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国崛起之“弯道超车”

2018-03-14 《瞭望》新闻周刊 瞭望

点击蓝字 △ 关注我们

 中国创新驱动发展蓝图绘就,落地生根,越来越多的领域开始进入全球并跑、领跑阶段,创新型国家加快建设


◆ 《瞭望》围绕国家提出的重大发展战略做系列报道,本条微信着重讨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国崛起之“弯道超车”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宫超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党的十九大提出明确要求,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创新不仅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抓手,也是其根本特质。”采访中,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薛澜向《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表示,十九大报告所作出的战略部署,意味着国家把创新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自十八大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来,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为代表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顶层设计日趋完善,我国科技创新、体制创新不断向前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断释放强大势能,创新活力持续迸发。


  从量子卫星“墨子号”升空到“蛟龙号”持续深潜,从“发威”的超级计算机到一路奔腾的高铁,从南海成功试采可燃冰到“海水稻”亩产创新高……“中国已经从世界工厂、模仿大国的形象,进化成为一个创新大国,在全球创新版图中的位势不断上升,诸多创新成果正在成为引领世界前进的力量。”采访中,赛迪研究院工业科技研究所所长何颖如此讲到。


▲ 2月11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成都中电熊猫显示科技有限公司考察(谢环驰摄/本刊)


【向创新要未来】


  回看工业革命以来人类200多年的发展史,强国崛起无不得益于抓住了当时创新变革的历史性机遇,并培育出全球领先的国家创新能力。换言之,现代化强国无一不是创新强国、科技强国。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兴起,以绿色、智能为特征的群体性重大技术变革,正在引发国际产业分工重大调整,进而重塑世界竞争格局、改变国家力量对比。


  面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和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形成历史性交汇,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意识到,创新驱动已成为决定我国发展前途命运的关键、增强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关键、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地位的关键。


  在此背景下,党的十八大正式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并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回顾过去五年多的时间,党和国家领导人再三谈及创新之于民族、国家发展之重要,“创新”也成为诸多重大政策的核心内容之一。


  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谈到要建立健全鼓励创新的体制机制、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等内容。


  2015年10月,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五大新发展理念,把“创新”作为五大理念之首,并讲到“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创新驱动是国家命运所系。国家力量的核心支撑是科技创新能力。创新强则国运昌,创新弱则国运殆。”2016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在开宗明义强调创新之重要的同时,对中国创新驱动发展作出全局性重大决策部署。


【绘就创新路线图】


  1985年3月13日,《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出台,改革开放后科技体制改革的序幕正式开启。在随后的30多年时间里,从科学技术基本法出台,到确定科教兴国战略,再到明确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中国持续改革,激发创新,一路向前,从未间断。


  尤其是自十八大明确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来,“创新已经成为共识”,涵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整体框架、科研经费使用、院士制度改革等在内的体制机制创新改革密集出台,中国创新发展体系的改革与完善进入高潮


  采访中,何颖表示对国务院办公厅于2013年1月28日印发的《关于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意见》印象深刻。她向《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讲到,这是政府首次就企业作为创新主体而专门出台文件,对于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具有里程碑意义。


  到2014年末,《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出台,对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作出全面部署,国家科技计划不再散落在很多不同的部门中,而是被系统地整合成五大类。薛澜认为,此次重大改革对于破除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等“碎片化”问题有积极作用。


  “2015年3月13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可以说是对《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发布30周年最好的纪念。”薛澜谈到,《意见》不再把创新看成仅仅是科技界的事情,政府推动创新的着力点也不仅仅集中在创新活动本身,“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放在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强调激励企业和全社会的创新行为。”


  时隔一个月之后出台的制造强国建设纲领文件《中国制造2025》更是全文100次提及“创新”,创新成为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核心要义。同年9月印发的《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则围绕10个方面提出32项改革举措、143项政策措施,直指科技体制改革难点,被称为科技体制改革“施工图”。


  2016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明确战略背景、战略要求、战略部署、战略任务、战略保障、组织实施,明确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2030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2050年成为世界科技创新强国的“三步走”战略目标。


  在受访专家们看来,短短数年时间,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已经基本完成,创新发展路线图日益清晰完善,中国创新发展在科技创新与体制创新双轮驱动下,不断取得新突破。


【创新进入迸发期】


  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发明专利申请量138.2万件,同比增长14.2%,连续7年居世界首位。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17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创新指数排名22位,成为唯一进入前25名的中等收入国家、唯一与发达国家创新差距不断缩小的中等收入国家,已经成功跻身全球创新领导者行列。


  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的专家们看来,中国创新迸发的背后,是中国创新在多层面实现了实质性的进步。特别是近年来中国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以科技成果转化法的修订为例,事业单位的科技成果转化处置权下放,高校、科研机构等可以对其科技成果自主决定转让、许可或者作价投资;同时,提高了对科研人员的激励,这将大大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薛澜表示。


  创新活力的迸发带动中国科技进步贡献率一路上扬,2017年达到57.5%,日益接近2020年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0%的目标但专家们也提醒,创新尚未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导性力量,经济发展动力转换依然没有结束。


  何颖谈到,中国要建成创新型国家,还需进一步突出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改变核心技术、零部件严重依赖进口的现状,深化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在创新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上继续下功夫。


  薛澜也持有类似观点。他强调体制改革与创新还在进行中,科研经费管理改革和科技评价体系改革依然需要根据科技创新的发展而进一步作出完善与调整。


  “现在科技前沿发展日新月异,如果科研经费管理过细过死,就不利于科研活动的创新发展。要进一步改革创新,找到经费管理与科研实践的最佳结合点至关重要。”薛澜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另一方面,如何进一步优化科技评价体系,对一线科研起到更加全面的激励作用也刻不容缓。


  “尤其是重大基础研究成功的背后往往有大批默默无闻的学者在辛勤努力。特别是要注重对那些从事基础性、长时间坐冷板凳的科研人员的高水平保障。”薛澜提醒。LW


刊于《瞭望》2018年第10期

延伸阅读

☞ 瞭望|迈向“强国时代”

☞ 关注瞭望微信,回复“两会”获得系列报道

长按上图,关注瞭望微信


瞭望新媒体,给你权威的新闻洞察力

总监制 | 王磊

监 制 | 潘燕

编 辑 | 唐朵朵


觉得不错,请点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