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综述|18大以来我国重大工程巡礼

2017-09-29 《瞭望》新闻周刊 瞭望

▲ 中国首条水上生态环保公路 肖艺九摄


◆ 《瞭望》19大报道已正式启动,最新一期将为读者梳理18大以来我国实施的重大工程

◆ “这些重大工程项目的实施,既能有力弥补当前存在的短板,也将长远夯实中国发展之基”

◆ 创新发展布局:铸造大国重器

◆ 结构调整布局:开启中国发展新境界

◆ 基础设施布局:强化大国增长牵引带动力

◆ 补短板布局:冲刺全面小康最后征程

◆ 《18大以来我国22项重大工程》梳理,请见当日微信

  

“复兴柱石”筑基中国梦

十八大以来我国重大经济社会工程巡礼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王仁贵


  “集中调动各方力量组织实施重大工程项目,是促进稳增长、调结构、补短板、惠民生、增后劲的重要抓手。”近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规划司负责人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以“十二五”和“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的重大工程项目为龙头,谋划实施了一批牵引带动作用突出的重大工程项目,有效促进了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和结构优化升级。

  

  这位负责人强调,近五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战略谋划,创新发展理念,着力推进重大工程建设,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民生改善提供了强大保障。

  

  2013年9月30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政府在关系国计民生和产业命脉的领域要积极作为,加强支持和协调,总体确定技术方向和路线,用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重大工程等抓手,集中力量抢占制高点。”

  

  2014年8月18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要抓紧出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政策和部署,抓紧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再选择一批体现国家战略意图的重大科技项目和重大工程,集中力量、协同攻关。”

  

  在“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党中央着眼于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短板,由国务院各部门和有关地方政府共同精心谋划和科学论证,在23个专栏中明确了165项重大工程项目,对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重要支撑作用。

  

  2016年12月,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专门听取“十三五”规划《纲要》165项重大工程进展情况的汇报,习近平总书记对推进重大工程项目实施落地指明了方向。

  

  在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看来,围绕增后劲、补短板、促均衡、上水平推出的一批重大工程项目,关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在各领域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关键性、引领性、战略性作用,“推进重大工程项目建设,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撑,也是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助推器,还是抢占事关国家竞争力战略制高点和极大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战略举措,更是走中国特色建设之路的集中体现”。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向《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表示,十八大以来的重大工程布局都是短板导向、长远导向、基础性导向和牵引导向。特别是“十三五”规划中涉及的重大工程项目,更是瞄准了“第一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两大核心。“这些重大工程项目的实施,既能有力弥补当前存在的短板,也将长远夯实中国发展之基。”


▲ 俯瞰长江和汉江交汇处的湖北武汉汉口龙王庙江段 熊琦摄


创新发展布局:

铸造大国重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加快各领域科技创新,掌握全球科技竞争先机。”

  

  习近平总书记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在十八届五中全会确定的五大发展理念中,创新发展位列五大发展理念之首。

  

  权威专家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说,“随着中国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逐渐缩小,不仅从别人那里拿到关键核心技术不可能,就是引进一般技术的难度也越来越大。无论是缩小关键领域差距,还是实现创新引领,都有赖于自主创新。而创新发展将增强中国发展的后劲。”

  

  因此,从国内外现实出发,我国将重大工程项目聚焦科技创新、高端装备、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力促科技实力的提升,加速实现赶超引领。

  

  其一,加快实施厚植先发优势的重大科技项目。

  

  按照“十三五”规划《纲要》任务,面向提升我国中长期发展优势的“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立项建议已经完成,正在组织编制实施方案。其中,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成功发射,量子通信光电芯片化技术研发平台已完成核心环节的技术攻关和方案设计。海洋重大工程方面,蛟龙探海雪龙探极全球海洋立体观测网等工程总体规划方案正抓紧编制,相关实施方案和项目储备库也在研究制定。

  

