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2016-09-20 瞭望新闻周刊 瞭望



◆ 中国共产党一成立,就在自己的旗帜上写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 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

◆ 95年来,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经历了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 95年来,我们党始终不渝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 永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活力,不断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 《瞭望》最新一期聚焦“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下为一组三篇文章


第一篇 | 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文/严书翰 

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与研究工程首席专家,中央党校教授、博士生导师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七一”重要讲话中深刻指出:95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完成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就在于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7月1日,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95 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刘卫兵/摄影)

  
  面对当下艰巨的改革发展任务,面向未来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目标,我们必须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聆听时代声音,更加深入地推动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永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活力,不断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理论创新
是中国共产党长盛不衰的“奥秘”

  
  一个民族要跻身时代的前列,离不开理论的指引;一个政党要带领人民不断战胜困难、取得新的发展成果,离不开理论武装。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恩格斯说过:“我们党有个很大的优点,就是有一个新的科学的世界观作为理论基础”,恩格斯这里指的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
  
  中国共产党一成立,就在自己的旗帜上写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95年来,我们党始终不渝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及其在中国的发展,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了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指导,为增进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统一提供了坚实思想基础。这个指导思想上的继承与创新的统一,是决定我们党先进性的“理论基因”。
  
  回顾党的光辉历程可以清楚地看出,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历经考验磨难无往而不胜,关键就在于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95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在总结实践创新基础上实现的理论创新,始终坚持用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引领中国人民奋勇前进,这是我们党和她所为之奋斗的事业长盛不衰的“奥秘”。
  
  95年来,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经历了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第二次飞跃形成的理论成果,又包括4个阶段的成果: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形成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这些都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范畴。而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提出并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具有原创性和时代性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其原创性来自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邓小平曾言简意赅地指出:“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是一项新事业,马克思没讲过,我们的前人没有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所以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

  
  其时代性主要来自于我们党所具有的强烈问题意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改革开放以来,正是由于我们党高度重视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实践提出的重大而紧迫的问题,从而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的新发展

  
  今天,时代变化和我国发展的广度和深度,远远超出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当年的设想。虽然我国社会主义才有几十年实践、还处于初级阶段,但是我们的事业是前无古人的。当前,我国处于发展起来后的阶段,事业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越多,也就越需要我们在实践上大胆探索、在理论上不断突破。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方面都有创新,形成了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续写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丰富和发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辟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新理念。主要是指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金钥匙,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新发展理念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
  
  新思想。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内容丰富,主要是在党的十八大以来总结治国理政新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这些思想中,尤其要重视对中国经济新常态思想的认识和把握。
  
  首先,中国经济新常态是世界经济长周期和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的结果。也就是说,新常态是一个必经的客观阶段,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不是从头脑里蹦出来的概念。新常态是我们认识当下、规划未来、制定政策、推进事业的客观基点。
  
  其次,新常态思想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党的基本理论上,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既要看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没有变,也要看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每个阶段呈现出来的新特点。”
  
  中国经济新常态说到底,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的阶段性特征形象而准确的表述,是我们理解和把握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一把钥匙。
  
  新战略。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这是协调推进我国全方位发展的新战略。在建成小康社会、深化改革、依法治国和从严治党前加上“全面”二字,体现了时代性要求和我们党对规律性更深刻的把握。
  
  更为重要的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协调推进我国全方位发展的新战略,作为贯彻落实“十三五”规划的总方略和总抓手,这无疑是党中央治国理政方略的重大创新。
  
  总之,从继承和创新的统一上,把握十八大以来我们国家在方方面面的创新,尤其是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面的创新,就能深刻认识到,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续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彩篇章,开辟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就能深刻认识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做出不懈的奋斗。
  
牢牢把握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七一”重要讲话中提出了一个重要命题:先进性和纯洁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提出这个命题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依据的。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论述了共产党的先进性这个根本问题:“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胜过其余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中国共产党之所以称之为共产党,正是因为我们是按照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建立起来的,体现了共产党的先进性。
  
  如同党的指导思想一定要与时俱进,共产党的先进性内涵也要与时俱进。今天我们讲党的先进性,除了《共产党宣言》里的两方面内容外,还包括良好的党风、严肃的党内政治生活、合格的党员队伍和保持党的纯洁性即良好的党内政治生态等。
  
  为了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就必须不断加强党的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党作为一个有8800多万名党员、440多万个党组织的党,作为一个在有着13亿多人口的大国长期执政的党,党的建设关系重大、牵动全局。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到什么阶段,党的建设就要推进到什么阶段。
  
  加强党的建设,就是要同一切弱化先进性、损害纯洁性的问题作斗争,祛病疗伤,激浊扬清。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使不敢腐的震慑作用得到发挥,不能腐、不想腐的效应初步显现,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正在形成。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我们要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
  
  综上所述,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是一份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深刻认识“七一”讲话的主题,尤其是关于党的指导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重要论述,对于我们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LW



