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重阳 | 给长辈们的防诈骗攻略

瞭望新媒体 瞭望 2021-03-07

 今日九九重阳,愿长辈们幸福安康

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开始享受智慧生活:截至2018年9月,微信55岁至70岁用户达到6100万;淘宝天猫的银发族三年来增长了1.6倍

另一组数据也值得关注:微信谣言防护机制触发用户中,超过四成为老年人

▲ 公安部刑事侦查局副局长陈士渠16日在“关爱银发一族 守护家人幸福—— 中老年人上网保护‘安知’项目”上,介绍中老年人遭遇过的网络诈骗情况

 保护中老年人免受欺骗和伤害,了解一些被忽视的常识很有必要↓↓↓


我国批准了27项保健食品功能范围,超出范围的保健品不靠谱;公安机关不会通过电话做笔录;公检法之间的电话不能直接转接;鉴宝、拍卖,古董诈骗警惕“局中局”;五类微信红包要格外当心……


在16日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公诉厅、公安部刑事侦查局、全国老龄办宣传部联合指导,腾讯主办的“关爱银发一族 守护家人幸福——中老年人上网保护‘安知’项目”上,公安部刑事侦查局副局长陈士渠、全国优秀公诉人孙宁、腾讯网络安全与犯罪研究基地首席研究员门美子,权威拆解诈骗手法,提供防骗攻略。


瞭望新媒体整理编辑五类骗局的预防及维权指南如下,涉及中老年人遭遇最多的保健品骗局、诈骗金额损失最大的仿冒公检法类诈骗、理财诈骗、红包骗局和“免费送”欺诈。部分内容参考自腾讯“安知课堂”的上网安全视频和《银发一族上网安全手册之防诈骗篇》。


保健品骗局


根据人民网和腾讯上半年发布的针对中老年人网络调查报告,参与调研者遭遇最多的诈骗类型就是保健品诈骗。


〓 常识了解


陈士渠介绍道,我国批准了27项保健食品功能范围。那些不在批准范围内的保健食品,都值得被警惕



而且,保健品一般是辅助、改善、调解、促进,绝不能直接起治疗作用。


国家相关部门每年都会公布大批保健品欺诈案例和名单,具体可以到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网站查询。


〓 作案常见手法


1. 小恩小惠,引人上钩。骗子一般通过在小区超市门口送鸡蛋等方式,吸引老年人参加。他们还会注意选在工作日的工作时间,避免年轻人加入。


2. 入门登记,套取资料。一旦有老年人到达现场,就会首先要求填写资料,并派出工作人员一对一联系。目的是要摸清家底,评估购买力,以便后期跟进。


3. 轮番忽悠,让人心动。在公益健康讲座前,一些所谓的“专家”“医生”会逐个给来参会的老人看病,只要来的人“一概有病”,而且不治疗后果很严重;随后在讲座上,会让你体验他们的产品,还会有老人(其实是托)现身说法,称用了这个保健品、器械后什么都好了,借此打消顾虑,让你心动。


4. 服务到家,亲情回访。如果在公益健康讲座上还没有被说服,就有工作人员到家进行回访,像对待亲爹亲妈一样打“亲情牌”。


5. 免费旅游,大卖产品。隔山差五,还会组织老年人去免费旅游,参观产品生产车间,其实是借机让老年人远离家人,更进一步洗脑。


6. 存钱有息,大无底洞。有些诈骗团伙还会让老人把钱存在他们账户,并许诺每年给10%左右的利息,购买保健品还有优惠。事实上,只要把钱存到那里,就等于陷入了一个无底洞。


仿冒公检法类诈骗


陈士渠表示:“从我们办案的经验来看,诈骗金额损失最大的是仿冒公检法的诈骗。”


〓 常识了解


1.公安机关是不会通过电话做笔录的,只有进行回访,进行电话止付劝解等少数情况时才会采用电话形式。


2.公检法之间的电话不能直接转接,更不能从邮局、税务局、缉私局等直接转接到公检法等机关,凡是电话中自称“通信管理局、电信运营商、银行、保险、邮政”等客服人员,以你“个人信息泄露、涉嫌洗钱、涉案”等为由,主动帮你转接“公安机关”的,都是骗子。