  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中,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技术司负责人以深圳国家基因库为例介绍说,该项目是“十二五”期间重点推进的重大工程项目,于2016年9月正式投入营运,标志着我国正式成为继美国、欧盟、日本后,第四个拥有国家级基因库的经济体。

  

  这一工程的推进,实现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赶超。生物样本资源储存规模世界领先:

  • 目前已存储包含细胞、血液、组织等多种生物资源样本超过1500万管,存储量超过英国、荷兰、德国等国家队列样本库和挪威世界末日种子库,成为全球最大的综合性生物样本库;

  • 基因信息数据存储和处理能力达到世界一流。

  • 目前已完成近千种动植物、微生物基因组,汇集包含基因组、转录组、蛋白质组、表观组、代谢组及临床表型等数据信息,占全球基因组数量80%以上。

  • 数据量、存储能力远超美国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日本DNA数据库(DDBJ)和欧洲分子生物学实验室(EMBL-EBI)等国际三大库。

  

  他表示,深圳国家基因库的建成有两大战略意义:


  一是有力支撑了我国生物产业创新发展。深圳国家基因库已针对不同领域的研究方向、组学数据类型和数据集搭建了40余个生物信息数据库和数据分析平台,并开放共享其存储的数据,包括人相关数据仓库、农业多样性数据仓库、比较基因组数据仓库等大型生物信息组学数据库系统,可检索条目达8.8亿条、专业人员访问量超1.18亿次。为研究生物遗传进化、生长发育、性状关联及相关的医学、健康和农业产业化提供基础支撑;


  二是大幅提升了我国生物产业的国际影响力。国家基因库构建了生物样本和大数据存储、管理、认证、基础应用体系,正有序与国际权威数据库开展数据交换与共享,形成全球联盟体系,支撑引领全球生物大健康产业和生物经济快速发展。

  

▲正在建设中的北京城市副中心 罗晓光摄


  其二,全方位抢占产业竞争制高点。

  

  采访中,国家发展改革委规划司负责人对《瞭望》新闻周刊表示,高端装备创新发展工程是“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持续加大力度实施推进的重大工程项目,高端装备产业化应用、关键零部件自主化、研发检测能力提升等项目正在加快实施。

  

  比如,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工程推动自主研制的两列中国标准动车组,已完成世界首次时速420公里交会试验,此批动车组已被命名为“复兴号”高速动车组,并以350公里的时速在京沪高铁线上运行。为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2016年8月燕房线全自动运行系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工程确定为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装备自主创新示范工程,并列入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专项给予支持。该工程研制适用于全自动运行的信号及综合监控系统、车辆系统、运营维护管理系统,搭建全自动运行系统综合调试验证管理平台等,形成我国首个自主创新的城市轨道交通全自动运行系统,并开展工程试验和示范应用。

  

  “该工程实施,将加快推动城市轨道交通关键系统和设备自主化,增强我国轨道交通装备产业核心竞争力,对保障我国快速发展的城市轨道交通事业需求,加快城市轨道交通装备产业‘走出去’具有重要的意义。”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司负责人对本刊记者说。

  

  其三,积极建设多层次人才队伍。

  

  十八大以来,我国积极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重大人才工程持续推进。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青年英才开发计划、“千人计划”、“万人计划”提升工程等正不断完善遴选机制和支持方式;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等,正抓紧推进培训基地建设和项目实施。

  

结构调整布局:

开启中国发展新境界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我国新常态全新现实,提出了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结构转型的战略新举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眼于扩大有效供给和中高端供给,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要布局安排,既有利于扩大有效投资、提振有效需求,也有利于增加有效供给、促进结构优化。

  

  对此,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中,国家发展改革委规划司负责人说,十八大以来的许多重大工程围绕这个核心发力转型升级、结构调整,“这是从供需两侧协同发力、增强经济持续发展动力的重要举措。既利当前稳增长,又利长远增供给,有利于增强市场信心。

  

