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重磅|全面梳理中国改革开放40年路径方略
点击蓝字 △ 关注我们
◆ 从“杀出一条血路”到“闯出一条新路”
从重在缩小“发展落差”到重在发挥“制度优势”
从奋力谋求“总量增长”到全面聚焦“高质量发展”
从局部摸索“破冰突围”到系统协调“全面深化”
从皆大欢喜到利益深刻调整
◆ 从“打开国门”到“走近世界舞台中央”
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程度空前,改革开放进入内外深度融合期
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对世界吸引力空前增强,改革开放进入全球共建共享期
中国空前接近世界舞台中央,改革开放进入大国角力艰难调整适应期
◆ 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历时3个多月,行程数万里,深入全国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采访党员干部、专家学者、企业人士和各界群众近500人,总结改革开放的经验启示,研判改革开放的全新态势,梳理改革开放再出发的民心期盼
1978~2018闯关辟路强起来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一枚手印的力量可以有多大?
1978年的安徽小岗村,村民严宏昌与17位农民兄弟,按下18枚红手印,将土地承包到户,释放出中国改革开放的初始动力。
一次会议的影响可以有多深远?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幕,中国的命运由此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转变。民之所望,改革所向,每一轮大发展大飞跃,都来自于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突破。
一个口号可以有多响亮?
“发展才是硬道理”——凭着“敢为天下先”的勇气与魄力,深圳这个昔日的岭南渔村如今已成长为人口过千万的现代大都市。
从18个“红手印”拉开中国农村改革大幕,到深圳特区“杀出一条血路”;从改革开放后第一张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到简政放权中封存公章;从鸡毛换糖的个体户到世界500强企业;从一颗高铁螺丝钉也要从国外进口到国产大飞机飞出“中国速度”……
▲ 12月10日,世界最大跨度铁路拱桥大瑞铁路怒江四线特大桥钢桁拱合龙
40年间,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改革开放塑刻出中国的崭新面貌,各行各业的累累硕果正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最好注脚。
“历史,总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给人们汲取智慧、继续前行的力量。”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历时3个多月,行程数万里,深入全国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采访党员干部、专家学者、企业人士和各界群众近500人,总结改革开放的经验启示,研判改革开放的全新态势,梳理改革开放再出发的民心期盼。
从“杀出一条血路”
到“闯出一条新路”
40年前改革开放是在思想僵化、体制固化的重围中“杀出一条血路”,而今天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所领导的全面深化改革,是着眼于新形势下改革开放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在以往的基础上“闯出一条新路”
1978年,改革开放的一声春雷震响在古老的东方,将沉睡的中国唤醒。
当时的安徽小岗村还是一片“泥巴房、泥巴床,泥巴锅里没有粮,一日三餐喝稀汤,正月出门去逃荒”的光景。
▲ 1981年,部分“大包干”带头人在茅草屋农舍前合影(资料照片)
穷思变,变则通。一个冬夜,小岗村18户村民聚集到村民严立华家中,偷偷按下手印,联名签订了分田和包干到户的契约。“当时没有吃没有穿,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条。”当年“大包干”带头人之一的关友江老人回忆说。
关友江他们当时并未意识到,这份小小的契约,改变了分配方式,从一个小村庄启动了生产关系调整,极大释放了蕴藏在每个人身上的生产力,撬动起一场大变革。
▲ 1978年冬,18位农民按下红手印的“大包干”契约(资料照片)
一年后,“大包干”带来实实在在的变化,生产队大丰收,全年粮食产量由原来的1.5万多公斤猛增到6万多公斤。“以前从没向国家交过公粮,那年不仅交了,还还清了贷款,这是我们做梦都不敢想的事。”关友江说。
小岗村的星星之火,迅速燎原全国。到1984年底,全国569万个生产队中99%以上都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人均粮食拥有量达到800斤,基本解决温饱问题。
在按下红手印的这一刻,小岗村的村民们并不知道一场深刻影响和改变中国的变革正在发生。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中华巨轮驶入历史新航道。
1979年1月,一份关于香港厂商要求回广州开设工厂的来信引起了邓小平同志的注意。他敏锐地意识到,这是利用外资的一个很好的办法,当即在这份来信摘报上批示:“这件事,我看广东可以放手干。”
三个月后,中央工作会议期间,中共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习仲勋在发言中提出,要利用毗邻港澳的有利条件,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加快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在听取中共广东省委关于试办出口加工区的汇报后,邓小平指示:“杀出一条血路来。”
次年8月21日,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决定:批准国务院提出的在广东省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省的厦门设置经济特区的建议。会议同时批准了《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完成了设置经济特区的立法程序。
经济特区由此诞生,中国打开了对外开放的窗口,迈开了走向世界的第一步。
▲ 1990年12月,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营业。办理股票账号登记手续的上海市民在交易所门前排起了长队 柳中央 摄
从农村发轫、向城市推进,改革与开放促动向前;设立经济特区,开放沿海港口城市,中国经济进入世界经济大循环……40年来,改革开放令中国社会活力和创造力喷涌而出,并演化成推动制度变革的强大力量。中华大地上的巨变不断刷新着人们的想象力,也改变世界对中国的认知。