第二篇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任务

文/孙熙国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教授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及其在中国的发展,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了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指导,为增进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统一提供了坚实思想基础。面对新的时代特点和实践要求,马克思主义也面临着进一步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紧密结合起来,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前进。

  
理论上不彻底,就难以服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说到底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解决中国的问题,并在解决中国问题的过程中形成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回答和解决当代中国问题,形成关于当代中国问题的科学理论。理论之所以能够成为理论,之所以具有生机和活力,就在于它回答了时代的问题,完成了时代的任务。
  
  在新的历史时期,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主流和非主流并存,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国际发展环境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断呈现,各类风险和挑战不断增多。
  
  同时,全面从严治党进入重要阶段,党面临的风险和考验集中显现。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出自己的回答。
  
  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形成反映事物根本的彻底理论,解决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真理性问题。马克思曾经说过:“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
  

  马克思主义是一门科学,因为它抓住了物质世界的根本,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
  
  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如果能够抓住当代中国社会的根本,正确回答和阐释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基本规律,就会形成关于我们这个时代的真理和科学,也就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形成占据道义制高点的理论,真正解决“挨骂”的问题,解决掌握和说服群众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挨饿,失语就要挨骂。经过几代人不懈奋斗,前两个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但“挨骂”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因此,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求我们在一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作出令世人信服的解答阐释,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切实可行的策略和方法。在解决中国和世界面临着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中形成我们自己的话语体系,牢牢占据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实现人类美好理想的道义制高点。
  
形成人类美好理想
和追求的中国方案

  
  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形成全中国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和思想基础,解决人心所向的问题,也就是确立共同理想信念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指出,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一个政党的衰落,往往从理想信念的丧失或缺失开始。其实不仅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衰落往往也是从理想信念的动摇开始。
  
  人心齐,泰山移。一个国家有力量,一个民族有力量,就必须有共同的理想信念,共同的价值追求,形成共同的思想基础。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任务。

福建省宁德市赤溪村的小朋友在村头玩耍  (张国俊/摄影)

 

  激发文化自信的深厚力量,是实现这一重要任务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对当代中国问题的价值阐释,是最核心的价值。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求我们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
  
  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还要形成人类实现美好理想和追求的“中国方案”,让世界自主地分享中国马克思主义成果,为人类和平与发展做贡献。
  
  以无产阶级为代表的劳动群众既要解放自己,也要解放全人类。只有实现整个人类的解放,劳动阶级才能真正实现自身的解放。因此,马克思主义在其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不仅要解决中国的问题,还要解决世界的问题。
  
  在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和世界问题的时候,中国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愿意以自己的发展为国际社会进步做出贡献。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为人类不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早就作出的庄严承诺。
  
形成关于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解答
  
  今天,时代变化和我国发展的广度和深度远远超出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当时的想象。实现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的结合,形成关于中国问题的马克思主义解答,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最为关键的环节。


  所谓中国实际,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历史的实际,一个是现实的实际。“现实的实际”,就是我们正在进行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历史的实际”,就是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关键环节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正在进行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与我们悠久的历史传统和优秀的文化传统相结合,并在这种结合中,形成关于当代中国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形上解答。
  
  所谓马克思主义的解答,其最本质的含义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并从此出发,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我们的生活和实践,用我们的生活和实践来提升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永远在路上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只有几十年实践、还处在初级阶段,事业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越多,也就越需要我们在实践上大胆探索、在理论上不断突破。
  
  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尤其要重视以下四个问题:
  
  第一,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的中国化。
  
  离开马克思主义讲运用和发展,最后形成的解决中国问题的理论和方案,就会与马克思主义背道而驰。因此,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我们不能试图用中国文化来代替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的问题,也不能试图用西方文化来代替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的问题。
  
  第二,不能离开中国实际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文本在中国大地上的简单再现,而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文本解决当代中国的问题。离开中国实际照抄照搬马克思主义本本,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
  
  第三,不能离开世界发展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中国发展得益于国际社会,中国人民愿意以自己的发展为国际发展作出贡献。
  
  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问题时,需要有世界视角,把中国问题和当今世界的大格局、与和平发展的时代主题结合起来,寻找当代中国问题的正解。
  
  最后,不能离开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之所以要发展和创新,归根到底是因为实践的发展和创新。“古之道”解决不了“今之有”,“洋之道”也解决不了“中之有”。
  
  正是在这一意义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以更加宽阔的眼界审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实践需要,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聆听时代声音,更加深入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LW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力量与实现机制

文/王虎学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今天,时代变化和我国发展的广度和深度远远超出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当时的想象”,因此,必须“更加深入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前进”。
  
  实际上,自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来,就一直面临着一个中国化的问题。马克思主义若要在中国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就必然要接中国的“地气”,服中国的“水土”,换句话说,必须使其中国化。
  
