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调研|大学毕业生去哪儿了?有哪些就业“焦虑”?

2017-06-26 新华社 瞭望

◆ 今年将有795万大学毕业生离开校园,他们的就业形势如何?

◆ 他们选择坚守还是离开“北上广”?

◆ 读研和出国留学的人多了还是少了?

◆ 就业“焦虑感”来自哪些方面?

◆ 新华社推出大型系列调查报道:“大学毕业生去哪儿了?请戳视频 ▽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c1320kg6row&width=500&height=375&auto=0


  2017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季已近尾声。据教育部公布数据显示,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795万人,比去年增加30万人。

  

  在全国高校毕业生数量屡创新高的大背景下,今年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如何?找工作难在哪里?哪些心态影响他们对行业、就业地的选择?“新华视点”记者近日在湖北、辽宁、重庆、安徽等全国多地展开调查。

  

▲ 5月11日,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会计学专业的3名大学生在比赛中向评委介绍《创意废物利用》项目,新华社记者 陈海宁 摄


探寻①:

毕业人数再创新高,大学生就业形势如何?


调查:核心问题是“找好工作难”

  

  由于今年高校毕业生毕业人数再创新高,不少人对就业形势感到担忧。

  

  “虽然很多人说找工作难,但实际上目前已经有八成的人拿到了至少一个单位的录用通知,很多人拿到好几份工作协议。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核心并非找工作难,而是找到心仪的工作难。”湖北省教育厅就业指导中心主任丁雪峰说。

  

  湖北省教育厅就业指导中心数据显示,今年湖北省高校毕业生43万人左右,该省针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需求约200万个,相当于平均1个毕业生可以有5个就业岗位可供选择。

  

  记者采访发现,多地校园招聘中提供岗位数量都有所增加。武汉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介绍,去年,学校层面接待校园招聘企业3800多家,今年已超过4000家。毕业生人数保持稳定,新增的就业企业与岗位为毕业生提供了更多选择。

  

  安徽省合肥学院学工处副处长纪平说,今年来校招聘提供岗位数量约2万个,比去年增长5%左右,新增招聘岗位增幅超过毕业生数量增幅。

  

  记者在广东、四川等地的多个招聘会现场看到,不少求职的毕业生都拿到好几个企业的录用通知,但还会再到招聘会上“骑驴找马”,看是否有更好的就业机会。

  

  “慢就业”成为近年来就业新特点。东北大学学生指导服务中心教师田冠仁说:“过去,大学生毕业后如果没有找到理想岗位,会先找个能自食其力的工作,同时继续抓紧寻找机会。而现在,在大学生中‘慢就业’的情况越来越多。”麦可思研究院近期发布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全国2016届大学毕业生的未就业人群占比达7.5%,其中4%的群体在继续找工作,1.1%的群体在继续准备升学,2.4%的群体属于既不求职也不求学的“待定族”。

  

▲ 5月5日,南京林业大学家居与工业设计学院的大四学生吴乐(右)和韩艺在工作室制作木艺品, 新华社记者孙参摄


探寻②:

经济增速放缓为何就业仍保持稳定?


调查:新兴产业替代制造业成“稳压器”

  

  在我国经济增速放缓步入“新常态”的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为何仍能保持整体稳定?

  

  辽宁省大学生就业局局长刘铸等业内专家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通过机器换人以及产业转型升级,对员工需求减少。但信息技术、文体娱乐等新兴产业不断壮大,成为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体,起到就业“稳压器”的重要作用。

  

  纪平说,近两年来,进校招聘的软件开发、通信工程、教育培训类企业与岗位数量明显增多。

  

  2016年,北京、广东、河南、湖北、山东等9个省份高校毕业生总量超过340万人,占当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量近一半。记者梳理上述省份公布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发现,此前,大学生就业去向最多的制造业,近年来占比呈逐年下降趋势。而以互联网经济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等第三产业,吸纳大学生人数占比大幅上升。

  

  以“世界工厂”广东为例,2016年高校毕业生总量为53.5万人,在制造业领域就业的人数占比为17.19%,比2012年减少了4.6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在商务服务、文体娱乐、信息技术、科技服务4个行业中,大学生就业量占比上升近5个百分点。

  

  “随着钢铁‘去产能’等因素影响,现在针对大学生的岗位招聘中,已经很少出现钢铁企业的身影。”安徽省人社厅就业处副处长吴传华说。相形之下,科大讯飞等信息科技公司对大学生的招聘需求激增,填补了钢铁行业招聘数量减少的“缺口”。

  

▲ 陕西大学生科技创业公司“第六镜”运营团队的成员在工作室合影(4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潇 摄

  

探寻③:

坚守还是离开“北上广”?


调查:就业地选择多元化趋势明显,“新一线”城市彰显魅力

  

  早在去年上半年,合肥学院计算机系应届毕业生李亮,就和40多个同学,与合肥一家信息科技企业签订了工作协议。

  

  “以往,IT领域的很多师兄、师姐都选择在‘北上广深’打拼。”李亮说,不过这两年,越来越多的同学选择留在合肥。因为一线城市房价太高,而且发展机会不如二线城市多。

  

  虽然一线城市仍保持相对最高的就业签约率,但多个调查机构的报告都显示,近两年,高校毕业生选择就业地不再盲目追逐“北上广”等一线城市,成都、杭州、武汉、重庆、南京等“新一线”城市魅力凸显,成为大学毕业生热衷的择业目的地。

  

  招聘网站“BOSS直聘”以2016年进入职场的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出炉的《应届生就业竞争力报告》显示,仅36%的人希望在“北上广深”工作,比3年前下降了15%。