40年风云激荡,每一轮大发展大飞跃,都起始于深化改革和对外开放的重大突破;40年栉风沐雨,每一次释放深层发展动力,都依靠党带领全体人民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全面深化改革的大旗,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党的建设、国防军队等各个领域改革全面推开;面对经济发展转轨和复杂外部环境,经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这个核心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完善,全面开放新格局加快形成。
2017年底,全国市场主体数量达到1亿户以上;国有企业资产总额达183.5万亿元,民营企业数量超过2700万家;制造业总量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闯出了一条新路。
回眸40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所指出的,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
在历时3个多月的调研采访中,数百名来自社会各界的干部群众纷纷结合自身感受,对比了改革开放所面临的形势和环境的变化。受访者普遍认为,40年前改革开放是在思想僵化、体制固化的重围中“杀出一条血路”,而今天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所领导的全面深化改革,是着眼于新形势下改革开放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在以往的基础上“闯出一条新路”。
新时代改革开放在发展的阶段特征上出现了历史性转变。
从重在缩小“发展落差”
到重在发挥“制度优势”
将时间轴向前拉至改革开放初期。彼时,国门渐开,发达国家的富裕景象令人目眩。而那时的中国,经济社会亟待恢复、发展。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978年中国人均GDP仅385元,全国还有2.5亿人口没有解决温饱问题。
邓小平同志多次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我们坚持社会主义,要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穷”“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
对发展的执着串联起过去、现在与未来。从统筹城乡发展到重大工程建设,从推进国企改革到健全社保制度,从科技实现重大突破到GDP跃居世界第二。到2017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到59660元,年均增长约8.5%,已经超过中等偏上收入国家水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较1978年增长106倍、101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实现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如果说,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追赶西方,缩小与发达地区、发达国家的“发展落差”,是改革开放的侧重点之一。那么,在中国的经济体量跃居世界第二的今天,改革开放则既要进一步解决“发展落差”问题,又要把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优越性问题,作为重心所在。
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是全球消除贫困的重点和难点。中国探索出一条独特的协作扶贫道路,成为消除区域贫困,实现共同富裕的“中国示范”,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独特优势。
东西部扶贫协作、对口支援,既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的大战略,是加强区域合作、优化产业布局、拓展对内对外开放新空间的大布局,也是中国消除贫困、实现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政策“工具箱”中,最能体现全国一盘棋、体现国家强大调控能力的大举措。
宁夏,贺兰山东麓,千年戈壁荒滩。但如今,这里已经建成一片绿洲。
每天早上六点,宁夏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原隆村的村民们都要坐上班车到闽商建起的葡萄园里上班。这个移民新村里有1万多居民,都是2012年从宁夏最贫困的山区整村搬迁来的。
毛琪、姚爱军,在葡萄园工作了四五年。夫妻俩搬迁前家住固原,只有五亩地,年收入不到1万元。如今在葡萄园,两口子每个月都能挣6000多元。
20多年前,福建省与宁夏回族自治区建立起对口协作关系。从此,远隔千山万水的两省区结下不解之缘,从单向扶贫到产业对接,从经济援助到社会事业多领域深度合作,两省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闽宁模式”,携手向贫困发起挑战。20多年来,福建仅向宁夏固原市就提供资金及实物8.63亿元,115家闽商企业在固原市建厂兴业,他们带来了新理念、新技术,大数据灾备中心、制衣、人造花、供港蔬菜、油用牡丹等一批产业项目纷纷落地,带动1.8万名贫困农民就业脱贫。
与“闽宁模式”一样,东部9省市和13个城市与西部10个省区市结成对子,实现了对30个民族自治州的帮扶全覆盖。
在2016年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在世界上只有我们党和国家能够做到,充分彰显了我们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
改革开放40年来,7亿多人口摆脱了绝对贫困,相当于目前整个欧洲的人口总和;贫困发生率由1978年的97.5%下降到2017年底的3.1%,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中国奇迹。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的实施,土地、集体经济、金融等领域改革密集出台,中国贫困人口的减少速度更是前所未有,曾经贫困的地区面貌焕然一新。
世界银行行长金墉评价中国扶贫事业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件之一”。国际舆论认为,中国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如此巨大规模的脱贫任务在世界上没有先例,中国式扶贫的温暖故事和伟大壮举,为全球范围内消除贫困提交了可供借鉴的答卷。
聚焦第一个百年目标,打赢脱贫攻坚战,既是促进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举措,更是彰显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标志。
从奋力谋求“总量增长”
到全面聚焦“高质量发展”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是深圳第一代“拓荒者”袁庚留给后世最著名的口号。
1979年,经济特区的尝试率先在蛇口工业区2.1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疾行。时任蛇口工业区负责人的袁庚在企业管理干部培训班开学时如此表示:黄埔军校是“不革命者不入此门”,这里是“不改革者不入此门!”