  中国化已成为整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基本历史事实、一个重要发展阶段。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深入推进,特别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入发展以及国内理论研究的不断拓展,作为一项重大课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中国共产党人是实现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的中坚力量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一个基本的理论问题,同时也是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理论自觉是行动自觉的前提和先导。要在实践中自觉深入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理论上就面临着一个如何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和意义的问题。
  
  对于这一重大课题,应该以开放多维的视角来把握,特别是要从根本上厘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力量及其实现机制等基础性、前提性、根本性问题。

  
  与世界上任何其他学说的传播方式不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是历史的选择,并使之成为亿万中国人的精神指引。这一切的发生与发展都与中国共产党人的努力和奋斗密不可分。
  
  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能担当这一重要角色,在于这个政党所代表的阶级——无产阶级是马克思主义产生、发展的社会主体基础。以这一思想理论为根本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也不仅仅是社会的觉醒者的组织,更重要的还在于它代表着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争取民族独立、自由解放的先进分子组织。


  马克思主义不仅仅是无产阶级争取自由解放的理论武器,同时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实现阶级性与全人类性于一体的思想理论。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使命与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目标的契合,使得中国共产党人成为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社会中坚和主体力量。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
自觉书写历史的实践过程

  
  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入了一个自觉的历史阶段。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入自觉阶段后的第一个里程碑,它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道路。
  
  早在1930年,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就初步论述了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思想,并且从哲学层面上指出这种“相结合”就是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如果说《反对本本主义》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奠基之作,那么,《实践论》和《矛盾论》则赋予这种“相结合”以坚实的哲学思想基础。
  
  中国共产党的领袖深知一种理论、思想要变成改造社会的客观物质力量,必须“唤醒民众”,即用先进的理论武装群众。要做到这一点,共产党人必须与人民保持密切联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只有这样才能使“精神变物质”,才能真正形成社会变革的主体性力量,才能有效地动员、组织、领导群众参与到中国社会变革的伟大历史实践中去。


市民在陕西省宝鸡市河滨公园内跳舞晨练  李贺/摄影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领导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冲破“两个凡是”樊篱,重新确立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强调指出要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中国“现代化所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并且做出有重大指导意义的答案”。
  
  在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党的建设的现实状况进行大量深入调查研究,以及对世界各国政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进行深刻分析总结的基础上,江泽民、胡锦涛同志相继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党的十八大以来,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一步推向前进。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得民心、尽民意、引民力的宏伟蓝图和战略布局。这不仅在理论上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精髓”,而且在实践上进一步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成为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不难看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人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回答和解决中国实际问题,指导中国实践的历程。一言以蔽之,如果离开了中国共产党人以及广大群众的思想创造和社会实践,马克思主义就很难“中国化”并走上正确的实践轨道。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历史。
  
要害是与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作为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要中国化必须根植于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要旨。
  
  中国实际,既包括基本国情,也包括实际社会生活过程。而中国化则是应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认真研究中国的国情,科学观察、分析和解答中国实际社会生活中的问题。
  
  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是单纯的理论研究成果,而是立足于不断变化、发展的中国具体实际,深入社会实践的结果。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要实现“中国化”,一要实事求是,二要创新发展。
  
  马克思主义主张看问题要坚持客观性的思维原则。而客观性原则,用中国人的话来讲就是“实事求是”。毛泽东发掘出这一思想形式,从哲学高度给予科学阐释,赋予新的含义,使其成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命题,后来又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核心内容的形象表达。
  
  在毛泽东那里,“实事求是”既是一种辩证唯物主义的客观性思维原则,同时也是“实践的共产主义者”的“根本观点”、“根本态度”、“根本方法”、“行动准则”。二者有机结合的基点,便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
  
  如何在这个“实际”中做到并始终不渝地坚持“实事求是”?首要就是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即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应用于中国实际。
  
  邓小平提出要解放思想,认为“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
  
  因而可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途径是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相结合,而这个“实际”往往又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任务紧密相联。从毛泽东到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再到习近平,无一不是在立足于分析和解决中国实际的基础上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并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而又一脉相承的理论体系。
  
  在这些思想成果里,贯穿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一条主线,这就是以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践”、“具体实际”为中心。
  
  这些“具体实践”既有中国如何实现民族独立与解放、如何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一系列根本问题,又有中国如何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根本问题。“具体实际”就是我们常说的人口多、底子薄。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点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这样,“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和“以人为本和代表人民利益”也就成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根本任务,富民强国也就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如果说“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基本准则,那么,“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以人民为中心”既是动员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永不衰竭的动力源,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别是当代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现实生活机制和有效途径。LW


刊于《瞭望》2016年第38期

推荐阅读

习近平:要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30年前《瞭望》首发邓小平解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瞭望:习近平十八大以来国内考察调研记——踏遍青山问计人民

习近平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定性”


瞭望  OutlookWeekly1981  


欢迎关注瞭望微信

点击【阅读原文】 下载瞭望客户端

更多精彩,请订阅《瞭望》新闻周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