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中国消费引擎动力磅礴
点击蓝字 △ 关注我们
◆ 基于中国的国情特点和发展阶段,中国消费市场具有较强韧性和稳定性,且仍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将为中国和世界经济发展提供更大空间和更强劲动力
◆ 与发达国家比较,我国居民在基本生活需求,特别是住行需求方面,还存在明显的数量差距
◆ 如果吃穿用住行等基本生活用品的质量方面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将会极大地推动中国消费市场水平升级以及与其关联的数量增长
◆ 《瞭望》本期专题报道,聚焦这场决胜开局,本文为其中一篇。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阅读整组报道
中国消费引擎动力磅礴
文/张立群
作者单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日前公布的国民经济运行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0018亿元,同比增长9.4%。从需求结构看,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8.5%,高于资本形成总额47.1个百分点。
虽然4月份以来消费增速有所下降,但主要受短期因素影响,例如包括房地产销售形势持续滑坡等因素,影响到家具、家电、室内装修材料等相关消费品减速;进口消费品减税消息,使相关消费品购买后延等。剔除这些影响因素,可以认为今年上半年,我国消费增长总体平稳。
▲ 西安市发展“夜游经济”,“夜游西安”成为古都旅游新亮点 邵瑞摄
消费市场具有较高稳定性
纵观过去若干年我国经济运行,一个较为显著的特征是,消费市场一直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2010~2016年,中国外贸出口(美元)增长率从31.3%降低到-7.7%,降幅达39个百分点;投资增长率从23.8%降低到7.9%,降幅达15.9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从18.3%降低到10.4%,降幅为7.9个百分点。三大需求中,消费降幅最小。与之同步,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从2010年的44.9%提高到2016年的66.5%。随着世界经济逐步复苏,2017年我国出口形势明显好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提高;但最终消费支出的贡献率仍然达到58.8%,继续保持主导地位。
中国消费市场的韧性和稳定性,主要来自于以下支撑因素。
第一,消费市场的发展,源自于人民群众生活的持续改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消费方面的潜力被极大地释放出来。尤其是十八大以来,改善民生被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必然会显著提高居民的消费购买能力,释放出巨大的生活改善的需求。从吃穿用到住和行,从各类消费品到各种生活服务,必然会推动中国消费市场持续快速扩大,带动相关生产发展,带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进而也会带来旺盛的投资需求。可见中国消费市场的成长,源自于13亿多中国人民生活的持续改善。从一穷二白、勒紧裤带,到成为现代化强国,是一个非常巨大的跨越,需要长时间的持续努力,这就决定了中国消费市场具有长期的高成长性。
第二,消费品供给已由不足转为充裕。改革开放之后的一段时间内,我国一度面临着消费品供给不足。主要是由于消费需求快速扩大,而消费品生产能力相对不足。此后,我国农业、轻工业等领域都经历了快速发展,工业结构也由重转轻,农业、各类工业消费品的生产和供给能力有了巨大提高。当前,相对于基本生活需求的增长,食品、各类工业消费品供给充裕,而且品种日益丰富、质量不断提高。加之对外开放不断扩大,进口产品对国内市场供给的补充作用日益增强。这些必然从根本上改变供给约束消费市场发展的格局,完成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
第三,政府通过多种政策措施保障基本民生的能力较强。2010~2016年,中国经济面对较大下行压力,经济增速持续回落。在此期间,党中央坚定不移守底线,确定了社会政策托底的原则,采取多项措施,切实把基本民生的底兜住兜牢。通过积极促进服务业发展、促进小微企业发展、不断改善营商环境促进“双创”、发展和规范劳务市场、做好应届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等多项措施,在企业困难不断加大的形势下,保障了就业形势基本稳定。2012年以来,城镇每年新增就业人数保持在1200万以上。对低收入群体和困难家庭实施有针对性的救助,包括精准扶贫、脱贫工作,在去产能活动中安排专项资金安排下岗分流人员等。通过这些努力,在经济增速持续下降时,保证了居民收入增长大体平稳。2013~2017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7.4%,高于同期GDP年均增长率(7.1%)0.3个百分点。事实证明,面对经济下行压力,中国具有较强的保民生、稳定居民收入、稳定消费需求的能力。
中国消费市场具有较强韧性和稳定性,来自于中国的国情特点和发展阶段,具有深厚的经济社会基础。
▲ 6月21日,市民在中国(赣州)第五届家具产业博览会参观选购 宋振平摄
仍有巨大发展潜力
