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瞭望丨应对老龄化,日本这么做

2017-06-14 《瞭望》新闻周刊 瞭望

◆ 老龄化是日本经济最大的结构性问题,也是困扰泡沫破灭后经济复兴的最大障碍之一

◆ 日本有系统的老年人法律保障体系

◆ 大力推动老龄化产业,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链

◆ 对劳动力市场做出相应调整与改革,包括提高女性劳动参与率、增加移民、返聘老年人回归岗位等


文丨张晓兰

作者单位丨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


  日本是老龄化现象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老龄化经历了逐步深化的过程。1950年老龄人口(≥65岁)占总人口的比重不足5%;1970年老龄人口占比达到7%,步入老龄化社会;1994年老龄人口占比超过14%,正式进入老龄化社会。
  
  目前,人口老龄化成为了困扰日本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2016年日本总人口不足1.27亿,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上升至纪录新高的27.3%,15岁及以下人口占比则跌至纪录新低,15~64岁的劳动人口继续下滑至60.3%,创1951年以来新低。
  
人口变动与经济增长同步“拐点”
  
  二战后,日本经济经历了四个典型的发展阶段:

  • 1945~1954年的战后恢复期;

  • 1955~1973年的高速增长期;

  • 1974~1991年的中低速平稳期;

  • 1992年以来的低迷期。


与此对应,日本人口经历了从高生育率向低生育率再到超低生育率的转变,最后进入老龄化社会,这几乎与1955年后经济增长的各个阶段出现同步“拐点”。


年轻化的人口结构大幅扩展了经济增长空间。1955年日本经济从战后恢复期开始进入高速增长期,1955~1973年实际GDP年均增长率高达8.5%,并迎来“第一次人口红利期”。该阶段,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劳动年龄人口规模从1955年的5473万人增加到1973年的7410.4万人,年均增长率约为1.7%,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经济的起飞。
  
  年轻化的人口结构保证了国内劳动力供给,抑制了工资成本上升,进而促进了同期经济快速增长。1968年,日本国民生产总值先后超过法国和德国,跃居世界第二位。


但1970年代初,日本经济和人口年龄结构都面临“拐点”,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此时,日本经济从高速增长逐渐进入中低速平稳增长期。
  
  劳动力供给下降致使经济增速高位回落。在1974~1991年的经济中低速增长阶段,日本经济先后遭遇了两次石油危机和一次房地产泡沫危机,实际GDP年均增长率回落至4.2%,仅相当于经济高速增长期的一半。这一时期,劳动年龄人口规模虽升至8655.7万人,但年均增长率仅为0.87%。人口年龄结构也发生重大变化,老龄化程度不断深化,优越的劳动力条件不再具备。其中,0~14岁的少年儿童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24%降至18%,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7%提高至12%,总人口抚养比也由上一阶段的下降趋势转为上升趋势。
  
  人口老龄化严重制约潜在经济增长率的提高。自1991年房地产泡沫破灭后,日本经济陷入长达20多年的低潮,实际GDP年均增长率仅为0.2%左右,远低于前两个时期的经济增速,而这一阶段也是日本人口老龄化加速期。老年人口比重首次超过少年儿童比重,进入重度老龄化社会。其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由12%上升至25%,0~14岁少年儿童的比重由18%下降至12.9%。劳动年龄人口呈现负增长趋势,总数从1992年的8684.6万人大幅下降到2009年的8149.3万人,相当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水平。
  
  进入21世纪后,日本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比重迅速下降,2011年大幅下降至63.6%,不及1960年的水平。目前,该人群的劳动参与率仅为76%。快速的人口老龄化对经济造成严重影响:

  • 一是劳动力数量和比重的下降造成经济潜在增长率的下降;

  • 二是老年人口数量和比重增加,加重政府社会保障支出,加大政府财政压力,阻碍了同期经济的增长。

  
对经济社会影响显著
  
  尽管日本人口老龄化程度并非战后经济各个发展阶段的决定性因素,但不可否认的是,劳动力不足是制约经济增长最为深层的结构性问题。正是劳动力供给不足,导致日本经济在泡沫破灭后无法重回高速增长轨道,并造成了当前经济社会的结构性困境。可以认为,日本人口增速下降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是全面的、复杂的、非线性的。
  
  其一,劳动生产率增速呈现放缓趋势。1955~2009年间,日本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从1955年的人均127.802万日元增加到2009年的750.608万日元。但劳动生产率增速波动较大,整体增速出现放缓趋势,年均增长率为3.33%。其中,劳动生产率在经济高速增长期从人均127.80万日元增加到431.02万日元,年均增长率高达6.99%;在经济中低速平稳增长期虽从人均431.02万日元增加到702.27万日元,但年均增速下降至3.03%;在经济低迷期增速进一步放缓,从人均702.27万日元增加到750.61万日元,年均增长率大幅下降至0.39%。2001年以来,劳动生产率持续呈现“零增长”或“负增长”态势,年均增长率为-0.52%。
  
  其二,国民储蓄率由“升”转“降”。储蓄率的提高能够促使资本存量和产出水平的上升。一般而言,国民储蓄包括家庭、企业和政府储蓄等三部分。1955年以来,日本国民储蓄率经历了由升到降的变化过程。20世纪60年代,日本国民储蓄率曾一度高达35%,比发达国家平均水平高出约10个百分点,这也帮助了其经济实现快速增长。
  