3.公安机关和检察院的法律文书中没有“刑事拘捕证”一说,公安机关逮捕人的时候,必须出示逮捕证,不会通过传真、网络发放,因涉及个人信息更不会在网上查到。


4.公检法机关没有所谓的“安全账户”,更不会让人转账汇款到安全账户。


5.公检法办案原则透明,不会让你一个人到宾馆开房登陆相关网站进行财产操作,也不会告诉你案件情况不能告诉任何人。


〓 作案常见手法


1.犯罪分子通过改号软件,将电话号码显示为公检法机关对外公布的电话号码,联系受害人。


2.骗受害人说涉嫌洗钱、贩毒、拐卖儿童、或者法院有传票、信用卡透支、医保卡被冒用等。


3.诈骗分子扮演“警官”、“检察官”、“法官”等角色,制作所谓“逮捕证”、“通缉令”、“传票”进一步迷惑和恐吓受害人。


4.打着帮助受害人洗脱罪名的幌子,迫使受害人一步步掉进陷阱里,将资金转入“安全账户”配合调查,实施诈骗。


理财诈骗


孙宁介绍,常见的理财诈骗有P2P非法集资、“交易所”非法集资、古董交易诈骗、数字货币陷阱、打着养老名义的诈骗。


〓 常识了解

  

1.一些野鸡交易所却像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纷纷涌现,宣称能短期获得超高回报,实则贪婪吞噬着投资人的财富。


事实上,在中国境内,只有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大连期货交易所、郑州期货交易所、上海期货交易所、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上海黄金交易所这八家交易所是国务院和证监会批准成立的正规交易所,其他则均为地方政府或者商务部此前批准的交易所。


  2.中国法律规定大陆不得设立公司组织公民炒汇,国内能够炒外汇的正规渠道只有银行。但不少国内外汇交易平台却打着国外监管的旗号行骗,常见的手法是通过做市商机制进行后台操控:

  • 在数据上造假,有的根本没有参与外汇交易,但在用户初入市场之时给予盈利的甜头;

  • 在交易时滑点,使下单的点位和最后成交的点位存有差距;

  • 甚至直接干扰交易,影响交易正常进行。


3.古董诈骗的“三个版本”。

  • 1.0版本,骗子说是工地挖出古董,现场卖。

  • 2.0版本,朋友圈包装,朋友介绍,骗取信任,出售假古董。

  • 3.0版本,投资人购买假古董后,所谓拍卖公司人员联系,沽出高价,缴纳“鉴定拍卖费”,最后称流拍,骗取“鉴定拍卖费”。


4.真正有应用价值的、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货币只是极少数,大多数数字货币是毫无实际应用价值的庞氏骗局。这些虚假的数字货币往往具有这样几个共同特点:

  • 注册免费得矿机,给推广人适当的收益;

  • 上涨过程中疯狂鼓励人买币,在下跌过程中,不断的宣传正是大家进场的好机会;

  • 代币的发行量未知,发行商是否真的遵守锁仓未知等;

  • 以数字货币为幌子来进行传销。


5.有的骗子以高额回报为诱饵让老人将房产抵押给理财公司借款,骗取“委托书”(而这份合同根本不是“以房养老”的项目合同,而是一份包含公证书的借款合同),然后低价出售房产,使不少老人不仅失去了房子被赶出家门,还背上了一身巨债。

 

真正的以房养老是将房子抵押给保险公司,是按月领取养老金,并不是每月多少的利息,只有老人身故之后,保险公司才有房产的处置权。


〓 如何防范


考察投资平台的资质和项目的真实性,在企业网站或者银行等网站可以搜索了解。


金融理财是绝对不会给个人账户的。如果是打给企业账户,也分为两种:

  • 一种是银行存管,在此模式下,银行并无义务监督资金流向,企业可以随时提取这些存放在银行账户的资金的;

  • 另一种是托管,P2P网贷平台全部借贷资金托管,投资人和借款人都需在银行开设个人账户,银行按照操作指令进行资金划转,平台完全没有接触借贷资金的可能。


此外,更具体的建议供大家参考:

1.有自融嫌疑的别碰。

  2.成立时间太短的别碰。

  3.法人变更频繁的别碰。

  4.超高收益的平台别碰。

  5.高返羊毛的平台别碰。

  6.存在活期的平台别碰。

  7.有线下理财的平台别碰。

  8.平台负面舆论太多的别碰。

  9.平台逾期率大大增加的别碰。

  10.资金流负流出时间过久的别碰。

  11.资产端项目来源、合同等不清晰的别碰。

  12.前十大借款人或十大投资占比较高别碰。

  13.提现速度变慢迟缓,成交量骤降的别碰。

  14.投资大户出逃、大批投资者转让的别碰。

  15.平台网站持续不更新,官方客服经常无人应答的别碰。


〓 如何维权


  真碰到理财诈骗了,该怎么做才可以让损失降到最低?