▲ 深圳蛇口炸响建港填海的“开山炮”(资料照片)
继蛇口工业区之后,罗湖区也打响大规模城市开发和建设的战役。到1985年上半年,罗湖城区已建起了60栋18层以上的高层楼宇。当年底竣工的国贸大厦,更是以“三天一层楼”的速度创造了中国建筑史上的新纪录,见证了深圳人“追求效率”的一股子拼劲儿,见证了深圳经济特区突破重重阻力、杀出一条血路的精神。
“深圳速度”成为改革开放的一代象征,成为中国大踏步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真实写照。40年来,深圳从一个小渔村发展到管理人口已达2000万的现代化大都市,市区面积扩大665倍,GDP增长了1.1万倍。
▲ 深圳街头“开荒牛”雕塑 陈学思摄
40年来,“中国速度”同样举世瞩目。1978年,我国的GDP总量只有3678.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有343.4元;到2017年,我国GDP总量达到82.7万亿元,人均GDP超过8800美元,进入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综合国力大为增强。
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随着发展体量的增大,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以2006年为例,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总量的5.5%,而消耗的能源占世界的15%,钢材占30%,水泥占54%。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新的发展实践,致力于破解发展难题,催生发展动力,神州大地展现出更加生动有力的发展图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正式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这五大发展理念不是凭空得来的,是我们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也是在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立足发展、总结实践、把握规律,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的转变,这是一个战略性的转变。”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原院长钱颖一表示。
“收入要提高,但也要蓝天绿水”“物质生活好了,精神生活也要舒畅”“关注高速的发展,更关注公平的发展”……采访中,无论是科技公司白领,还是菜场商户,无论是工业园区的产业工人,还是农业合作社的职业农民,谈到改革都有着更多、更高的要求。
当历史年轮进入十九大刻度,改革发展的深度、广度更进一步。雄安,这个改革新地标,正在探索中国未来改革的方向。
2017年4月1日,新华社受权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并着重指出,这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这一石破天惊之举,自带改革创新基因。
2018年4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对〈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的批复》对外公布。批复强调要“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指出要“把改革开放作为雄安新区发展的根本动力”。
2018年7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三次会议赋予了雄安新区更大的改革自主权,在创新发展、城市治理、公共服务等方面先行先试、率先突破,构建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和未来发展方向的制度体系。
“雄安新区将是我们留给子孙后代的历史遗产,必须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理念,努力打造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示范区。”雄安新区,从开始的研究论证,到选址再到具体城市规划,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整体把关并予以指导。
如今,在这片热土上巨变已经发生:“千年秀林”工程稳步推进,人造森林茁壮成长;“雄安城建第一标”——市民服务中心基本建成;京雄城际铁路顺利开工;100多家高端高新企业成功落户……贯彻新发展理念,努力打造创新发展示范区,雄安这座未来之城,正迈出坚实有力的步伐。
40年来,从小岗到深圳,从海南到浦东,再到雄安……这些曾经籍籍无名的地名,已经成长为耀眼地标。正是它们,勇于探索,撬动了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
从局部摸索“破冰突围”
到系统协调“全面深化”
1979年底的一天,浙江温州个体户章华妹一如往常地在家门口摆摊。一抬头,她猛然瞧见眼熟的工作人员朝她走来。“又要打击投机倒把了吗?”她赶忙收拾摊子进屋,却听见工作人员远远地喊道:“国家政策开放了,允许私人销售货品了,你们来工商登记领证就可以合法经营了!”
