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之集大成
点击蓝字 △ 关注我们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科学地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
◆ 丰富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精髓,在阐述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的互动方面形成了新见解
◆ 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辩证关系,在丰富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规律理论方面形成了新见解
◆ 《瞭望》自本周起陆续推出两会系列报道,此为其中一篇,后续文章,敬请关注瞭望微信(ID:outlookweekly1981)
新高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之集大成
新高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之集大成
文/王伟光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
党的十九大最重要的理论贡献,就是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其确立为党与时俱进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当代一切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抓住时代特征、定标历史方位、揭示主要矛盾、提升实践经验,以巨大的政治勇气、责任担当和理论智慧,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两个大命题:
在大的历史时代视野中,人类走向何处,中国走向何处,这就是经过社会主义道路,走向新的社会形态的大命题;
在中国独特的时代视野中,中国人民走向何处,这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命题。
习近平总书记把两个时代视角有机结合起来,系统科学地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次飞跃。
▲ 2月1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四川考察。这是习近平在汶川县映秀镇考察时,在当地群众经营的制茶坊了解发展茶产业带动群众致富的情况 鞠鹏摄
【实现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思想路线、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理论、辩证思维和认识改造世界功能等方面提出了新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原理及其应用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力量在于其真理性、科学性和逻辑性,其生命力在于永不枯竭的思想创新,其内在要求在于同具体实践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要领,从变化发展的实际中提炼出事关全局的根本问题,结合新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实现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
首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丰富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精髓,在阐述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的互动方面形成了新见解。
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哲学的精髓。必须从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和最大实际出发,决不能脱离这个实际陷入空想;必须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切实做到求真务实、敢于担当;必须把党领导人民奋斗发展中产生的丰富经验提升到理论高度,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理论的作用,增强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仍然需要保持和发扬马克思主义政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和把握国家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在理论上不断拓展新视野、做出新概括;更加深入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互动,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其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辩证关系,在丰富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规律理论方面形成了新见解。
共产主义是人类历史不可逆转的大趋势,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两个必然”的历史发展趋势没有改变,要坚持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这个安身立命的根本。要明确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辩证统一关系,我们正在做的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事情,我们的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这个事业的本源和依据就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全党同志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必须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逻辑前提和理论依据,不能只看到眼前的事情而忘记了根本,只关注当下而忘记了初衷。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奋斗,但决不能因此就不去努力,必须立足党在现阶段的奋斗目标,脚踏实地推进我们的事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的最高纲领和基本纲领的统一,既是从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的,也没有脱离党的最高理想。既要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也要胸怀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不断壮大综合国力,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扎扎实实地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努力。
【形成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新思维】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阐释了富有时代特点和哲学意蕴的科学方法论,在发展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方面形成了新见解。习近平总书记出色地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思想,创造性地提出和阐述了战略思维、系统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历史思维、底线思维、精准思维等科学方法,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方法论体系。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处处闪耀着战略思维的光辉。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和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谋划得科学,赢得主动,事业就大有希望。领导干部要有战略思维、战略眼光和战略定力。
习近平总书记从战略上对治国理政的各个方面进行了谋划:
从顶层设计的角度出发,向世界描绘了一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图景及其路线图,也就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立足中国实际,坚持问题导向,形成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在具体操作层面上形成了一个个战略矩阵,例如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东北振兴、雄安新区、粤港澳大湾区等发展战略;
提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军民融合发展等一系列战略举措;
提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战略构想。
系统思维就是从系统与要素、要素与要素、系统与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去把握和思考问题,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系统思维是要求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不能盲人摸象,不能以偏概全,以整体考量实现驾驭全局,以统筹协调实现协同推进。