  围绕着结构优化调整,更好地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十八大以来,我国分别从农业现代化信息经济新型城镇化三方面发力,助推经济提质升级。

 

  一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比如,农业机械化工程已启动建设80个全程机械化示范县,2016年安排农机购置补贴237亿元。加快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选定137个县开展“百县千乡万村”试点示范工程,积极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项目。

  

  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是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高耕地产出率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制定“十三五”规划建议的说明》中强调,要在保护好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基础上,大规模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大对农田水利、农机作业配套设施等建设支持力度,提高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

 

▲黑龙江农垦八五六农场连片的稻田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供图


  2013年10月,国务院批复了《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提出了到2020年建成8亿亩高标准农田的总体目标。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十三五”规划《纲要》进一步提出,到2020年确保建成8亿亩、力争建成10亿亩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

  

  “截至2016年底,各地累计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约4.8亿亩。形成了一批田成方、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粮食生产基地,粮食主产区亩均产能提高10%~20%,为实现粮食连年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和农业机械化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国家发展改革委农经司负责人对《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介绍说。

  

  二是夯实信息经济发展基础。十八大以来,我国牢牢把握信息技术变革趋势,加快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加快构建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新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2013年8月国务院印发《“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2014年起将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列入重大工程包,并实施“宽带乡村”等示范工程。

  

  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技术司负责人向本刊记者介绍:

  • 2015年至2017年4月底,我国三家基础电信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超过8800亿元。

  • 截至2017年一季度,我国光缆线路总长度达到3230万公里,同比增长23.9%;

  • 光纤到户用户超过2.46亿户,占固定宽带用户比重达到79%,位居世界前列;

  • 移动宽带用户(3G和4G用户)达9.97亿户,占移动电话用户的74.1%,4G网络质量达到全球最佳,部分重点城市开始试点部署4G+和VoLTE(基于第四代移动通信的语音技术)等技术。

  

  三是促进城镇化质量提升。围绕着优化城镇规模结构,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先后印发实施长三角、成渝、哈长、北部湾、中原等城市群规划,城市群城际铁路网建设加快推进。

  

  新生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镇工程调整完善设立县级市标准,持续深入推动特大镇管理体制创新,明确到2020年全国培育1000个左右特色小镇,中央预算内投资等安排向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倾斜。加快补齐建设短板、促进城市功能提升。

  

▲ 河北省涉县立足山区特色优势打造“清漳画廊”助推美丽乡村建设 牟宇摄


  “三个1亿人”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工程推动了城镇棚户区和农村危房改造,整个“十三五”期间全国将开工改造包括城市危房、城中村在内的各类棚户区住房2000万套。2017年上半年全国各类棚户区改造开工414万套。到“十三五”末将基本完成存量农村危房改造任务。

  

  地下管廊(网)工程建设进度明显提速,2017年再开工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2000公里以上,一批布局合理、入廊完备、运行高效、管理有序、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地下综合管廊投入运营。

  

基础设施布局:

强化大国增长牵引带动力

  

  “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了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领域的建设重点,谋划了一大批具有基础性、先导性、网络性、公共性的重大工程项目。”胡鞍钢为《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介绍说,仅交通基础设施领域就涉及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四沿”通道、民用机场、航港设施、城市群交通、城市交通、农村交通、交通枢纽、智能交通等十项。预计“十三五”投资将超过20万亿元,相当于“十二五”时期总投资(近13万亿元)的1.5倍以上。

  

  实践中,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正是围绕着交通基础设施、能源基础设施和水利基础设施等领域强化牵引带动,优化基础设施布局。

  

  其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有力催化新增长极培育和发展。

  

  十八大以来,大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建设项目相继竣工投产,多节点、全覆盖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初步形成。

  