第二天章华妹起了个大早,到工商所填写了个人信息,提交了两张照片。后来,她领到了中国第一张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
在邻省安徽芜湖,自称“傻子”的个体经营户年广久却没有章华妹那样的喜悦。年广久炒的瓜子香脆可口,生意越做越大,他的工厂雇工已远远超过当时个体户雇工8人以下的标准,有人主张取缔。
前景生变之际,邓小平说:“让‘傻子瓜子’经营一段,怕什么?伤害了社会主义吗?”此后一系列相关政策出台,打消了人们对发展个体经济及多种经济成分的顾虑。
如果说,“破冰”“突围”是改革开放初期的鲜明特征,是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从封闭型经济体制向开放型经济体制转变。时至今日,新一轮改革进入深水区,涉及问题之多、领域之广、矛盾之深前所未有,各领域各环节改革的关联性互动性明显增强,几乎每项改革都需要其他改革“协同”“配合”。
采访中,多省市的改革“操盘手”感慨地对《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说,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加强对全国改革的顶层设计和集中统一领导,着力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特别是2013年12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成立并在次年对未来7年的改革作出整体规划。今年3月2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成立,将全面深化改革推入了一个新阶段。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举旗定向,以巨大的勇气和魄力推动改革呈现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的崭新局面。改革涉及范围之广、出台方案之多、触及利益之深、推进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参与了党的十九大报告起草工作的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林兆木说。
广东省委党校教授陈鸿宇、方世南等专家认为,全面深化改革注重从全局上谋划、在关键处落子,聚焦京津冀协同、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和东北振兴等领域,谋划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这一重大课题。
山东省委改革办专职副主任郭训成等人认为,今天的改革开放,是在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开放型经济体制基础上进行的,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已经走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今后的许多改革要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协同配合,才能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从皆大欢喜到利益深刻调整
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小岗村,来到“当年农家”院落,了解当年18户村民按下红手印、签订“大包干”契约的情景。习近平总书记感慨地说:“当年贴着身家性命干的事,变成中国改革的一声惊雷,成为中国改革的标志。”
从贫穷到温饱再到小康,小岗村浓缩着中国农村改革发展之变。
中国的改革从农村开启。40年来,农业农村改革从未止步。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废除人民公社体制到搞活农村商品流通、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从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到健全农村土地管理、建立城乡发展一体化;从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深化农村体制机制创新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十三届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主任委员陈锡文日前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感叹:“真是‘弹指一挥间’而又‘恍若隔世’。”
进入新时代,改革从农村、经济领域全面扩展到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党的建设、国防军队等各个领域;改革进入攻坚期、深水区;面临的问题千头万绪,矛盾错综复杂……
“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等专家认为,如果说,改革开放初期是从卵到蛹的孵化,时至今日则正在破茧成蝶。
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全面深化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单靠某一个或某几个部门往往力不从心,这就需要建立更高层面的领导机制。”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担任组长,既挂帅又出征。十八届中央先后召开38次中央深改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365个重要改革文件,确定357个重点改革任务,出台1500多项改革举措。
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158项改革举措。
今年2月,十九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一场系统性、整体性、重构性的重大变革大幕拉开,涉及的中央和国家机关部门、直属单位超过80个。短短3个月之后,25个应挂牌的新组建或重新组建部门全部完成挂牌。