他提倡系统思维,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四个全面”作为一个完整统一体,既有目标又有举措,既有全局又有重点,展现了“一个目标、三个支撑点”的系统思维。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和前进方向,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战略举措和路径方法。四个方面相辅相成、相互支撑、内在统一,统一于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大梦想的实践之中。
系统思维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具有全局意识、协同意识、整体意识和互补意识,注重把握好事物的整体性、协调性、次序性和各要素之间的衔接性,推动经济社会改革不断深入。
【创造性运用唯物辩证法】
据不完全统计,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公开场合关于辩证思维的阐述多达60多次。要学习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我们的事业越是向纵深发展,就越要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
当前,我国社会各种利益关系十分复杂,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处理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在权衡利弊中趋利避害、做出最为有利的战略抉择。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把辩证思维运用到各项工作的部署之中。例如在干部工作上,要坚持全面、历史、辩证看干部,注重一贯表现和全部工作;在本地干部和外地干部的关系上,既要用好“飞鸽牌”,又要用好“永久牌”。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正确认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正确认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必须做到两个“必须认识到”,从变中看到不变,从不变中看到变。
一是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要在继续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更好地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解决好全面和充分发展的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
二是必须认识到,虽然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生产力是根本任务没有变。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
关于社会主要矛盾、基本国情、国际地位、基本路线上的“变与不变”辩证关系的重大论断,是对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创新思维就是要敢于打破思维定式,解放思想、超越陈规、因地制宜、与时俱进、求真务实、锐意进取,通过思想认识的创新打开工作新局面。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创新问题,十八大以来,他使用“创新”一词超过千次之多。他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他把创新思维体现在改革发展稳定、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的方方面面,贯彻到重大战略和发展理念中,形成了创新发展理念和创新驱动战略等。
【创新性发展历史辩证法】
法治思维是与人治、特权思维相对立的辩证思维方式,强调将法律作为判断是非和处理事务的准绳,要求崇尚法治、尊重法律,善于运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和推进工作,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和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把全面依法治国即把法治思维运用于各项重大工作之中,注重用法治的方式来认识分析和处理解决问题,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辩证法。他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努力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努力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识、规范发展行为、促进矛盾化解、保障社会和谐。”
习近平总书记一向重视对历史的学习和历史思维的培养,要求用唯物史观来认识社会、指导实践。历史是一面镜子,它照亮现实,也照亮未来。了解历史、尊重历史才能更好把握当下,以史为鉴、与时俱进才能更好走向未来。学习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观察和认识中国,要从大历史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是一脉相承、不可割裂的,脱离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脱离了当代中国的深刻变革,是难以正确认识中国的。
在谈到中国道路的由来时,他明确提出这条道路“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
树立历史思维就必须正确地看待自己的历史。在对改革开放前后两个三十年关系问题上,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在国家治理问题上,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问题上要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开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境界】
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是这个时代精神精华的体现,都必然以时代哲学强音作为内在依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中国哲学精神的高度凝练,蕴含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精髓,开创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境界。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各种结构性的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必须管控风险、守住底线,这是决定工作成败的重要前提。习近平总书记就辩证思维方面作出底线思维的新提法。底线就是不可逾越的警戒线、是事物质变的临界点,一旦突破底线,就会出现无法接受的坏结果。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防患于未然,这样才能赢得工作的主动权。
他针对各项工作指出底线或“红线”:
对于有的地方在经济建设上急于上项目搞开发,没有考虑生态环境和社会民生的承受能力,从而激化社会矛盾甚至引发群体性事件的情况,提出要严守资源消耗的上限、环境质量的底线、生态保护的红线;
对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提出要坚持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三条底线;
对于国家主权的底线,宣示中国将坚定不移维护自己的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任何外国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中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
对于贪腐问题,提出干部要守住做人、做事、用权、交友的底线,对法纪制度要时刻怀有敬畏之心,做到不越边界、不踩红线、不碰高压线,这样才能少走“弯路”、不入“歧途”。
同时,习近平总书记重视精准化做事的方式方法。他提倡的精准思维是一种强调精细务实的辩证思维方式,要求在一个个具体的点上去解决问题,拒绝大而化之、笼而统之抓工作的做法。这就首先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无论是做决策、定方案,还是抓落实,都要紧紧抓住核心问题和关键问题不放,在问题的症结点和关键点上做文章、出实招。
这一精准思维突出地体现在“精准扶贫”理念上。他强调,首先要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即确保把真正的贫困人口弄清楚,把贫困人口、贫困程度、致贫原因等搞清楚,以便做到因户施策、因人施策。其次要解决好“谁来扶”的问题,加快形成中央统筹、省(自治区、直辖市)负总责、市(地)县抓落实的扶贫开发工作机制,做到分工明确、责任清晰、任务到人、考核到位。正是在精准扶贫思想的指导下,十八大以来我国有六千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4%以下。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广阔的时代背景,强远的历史根据,深厚的理论渊源,坚实的实践基础,鲜明的主题主线,科学的理论体系,创新的理论观点,扎实的哲学依据,通俗的话语特色,重要的历史地位,重大的指导意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为全党全国人民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提供了行动指南。LW
刊于《瞭望》2018年第9期
延伸阅读
☞ 瞭望评论丨让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我们踏上新征程
回复“十九大”,获得瞭望相关系列报道
长按上图,关注瞭望微信
瞭望新媒体,给你权威的新闻洞察力
总监制 | 王磊
监 制 | 潘燕
编 辑 | 喻千桓
觉得不错,请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