1978~2016年,我国人均GDP(可比价)年均增长8.5%,从385元增加到53980元(现价)。同期,人均消费水平从184元增加到21228元,按照可比价格计算,增长了18.2倍。据WIND数据,2013~2017年,我国居民年人均粮食消费量从148.7公斤下降到132.8公斤;肉禽及其制品消费量从32.7公斤下降到26.1公斤;蔬菜及食用菌消费量从97.5公斤增加到100.1公斤;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比重)从31.2%降低到29.3%。这表明居民食品消费需求已经得到基本满足。与此同时耐用消费品保有量持续增加,2017年全国居民每百户保有量:洗衣机91.7台,彩电122.2台,计算机58.7台,移动电话240部,家用汽车29.7辆。这些数据有力地展示了中国经济发展给民生改善带来的巨大获得感,展现了中国消费市场持续快速增长带来的具体成效。但绝不能因此判断中国消费市场的成长性和可持续性开始明显降低。
2016年,中国人均GDP为8123美元,同期高收入国家人均GDP为40804美元,其中美国为57638美元,日本为38901美元,德国为42070美元。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人均收入差距仍然巨大。这些也必然在人民生活水平方面表现出来。据有关资料,上世纪90年代初,美国人均住房面积已超过60平方米;本世纪初,日本城市人均住房面积为33.8平方米。而据有关研究资料,我国城镇常住人口人均住房面积目前为31平方米左右。2016年,我国千人汽车保有量为140辆,同期德国为572辆,日本为591辆,美国为800辆。这些数据比较表明,中国居民在一些基本生活需求,例如住行方面需求,数量满足程度与发达国家仍存在明显差距。
需要注意的是,中国仍处于城镇化进程中,城市人口仍在持续增长。2012~2017年,城镇常住人口累计增加1.017亿人,年均增加2033万人。据有关研究资料,2008年发达国家城市化率平均达到75%,其中美国为82%,英国为90%。如果中国城镇化率达到70%,考虑人口增长情况,城镇常住人口将超过10亿人,较目前再增加2亿人左右。考虑这一因素,城市居民基本生活需求,特别是住行方面的需求,还将会在数量方面有很大增长。
还需注意的是,中国城市常住人口向户籍居民的转变,这也是城镇化的重要任务之一。2017年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42.3%,据此计算,在城市发展的非户籍人口达2.2亿人之多。非户籍人口向户籍人口的转变,也是从“挣钱”到“落户”的转变,由此带来的住行等基本生活需求,在数量上也有很大增长潜力。
可见,与发达国家比较,我国居民在基本生活需求,特别是住行需求方面,还存在明显的数量差距。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持续推进,人口城乡布局将发生持续改变,就业和收入将持续增长,这些必将推动人民群众基本生活需求持续扩大,支持中国消费市场持续成长。
为中国和世界发展提供动力
在对数量差距进行比较后,我们还应更加注重质量方面的差距。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持续提高和供给的日益充裕,中国居民在生活改善方面,正在从关注数量转向关注质量。而中国居民在各类消费品的质量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更为明显。如果吃穿用住行等基本生活用品的质量方面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将会极大地推动中国消费市场水平升级以及与其关联的数量增长。
以住房为例,尽管中国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已超过30平方米,但城镇住房建设的地域空间布局,与人口城镇化布局存在较为明显的不对称。在人口密度大、人气度持续较快提高的大城市,人均住房面积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住房难、住房贵的问题比较突出。这也是房地产市场很容易发生局部过热的主要原因。
根据新型城镇化的要求,加快解决城镇化推进不平衡的矛盾,解决城市人口布局与住房建设布局不对称的问题,必然会释放巨大的居住型需求,必然会对房地产市场形成持续推动。此外城市住房的质量、配套设施水平,也需要全面大幅度提高,才能够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由此带来的城市住房的更新换代、改造升级,所包含的房地产市场增长潜力更为巨大。在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过程中,所释放出来的需求潜力,将对中国消费市场成长形成更为持久的支持。
当前,市场空间和市场份额正在成为各个国家恢复经济增长的必争之地。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拥有十几亿人口,正处在加快现代化的进程之中,持续较快成长的中国消费市场,不仅是中国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基本动力源泉,也必将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当前,要综合施策,把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与改革开放紧密结合,加快破除相关的束缚和障碍,不断完善和巩固经济发展的新基础,支持中国消费市场持续较快成长和升级,为中国和世界经济发展提供更大空间和更强劲动力。LW
刊于《瞭望》2018年第30期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阅读完整专题内容
延伸阅读
☞ 最新|2018上半年经济数据出炉:GDP同比增长6.8%
瞭望新媒体,给你权威的新闻洞察力
总监制 | 王磊
监 制 | 潘燕
编 辑 | 喻千桓
觉得不错,请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