11月中旬,上海市委、市政府召开机构改革动员会,明确机构改革任务书,对全面推进改革进行动员部署。至此,我国31个省份机构改革方案全部“出炉”。这意味着,作为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机构改革全面实施,按照既定“施工图”和“时间表”,蹄疾步稳向前迈进。
从东部沿海到西北内陆,从中央部委到基层镇村,从经济向政治、文化、党建、生态等领域……记者接触到的上百位不同地区、层次、领域的受访对象均认为,回望40年改革开放历程,“皆大欢喜”的改革陆续完成后,“好吃的肉都吃了”,“帕累托改进”减少,触动既有利益格局的“存量改革”增多。
对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果断把全面深化改革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出重大决策和部署,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路线图和时间表。全面深化改革取得的重大成就,使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阻碍全社会创造力和发展活力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变,经济更具活力和韧性,全面深化改革成为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征。
▲ “辽宁舰”出海进行科研试验和海上训练 查春明摄
从“打开国门”
到“走近世界舞台中央”
40年改革开放,中国从一个相对封闭的经济体转变成为与世界经济深度融合的、日趋开放的经济体,实现了从经济全球化旁观者变身为经济全球化参与者、受益者和贡献者的华丽转身,并正在推开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大门
金秋的上海西郊,一片银色的“四叶草”熠熠生辉,迎接四海宾朋。2018年11月5日至10日,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举办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书写了国际贸易史上新的华彩篇章。
▲ 上海国家会展中心 凡军摄
来自五大洲172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代表参会,3600多家企业参展,超过40万名境内外采购商云集。“200多家《财富》500强企业在进口博览会租用了展位,就如同全球经济本身。”美国《华尔街日报》如此评价。
北欧最大的快消品公司——挪威奥克拉集团参加了首届进博会。“我们大部分产品第一次进入中国,在进博会上充分感受到中国市场的热情。集团已决定参加明年的进口博览会,希望展会的规模再大些。”谈到参展收获,奥克拉大中华区销售经理赵静雅喜出望外。
在进博会上“收获满满”的,不止是高品质快消品。埃塞俄比亚的咖啡、赞比亚的蜂蜜、冈比亚的民族服装服饰、南苏丹的手工艺品……这些最不发达国家的特色产品,也在进博会上集中亮相。
“中国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开放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中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不仅发展了自己,也造福了世界。”11月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52次谈到“开放”,再次向世界彰显了中国坚持扩大开放的决心。
开放,为中国看世界打开了一扇窗,也为世界看中国推开了一扇门。
回首1978年,中国进出口总额206.4亿美元,仅占全球的0.77%。40年间,开放与改革始终结伴同行。从深圳经济特区的创立到浦东的开发开放,从加入世贸组织到发出“一带一路”倡议,从经开区、保税区到自贸区、自贸港……改革与开放相互促进,推动整个国家在现代化道路上加速追赶、书写辉煌。
再看今天,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货物进出口总额增长198倍,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增长超过147倍,累计吸引外资超过2万亿美元,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最大的旅游市场、130多个国家的主要贸易伙伴。
“开放就是改革,寓改革于开放之中,这是40年中国发展的法宝。”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周汉民说。40年改革开放,中国从一个相对封闭的经济体转变成为与世界经济深度融合的、日趋开放的经济体,实现了从经济全球化旁观者变身为经济全球化参与者、受益者和贡献者的华丽转身。
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过去40年中国经济发展是在开放条件下取得的,未来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必须在更加开放的条件下进行。”
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程度空前,
改革开放进入内外深度融合期
从曾经的技术工人,到现在的企业负责人。年届60岁的广东博赛数控机床有限公司创始人周平虎永远无法忘记1990年那个夏天,在时代大潮的感召下,周平虎从国企辞职,租了间两米宽的门面,推着自行车四处找客户,推销旋压机械设备。
经过数年奋斗,他的生意越来越广:第一张大批量订单,来自沟通五洲四海的广交会;第一个海外技术指导,是从澳大利亚请来的大学教授;第一个海外买家,是从阿里巴巴平台上找来的南非商人……
“现在,我们研发的机械设备远销世界50多个国家。”周平虎感慨地说。
“对一个国家而言,开放如同破茧成蝶,可能会经历一时阵痛,但终将换来新生。”周平虎的故事,是中国在开放中学习先进经验,在开放中促进改革发展的缩影。
如今,在年轻人的“梦想清单”中,买辆车已经稀松平常。但改革开放之初,人们说起汽车更多只是一个“梦想”。(←点进去看看)
1982年,国家首次提出“汽车工业要有一个大的发展”。然而,刚刚踏上改革开放之路的中国汽车工业缺技术、少资金。于是,“借助外力”就成为最现实的选择。
1991年,一汽-大众正式成立,这是中国汽车合资史上第一个大手笔——起步即规划15万辆的年产能,是我国第一个按经济规模起步建设的现代化乘用车生产企业。