  高速铁路网络不断完善。截至2016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2.4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超过2.2万公里。2016年郑徐高铁、渝万高铁、沪昆高铁贵阳至昆明段、云桂铁路百色至昆明段等项目开通运营;2017年截至目前宝鸡至兰州、呼和浩特至乌兰察布高铁建成通车,西安至成都、成都至贵阳、北京至沈阳、郑州至万州、银川至西安、石家庄至济南、济南至青岛等高速铁路加快建设;贵州至南宁、徐州至连云港、赣州至深圳、张家界至吉首至怀化等高速铁路开工。

  

  沿边通道建设持续推进。川藏铁路拉萨至林芝段项目为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的川藏铁路、滇藏铁路大通道的共用路段,项目建设有利于完善区域路网布局,增强交通运输保障能力,加强西藏与内地联系,带动西藏南部旅游业等相关产业快速发展,促进民族交流和民族团结,为沿线地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更好促进西藏自治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广覆盖的公路网基本形成。截至2016年底,全国公路通车里程达到469.6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13.1万公里,已连续五年位居世界第一。国省干线公路网不断完善,链接了全国县级及以上行政区。“四好农村路”快速发展,农村公路通畅率达到99%,初步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节点、建制村为网点,遍布农村、连接城乡的农村公路交通网络。

  

  港珠澳大桥是粤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建设的大型基础设施,也是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中珠江三角洲地区环线的组成部分和跨伶仃洋海域的关键性工程。大桥建设对于完善珠江三角洲地区公路网络,密切珠江东、西岸经济社会联系,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保持香港澳门持续繁荣稳定具有重大意义。

  

  航空枢纽带动作用持续增强。按照“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建设郑州等以货运功能为主的机场”要求,郑州机场二期后续及配套工程已投产,目前郑州机场共开通全货运航线34条,其中国际航线29条,货邮吞吐量全国排名由2010年第22位跃升至2016年第7位。郑州机场货运功能的完善带动郑州航空港经济区和国际陆港发展能级显著跃升,使郑州成为内陆地区口岸功能体系最全区域,有力支撑了郑州国家中心城市格局的形成。

  

  北京新机场工程是“十三五”重大交通工程,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的标志性工程和重要抓手,工程总投资800亿元。国家发展改革委基础司负责人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这一项目的实施对于满足北京地区航空运输需求,增强我国民航国际竞争力,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以及更好服务国家对外开放等具有重要意义。”

  

  2012年12月,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复同意建设北京新机场。2014年11月,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和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审议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北京新机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截至目前,主体工程航站楼已实现封顶,飞行工程进入全面建设阶段,已累计完成投资312.8亿元,占总投资的39.1%。”

  

  “可以看到,跨江跨海大桥的建设,‘一带一路’建设中与周边国家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的完善,以及贫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等,都是全局着眼,为中国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权威专家说。

  

  其二,能源结构调整持续深化。

  

  可再生能源工程稳步推进,加快推进金沙江、黄河上游等大型水电基地建设,“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的西南水电基地6000万千瓦目标已开工约2400万千瓦。

  

  8月3日,实现主体工程开工的白鹤滩水电站,是装机规模全球第二大、在建规模全球第一大的水电站,工程装机容量1600万千瓦,是“西电东送”骨干电源点。白鹤滩电站将首次全部采用我国国产的百万千瓦级水轮发电机组,这是我国重大水电装备继三峡机组国产化、向家坝80万千瓦机组国产化后的又一重要突破,进一步巩固和提升了我国水电行业的世界引领地位。

  

▲ 正在建设中的白鹤滩水电站,是国家能源战略布局“西电东送”的骨干电源点 赵昀摄


  核电工程示范项目成效初显。三门、海阳AP1000自主化依托项目热试已完成,正在进行装料前准备。石岛湾CAP1400示范工程具备开工条件,福清和防城港“华龙一号”示范工程抓紧建设。

  

  能源输送通道有力支撑了清洁能源占比持续提升。我国特高压输电建设工程技术世界领先,晋北—南京、酒泉—湖南±800千伏特高压工程已建成投产,上海庙-山东、锡盟-泰州、滇西北-广东±800千伏特高压工程年内投运,扎鲁特-青州±800千伏、准东-皖南±1100千伏特高压工程正在加快建设。