1.及时出局。一旦发现投资的平台无法兑付或提现,不要轻信平台给出的“竞争对手发动水军黑我们”等拖延理由,应马上止损出局。


2.保存证据。

  • 如果平台出现问题,但暂时还没有关闭,那我们要尽快登录平台APP或者官方网站下载合同、投资证明、借贷协议、用户协议、担保协议、融资者信息、借款标信息、流水等资料,这里纸质资料和电子资料都是具有法律效力的。

  • 如果平台已经关闭,那就需要自行调取银行汇款流水、第三方支付流水、聊天记录或其他交易信息。

宁可多保存,全部保存下来总归不会错。

  

3.提起诉讼。也要理性的承认并非所有的跑路平台都是诈骗性质,相当一部分平台跑路是因为运营不善、资金链断裂、坏账等原因引起的。如果是上述原因,又或者平台尚未被公安机关刑事立案,诉讼则成了维权的唯一途径。建议联系其它投资受害人,汇集相关证据进行诉讼。当然具体诉讼的思路,根据具体案件的情况、相关的诉求、已有的证据都会产生不同的方向,专业性较强,所以建议咨询专业的律师来进行设计方案。


4.报警。如果发现被骗,在搜集完相关证据后,需要第一时间报警。公安机关一旦立案就会冻结相关账户,之后耐心等待检察院提起公诉,法院判决生效后,相关资产就可以进行分配和处置。


孙宁特别提出目前受害人出现的一种“奇怪逻辑”需要关注:有的受害人发现被骗时,会帮欺诈平台遮掩,他们往往抱有侥幸心理,想等自己获得收益后,平台再跑路。


红包骗局


门美子介绍,以下几种红包要仔细识别,格外当心:


1.需要输入个人信息的红包,尤其是涉及手机号、银行账号等敏感信息的红包不要碰,这些红包可能在非法收集你的个人信息,尤其是有些红包甚至要求输入密码,、可能是骗子伪装界面骗你进行转账。


2.领红包需要跳转到其他网站页面,或者要求下载来源不明的软件、扫描来源不明的二维码的。


3.领取红包页面存在广告的,或者领红包要求先关注或先分享才可领取的


4.巨大额度的红包要谨慎,大家都知道点对点发送微信红包一般情况下最大限额是200,如果您收到什么666、888的红包,千万不要被这个大红包晃了眼,这其中很可能有诈。


5.和好友共抢的红包要谨慎,有不少跟好友合体抢红包的活动,要求达到一定金额,比如100元,才能提现,玩这种游戏要格外注意,这很可能只是为了吸粉,并且可能在过程中导致公民信息的泄露。


“免费送”欺诈


▲ 门美子介绍的以“免费送”套路行骗的诈骗案例。该团伙将成本不到两元的劣质手环,宣称为价值千元的运动手环,以某知名企业旗舰店开业酬宾的名义举办“免费送”活动,并让参与者将活动转给好友。参与活动的人最后收到受劣质手环,还被要求支付29元的运费。其中所谓的“快递费”,实际是“代收货款”——快递公司代商家对用户收取货款。


〓 如何防范


1.不要轻易相信朋友圈中免费赠送高价物品的信息,在任何未经确认的情况下,不要轻易转发,以免给社交平台上的好友造成更大的损失。


2.对于通过快递领取免费礼品的情况,在收到快递前先别付钱,而且要求先验货,货不对板就拒收,直接退回。


〓 如何维权


  1.发现受骗,不要因为担心受埋怨而隐瞒家人,告诉家人事实真相。


  2.在互联网平台发现这些诈骗内容和不法内容,随手向平台举报。


▲ 从左至右分别为“投诉微信个人账号”、“投诉微信个人帐号的朋友圈内容”、“投诉微信群或群成员”的方式


▲ 从左至右为“投诉公众账号”、“投诉公众账号文章”的方式


  3.第三,遭受财产损失或其他损失,要迅速报警,保留好证据,运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身权益。免费送诈骗之所以泛滥,其中一项原因就在于被骗者往往觉得被骗数额不大,没有必要报警,而事实上,正是这一起又一起数额不大的诈骗,养大了诈骗团伙。


延伸阅读

☞ 瞭望丨区块链成传销诈骗推手,火爆背后有“别有用心”的夸大造势

长按上图,关注瞭望微信

瞭望新媒体,给你权威的新闻洞察力

总监制 | 王磊

监 制 | 潘燕

编 辑 | 唐朵朵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