  

  记者梳理湖北、湖南、河南3个中部省份公布的高校毕业生流向数据看到,近3年来,3省高校毕业生留在本省就业人数占比呈现上升趋势。

  

  丁雪峰说,湖北是高教大省,往年大量毕业生流向珠三角、长三角。近年来,留在湖北就业比例稳中有升,2016届42.7万名毕业生中,60.2%选择留在湖北,同比增长1.25个百分点。

  

  人社部国际劳动保障研究所所长莫荣表示,近年来,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部分加工业、制造业正逐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毕业生就业区域分布的变化体现了我国产业转移、产业结构调整给毕业生就业带来的影响。

  

▲ 图为武汉科技大学毕业生佘福缘创办了针对大学生等群体的公寓项目。记者李劲峰摄

  

探寻④:

读研和出国留学的人多了还是少了?


调查:深造人数逐年上升,重点高校本科生过半留学

  

  近年来,随着人数增加,研究生和海归的薪酬不再像从前那样优势明显,不少人质疑读研究生和花巨资送孩子出国留学回报低。

  

  不过,记者采访发现,除传统求职外,还是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毕业后选择继续升学或出国深造。

  

  2014年至2016年三届毕业生中,浙江省选择升学或出国人数占比从7.1%提高至9.3%,陕西省选择升学或出境深造的高校毕业生占比从0.85%提高至0.89%。

  

  在重点高校的本科生中,深造的氛围更为浓厚。近年来,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本科生升学或出境深造占比保持在80%左右。武汉大学本科生升学或出境深造占比从2014年的52.8%,到去年提高至57.1%。

  

  武汉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晏金柱说,一些专业几乎绝大多数本科毕业生都会选择读研或出国。“比如,生科院的基础性学科100多名本科生中,直接就业的仅10多个人,其余的都选择升学或留学”。

  

  田冠仁说,当前,随着就业市场上知名企业针对学历的要求不断提高,加上就业领域逐步细分,导致越来越多毕业生选择升学或出国深造,提高自身就业竞争力。

  

  “走出国门求学的人数攀升,留学归国人数也在不断增加。”北京因私出入境中介机构协会会长齐立新认为,“海归”的素质也大不相同。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因拥有国际化视野和独立思考能力,能够给企业和单位带来新思维和新活力,容易受到关注和青睐。

  

探寻⑤:

部分大学生就业“焦虑感”来自哪里?


调查:精英教育变“大众教育”令就业竞争更趋激烈,女生就业歧视依然突出

  

  记者采访发现,受高等教育定位变化、生活成本压力加剧以及就业歧视等因素影响,部分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迷茫与焦虑。

  

  安徽一所二本高校数学专业毕业的祝欢虽已考研成功,但对未来却并不乐观。“基础学科就业渠道很窄。”祝欢说,尽管软件开发、保险精算都需要应用数学支撑,但学校课程很少与这些就业需求关联,“读研无非是推迟就业”。

  

  一些业内人士表示,随着连续多年高校扩招,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逐年增加的大学毕业生数量令就业竞争更趋激烈。而一些高校为了扩大招生规模或者行政级别升格,纷纷大量开设同质化的基础研究性专业,造成部分毕业生很难满足招聘单位的素质需求,就职碰壁。

  

  多位招聘单位的人力资源负责人表示,在中国经济产业转型升级的形势下,许多高校的学科设置和讲授方式已经明显落后。这种情况在一些非名校中更为突出。

  

  此外,面对城市日益增长的生活成本,尤其是动辄破万的房价,相对有限的薪酬涨幅,让很多大学生感到压力。

  

  武汉大学本科毕业的陈雯在深圳找到一份年薪12万元的工作,近两年来暴涨的房价让她陷入困扰:“每月房租至少两三千,加上交通与吃饭开销,过万月薪能剩下的不到三千。”陈雯说。

  

  值得注意的是,性别歧视仍是女生找工作的“拦路虎”,各种隐性歧视仍然较为突出。

  

  记者在东北一所高校举行的大型招聘会上看到,一家科研院所虽然招聘岗位并未限定性别,但却只收男生简历。一位重点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负责人坦言,现在很多企业进校招聘时往往都筛掉女生,尤其是女研究生,“因为女研究生很快面临结婚、生育等问题。尤其是二孩政策放开后,女职工的有效工作时间进一步缩短,用人单位的普遍顾虑加剧了女生求职难度。”

  

  刘铸等业内人士建议,高校在特色定位、专业设置以及教学方式等方面要突出多元化,并与市场需求结合。政府应对大学生群体提供更多保障性住房保障。此外,要重点抓好毕业生困难群体的就业服务工作,对存在就业歧视的招聘企业纳入黑名单。


监制:赵承 崔俐莎

策划:刘江 吉哲鹏

记者:李劲峰、杰文津、王莹、陈尚营

文字编辑:刘江

视频编辑:吉哲鹏

原标题:走出校门,走向何方?——探寻高校毕业生就业轨迹

延伸阅读

 图闻丨2015届名校毕业生都去哪儿了

 调研丨用工市场冷热不均,毕业生/农民工亦喜亦忧

 北上广严控人口规模,未来五年人口增长空间还有多大?

 北上广深积分落户标准出炉,落户大城市有啥门槛

 “文史哲”遇冷是个误会,就业并不难



长按上图,关注瞭望微信


瞭望新媒体,给你权威的新闻洞察力

新媒体主编 | 潘燕

新媒体编辑 | 喻千桓


觉得不错,请点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