  

  陆路进口油气战略通道和配套干线管网建设稳步推进,中缅原油管道率先实现投产,中俄原油管道二线、陕京四线天然气管道正加快建设。

  

  蒙西至华中地区铁路煤运通道项目是“北煤南运”战略运输通道,是衔接多条煤炭集疏运线路、点网结合、铁水联运的大能力、高效煤炭运输系统和国家综合交通运输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2013年底,该项目控制工程公安长江特大桥和岳阳洞庭湖特大桥先行开工,2015年10月该项目全线开工。截至2017年一季度,该项目累计完成投资565亿元。根据工程进度,拟于2019年底开通运营。

  

▲ 云南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的库塘污水处理系统 胡超摄


  其三,加快推进重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通盘考虑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按照确有需要、生态安全、可以持续的原则对工程进行论证。2014年5月,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对加快推进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做出总体部署,要求统筹谋划,突出重点,在2020年前分步建设纳入规划的172项重大水利工程。

  

  2014年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水利部等部门和地方,建立了重大水利工程项目审批部际协调机制,创新工程前期工作和工程建设推进机制,加强部门地方纵横协调联动,强化动态监管,加快推进项目审批建设。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172项重大水利工程目前已开工建设115项,在建工程投资超过9000亿元。


补短板布局:

冲刺全面小康最后征程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目标近在咫尺。在受访人士看来,补短板无疑是重大工程项目布局的又一重要发力点。加速弥补民生领域的短板,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实需要,也是“以人民为中心”执政根本逻辑的生动实践。

  

  十八大以来,我国提出了脱贫攻坚重点工程、环境治理保护重点工程、基本公共服务项目清单等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重大工程项目。采访中,国家发展改革委规划司负责人对《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谈到,推进这些重大工程项目落地,对于补齐全面小康的短板、提高发展的协调性和平衡性、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是加快补齐共享发展短板方面,脱贫攻坚等重点工程已全面启动、同步推进。

  

  比如,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党中央、国务院决定,用5年时间对生活在“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区约100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受访专家指出,易地扶贫搬迁是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和“标志性工程”,也是脱贫攻坚战中最难啃的“硬骨头”,成败与否,事关脱贫攻坚工作全局。

  

  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司负责人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发展改革委等有关部门和金融机构按照“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工作机制,全面发力,将“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的理念,贯穿于政策制定、对象识别、安置选址、住房建设、后续脱贫和成效考核全过程,指导地方又好又快推进工程项目建设;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安排低成本长期贴息贷款2014亿元,下达易地扶贫搬迁中央预算内投资437.6亿元;22个省(区、市)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作为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强力推进,层层压实责任,细化搬迁对象选择、建房补助、资金管理、项目建设、后续发展等配套政策措施,建立督查机制,强化督导问责,全力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

  

  截至2017年8月底,全国开工2017年度易地扶贫搬迁项目1.4万多个,项目开工率达95%,竣工项目4000多个,项目竣工率28%。加上2016年完成的249万人易地扶贫搬迁建设任务,“十三五”期间易地扶贫搬迁建设任务完成过半。

  

▲ 新疆阿克陶县克孜勒陶乡喀拉塔什其木干村的牧民在牧场合影,他们将通过易地扶贫搬迁走出深山 江文耀摄


  二是加快补齐资源生态环境短板方面,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建设“十三五”环保投资项目储备库,有序推进资源环境治理保护重点工程。

  

  比如,在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方面,国务院印发了《“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建立了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把节能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负责人介绍,发展改革委2012年以来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103亿元实施十大节能工程,带动社会投资1300亿元;推行合同能源管理,节能服务产业产值达到3500亿元,有效促进了能源效率的提升。

  

  这位负责人向《瞭望》新闻周刊表示:

  • 2012年以来,全国单位GDP能耗强度累计下降20.9%,累计节能10.2亿吨标准煤,约占全球节能量的80%,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23亿吨。

  • 能源消费总量得到有效控制,以年均2.4%的能源消费增速保障了GDP年均7.3%的增长。

  • 能源消费结构得到优化,煤炭消费总量2014年以来连续三年下降,清洁能源消费占比持续上升,到2016年达到了19.7%。

  

  再比如,通过实施大气环境治理工程,截至2016年,全国已累计完成煤电机组超低排放改造4.5亿千瓦、节能改造4.6亿千瓦。加快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与修复,十八大以来加大力度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 5月19日,西藏林芝雅鲁藏布江南岸的山脊上,电力工人为藏中联网工程组塔 任长征摄


  国家发展改革委西部司负责人对《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指出,2014~2017年,全国共实施退耕还林还草4240万亩,计划2018~2020年实施3700万亩。这为从源头上治理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遏制我国生态恶化的趋势,为构建国土生态安全体系、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提供了有力支撑。不仅如此,这也有利于增加森林碳汇。据监测,长江、黄河上中游流经的13个省(区、市)退耕还林工程每年固碳3448.54万吨,每年产生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超过1万亿元。

  

  再比如,贯彻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要求,积极推进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和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编制实施了《“十三五”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规划》《“十三五”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规划》《“十三五”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建设规划》,并通过安排相关中央投资积极推进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实施。

  

  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地区司负责人均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2013年以来,发展改革委已累计安排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及污水管网工程中央预算内投资450多亿元,支持全国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工作。累计安排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中央预算内投资277.2亿元,支持流域治污项目2273个,项目总投资1754亿元。同时,安排专项建设基金410亿元,专项用于补充重点流域治污项目资本金。

  

▲ 重建后的湖南省保靖县迁陵镇昂洞村卫生院 李尕摄/本刊


  三是加快补齐公共服务短板方面,教育现代化、健康中国行动计划、促进就业行动计划、社会关爱行动计划、文化重大工程等重大工程项目扎实开展,并重点向中西部地区、农村、贫困地区、重点人群倾斜。

  

  比如,着力推进实施“全民健康保障工程”重大专项。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司负责人向《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介绍到,五年来,发展改革委共安排中央投资1100多亿元,全力支持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强化政府办医责任。投资安排重点向基层倾斜,向中西部倾斜,直接投向县及县以下的超过80%,用于支持中西部地区的超过90%。

  

  ——抓好疾病预防,安排中央投资70多亿元,支持1324所疾病预防控制、采供血以及卫生监督、紧急医学救援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建设,推动重大传染性疾病的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织起快速捕获疫情的保障网络;

  

  ——着力补短板,安排中央投资630亿元,支持1860所县级医院、12610所乡镇卫生院、94084所村卫生室建设,不断夯实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以此带动基层和贫困地区医疗水平的整体提高,逐步缩小城乡、地区基本医疗服务差距;

  

  ——大力加强重点人群医疗卫生服务,安排中央投资220多亿元,支持332所地市级以上医院儿科(儿童医院)、1461所妇幼保健机构建设,保障所有妇女儿童公平享有基本医疗卫生保健服务;

  

  ——注重加强省级传染病、地方病、职业病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建设,扩大对相关人群的医疗服务供给。

  

  经过5年的努力,我国健康领域主要指标均提前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有力推动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均等化,显著提高了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获得感”和满意度。LW


刊于《瞭望》2017年第40期

延伸阅读

☞ 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今日贯通!55公里,世界最长跨海大桥

☞ 调水|3年搬运700个西湖到北方,这项大国工程堪称世界第一!

☞ 《辉煌中国》第一集丨这些“超级工程”,托举起中国梦!|(1-6集

长按上图,关注瞭望微信


瞭望新媒体,给你权威的新闻洞察力

总监制 | 王磊

监 制 | 潘燕

编 辑 | 喻千桓


觉得不错,请点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