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微评丨警惕!有的地方存在问责泛化、简单化等现象

《瞭望》新闻周刊 瞭望 2022-04-30

 如果问责不做区分,看似更为严格,实则不仅不能服众,也消解了执纪行为的严肃性,容易让干部寒心


原题《问责切莫简单化》

文/褚振江


  4分钟内因没能及时接听某省脱贫攻坚巡查组电话,扶贫干部被公开通报“给予党内警告处分”;扶贫手册中写错两个标点符号,登上“黑榜”被全县通报,还被扣一年的绩效奖励……近日,一些地方问责简单化现象引起社会关注。虽然事后相关处理被撤销,却也造成了一些不良影响。


  问责,是严肃的政治任务,也是各级党组织的职责所在。对负有责任、失职渎职的干部进行问责,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必然要    求。但不容忽视的是,有的地方和单位存在问责泛化、简单化等现象。有的对上级巡视、审计发现的问题,或面对突发事件、舆情升温时,问责“用力过猛”;有的不分原因、动机,不看工作成效、一贯表现,不论错误大小一律问责;有的滥用问责推进工作落实,而对实际困难不闻不问;有的问责下级严肃有余,对本级却偏少偏软,等等。


  有权就有责、失责必追究。一事当前,该不该问责、谁该被问责、怎样问责、问责到何种程度,关乎问责作用和实际效果,以及党组织的公信力。但是,如果问责不做区分,看似更为严格,实则不仅不能服众,也消解了执纪行为的严肃性,容易让干部寒心。


  问责是一种惩戒,只有拧紧责任“发条”,把该打的“问责板子”打准,让党员干部“心里有戒尺,头上有悬剑”,才能防止“破窗效应”。


  因此,问责必须于法有据,与事实相符,让其真正发挥出警示效果。


  问责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要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制度为准绳,把工作上的失误和违纪违法行为、一般性的过失与严重的失职失责区分开来;合理界定责任范围,厘清权责归属,进一步明晰应当问责的具体情形,形成严格问责、容错纠错和澄清保护的协同机制,做到宽严适度、公允客观、不枉不纵;抓住责任主体,盯住重点环节,倒逼补齐工作不扎实的突出短板。


  在严格问责的同时,也绝不能一责了之,只要没有触犯党纪国法,还要在问责之后关心、关爱干部。特别是在当下强化执纪问责的态势下,问责影响期满后,应根据相关规定和个人表现,理直气壮地继续起用干部。这既是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的题中之义,也是真诚关爱干部的内在要求。


延伸阅读

☞ 瞭望|这些“尴尬政策”让基层很难办,怎么治?

☞ 瞭望丨基层干部为何休假难

☞ 调研丨脱贫攻坚一线,干部状态如何?

长按上图,订阅《瞭望》杂志

瞭望新媒体,给你权威的新闻洞察力

总监制 | 史湘洲

监 制 | 潘燕

编 辑 | 唐朵朵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