  目前,日本国民储蓄率处于一个逐渐下降的过程。除了受政府税收政策、利率水平以及居民收入等因素影响外,人口数量与年龄结构对储蓄率的影响值得重视。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国内获得劳动收入的人口数量不断减少,需要消耗储蓄来生活的人口数量不断增加,造成日本家庭储蓄率逐渐下降。
  
  从政府支出角度看,老年人口增加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政府在养老、医疗、社保等方面的负担,进而加速了国民储蓄率水平的下降。根据日本国立社会保障与人口问题研究公布的统计数据,1985年以来政府对老龄化人口的费用支出占社会保障经费的比例逐年提高,挤占了政府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等与生产相关的公共投资。
  
  其三,劳动力供给减少抑制企业生产。劳动力供给主要指劳动力的数量和年龄结构,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战后,日本高速增长的人口数量保障了企业的正常生产,发挥了劳动力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1995年以后,日本劳动力供给速度大幅下降,继21世纪初劳动力供给达到顶峰后,劳动力供给便逐年下降。尽管近些年来日本老年就业人口不断增加,65岁及以上就业人口从2010年的585万人增加到2014年的696万人,但并未阻止劳动力数量下降的趋势。而且在劳动就业岗位中,多数老年人仅能从事技术含量较低的工作,不适合参与技术含量高或需要体力劳动的工作岗位,难以弥补因年轻就业人口减少而带来的劳动力供给不足。劳动人口数量减少,削减了经济生产所需的劳动力供给,成为制约日本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其四,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受阻。人口作为社会生产和社会需求的最终主体,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主要通过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体现出来。人口数量和年龄结构直接影响需求结构的形成,并最终影响产业结构状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劳动力供给短缺不利于产业结构调整。日本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的适时变动密切相关,产业结构的变动要求劳动力在不同地区和不同产业部门之间进行转移和流动。由于国内中老年人已形成较为固定的生活、工作习惯以及专业技能,阻碍了劳动力在产业间的流动与转移,导致劳动力生产要素难以实现最优配置。
  
  二是人口老龄化制约技术进步影响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技术开发以适应新的生产体系,但由于中老年人获取知识和技术的能力减弱,难以满足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三是老龄化社会需求不足抑制产业结构调整。人口老龄化社会不仅因人口增长缓慢而制约市场容量的扩大,而且老年人较年轻人消费欲望低,尤其是耐用消费品的市场需求明显受到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这加大了政府内需主导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难度。
  

▲ 乘坐地铁出行的日本民众(杨乐摄/本刊)


四大措施积极应对老龄化社会
  
  建立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在人口老龄化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日本政府针对老年人的不同需求分别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形成了系统的老年人法律保障体系。


20世纪70年代,日本政府加强与老年人相关的立法工作,陆续出台各种与国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1990年后随着社会进入重度老龄化,政府对老年人问题更加重视,加强对原有法律体系的扩展和充实,于1997年出台了《护理保险法》。进入2000年以后,由于经济增长缓慢和财政压力较大,政府对部分法律进行修改以降低公共支付比例,并对居家护理和入住养老设施护理的费用进行调整。同时,还对《老年人雇佣安定法》进行修改,提倡延长老年人退休年龄。
  
  大力推动老龄产业发展。面对劳动力供给下降及日益严重的老龄化问题,日本政府在20世纪70年代首次提出“老龄产业”概念,并在80年代开始培育和扶持。90年代后期,“老龄产业”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重视,许多大企业开始进入老龄产业的投资与开发。2000年,随着看护保险制度推出,老年人护理等相关产业成为投资热点,带动了养老、医疗、福利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老龄产业链。目前,日本老龄产业在市场规模、产品种类、社会功能、从业人员素质等方面均有了长足发展。
  
  加快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改革。老龄化是日本经济最大的结构性问题,也是困扰泡沫破灭后经济复兴的最大障碍之一。在日本政府短期内难以提高出生率以弥补劳动力不足的情况下,开始探讨加快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改革,以保证经济发展所需的劳动力供给。2012年底安倍上台再任日本首相后,安倍内阁针对重度老龄化困境对劳动力市场做出相应调整与改革,包括提高女性劳动参与率、增加移民、返聘老年人回归岗位等措施。虽然这些举措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后期效果仍待观察。
  
  推进科技创新提升国际竞争力。推进科技创新是解决日本劳动力不足的有效措施之一。战后,日本通过技术引进、改良和创新等方式推动经济高速增长。然而,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人口老龄化不断深化,但日本政府未能及时抓住技术创新浪潮,导致经济在泡沫破灭后进入长期萧条,国内技术创新与欧美国家也因此拉开较大差距。对此,日本政府决定通过加快科技创新引领经济转型升级,除了投资国家战略性的开发研究外,还加大对私营部门研究开发经费的支持,加快从自主研发到开放式创新的转变,进而实现了以科技创新提升国际竞争力的目标。LW

刊于《瞭望》2017年第24期,原题《日本积极应对老龄化社会》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得整组专题报道

推荐阅读

☞ 劳动力素质或可成“新人口红利”

☞ 调研丨用工市场冷热不均,毕业生/农民工亦喜亦忧



长按上图,关注瞭望微信


瞭望新媒体,给你权威的新闻洞察力

新媒体主编 | 潘燕

新媒体编辑 | 唐朵朵


觉得不错,请点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