖调水、“引黄济岱”工程措施等。


岱海。(图自内蒙古凉城旅游局官微)


  据《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了解,上述措施全部实施后,每年可减少消耗岱海湖水及地下水共计2691万立方米,每年可从永兴湖调水400万立方米。但是,岱海水生态整治成本非常巨大:

  

  一是治理资金短缺,地方难以承受。

尉代青表示,为促进岱海湖流域生态改善,县政府需要对岱海流域其余14万亩水浇地全部进行节水改造,每亩改造成本约1200元,需节水改造资金约2亿元。此外,对岱海湖周边的6万亩耕地实施的退耕还湿还林(草)项目,每年需要土地流转费用3000多万元。而目前凉城县每年的财政收入仅9亿元,难以承担这笔治理费用。他希望,市、区两级政府能在资金和项目上对岱海湖生态治理予以帮助和支持。

  

  二是岱海电厂技术改造耗资巨大,面临亏损。

要想实现岱海湖生态不再恶化,岱海电厂的冷却方式要由水冷改为对岱海湖影响小的空冷方式,或直接关停岱海电厂是“西电东送”的重要项目,目前承担着北京市五分之一电力的生产,且对凉城县的经济贡献率较高,有数百名农牧民在电厂务工。鉴于电厂13年来始终在规范运营,多方并不建议电厂关停,而要求其必须进行技术改造。

  

  王振华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目前总公司已同意岱海电厂实施技术改造,费用需17.9亿元。当前电力市场改革和煤炭价格上涨,电厂将面临亏损的严峻形势。为此,他希望将这一技改项目纳入国家或自治区水专项或科技创新项目,给予适当的政策优惠和资金支持;建议将凉城县污水厂中水无偿提供给电厂作为工业用水水源;机组改造停机期间,为减缓公司财务压力,建议给予适当的电量交易指标。

  

  三是“引黄济岱”工程可从根本上改善岱海湖水生态状况,但实施起来并不容易。

乌兰察布市副市长刘斌等人向本刊记者表示,从根本上改变岱海湖变小、水质变差的问题,最好的方法是“引黄济岱”,从呼大高速公路黄河特大桥处设置取水口,通过三级加压输送至永兴湖水库,再利用永兴湖调水工程输送至岱海。

  

  采访中,内蒙古水利厅副厅长康跃肯定了这一思路,但他认为就目前而言工程不具备实现条件。理由是黄河用水指标紧张,暂无多余水可调剂给岱海湖。

  

  他建议,在2020年前,应从电厂技改、防堵城市污染源、推广工农业节水、退水地改旱地、疏通河道等方面着力,使岱海湖生态不再恶化,保持面积不小于50平方公里。在2020至2030年期间,倘若国家实施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地方可考虑适时推进“引黄济岱”工程。

  

  他进一步认为,倘若“引黄济岱”工程实施,国家可考虑联通黄旗海与东洋河或桑干河,可作为“引黄(黄河)入京(北京)”输水备选线路,实现“黄河—岱海—黄旗海—永定河”河湖联通和水循环,届时可解决多地的缺水问题。LW


刊于《瞭望》2017年第2期

推荐阅读

☞ 国家相册|千里牧歌行(附“图闻|冬季呼伦贝尔”)

☞ 长江“无鱼”?这些保护乱象堪忧!


扫描二维码,关注瞭望微信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瞭望APP

给你权威的新闻洞察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