历时近28年发展,一汽-大众从最初一个品牌一款车,发展到如今的奥迪、大众两个品牌18款车,拥有长春、西南、华南、华东、华北五大基地,累计生产超过1700万辆,累计上缴税收超过4000亿人民币。
这仅仅是一个缩影。在开放红利的助推下,中国汽车产业也由曾经的“幼稚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数据显示,1978年,我国汽车产量仅为14.9万辆,占当年世界汽车产量的0.4%;到2017年,我国汽车产量达2901.5万辆,占世界汽车产量的29.8%,连续九年成为世界第一的汽车制造大国。
2018年8月15日4时55分,新疆阿拉山口,一声汽笛划破黎明的寂静。
由重庆始发的2007次中欧班列在这里完成通关手续,满载灯具、轴承等产品驶出口岸,进入哈萨克斯坦,一路朝着终点站波兰马拉舍维奇进发。
同一时刻,从青岛起航的中远“荷兰”号货轮正行驶在亚丁湾海域,这艘年龄与“一带一路”倡议同岁、足有3个足球场长的巨轮载着4000多个标准集装箱,经停希腊比雷埃夫斯等港口后,于8月底抵达西班牙瓦伦西亚。
一陆一海,行进在“一带一路”上的现代交通工具,仿佛古丝绸之路上的驼队和风帆在今天的投射。
截至8月26日,中欧班列累计开行数量已达10000列。货物品种日益多元,中亚面粉、波兰苹果、法国红酒走上了国人餐桌,中国制造的汽车、电子元件、农产品丰富着海外市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推进对外开放理论和实践创新,确立开放发展新理念,实行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倡导和支持开放型世界经济体系建设,积极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今年以来,中国又陆续宣布了一系列新的开放举措,包括创造更具吸引力的投资营商环境,大幅降低1449种日用消费品、1585种工业品等商品进口关税,将汽车整车和零部件税率分别降到13.8%和6%,实现进口抗癌药全部零关税。
随着11月1日新一轮降税措施实施,中国关税总水平已经降到7.5%,超出了对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也低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中国发布了外商投资准入新的负面清单,在金融、汽车、飞机、船舶等领域进一步开放。根据世界银行的报告,中国营商环境排名比去年提升30多位,成为营商环境改善幅度最大的经济体之一。
40年改革开放历程,让中国人民更加坚定地认识到,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面向未来,中国将以更负责的精神、更开放包容的胸襟、更高质量的增长,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为世界各国共同繁荣作出更大贡献。正如习近平主席11月17日在巴布亚新几内亚首都莫尔兹比港“太平洋探索者号”邮轮上举行的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所说,中国近14亿人口的大市场必将成为世界经济的增长之源、活力之源!
中国方案、中国智慧
对世界吸引力空前增强,
改革开放进入全球共建共享期
2月22日,BBC网站刊发了一篇讲述中国助力非洲女性改变命运故事的报道:“2011年,20岁出头的贝扎生活在埃塞俄比亚一个贫瘠村落。一天,听说附近中国人修路需要人手帮厨,她经人介绍得到了这份工作。工资虽然低,可对她这样仅靠务农、很多人一天只有一顿饭吃的家庭来说,工作带来了生活的希望。”
这篇报道说,经过不到10年的时间,中国成为埃塞俄比亚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投资来源国和第一大工程承包方。中埃经济关系如此密切,埃塞俄比亚人将中国人称为“埃塞俄比亚的第87个民族”。
“中国的改革开放不仅为其他国家提供了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也为越来越多国家带来了切实的发展红利。”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张大卫说,5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广受欢迎,中国已经同1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一大批重大合作项目已经落地生根,改革开放正进入全球利益共建共享期。
“中国的奋斗也是世界的奋斗。”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贾康说,在最主要经济体“你追我赶式”的世界发展历程中,中国的改革开放正成为一种典型的“和平崛起”范本,成为一种与竞争方共赢的文明升级案例。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
“这充分体现了习近平主席将中国发展与全球发展相统一的人类情怀、大国担当,对世界各国人民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人民,产生了越来越强的吸引力、感召力。”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刘建飞说。
中国空前接近世界舞台中央,
改革开放进入大国角力艰难调整适应期
多位国际问题专家认为,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国以改革促发展、以开放谋超越的竞赛悄然铺开,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开放正助推中国从全球化的追随者变成塑造者和引领者,既不断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也对世界作出越来越大的贡献。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折合12.3万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15%左右,比2012年提高了3个百分点。去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7.8%,超过美国、日本贡献率的总和,堪称世界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
“中国从未如此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的改革开放也从未如此受到世界关注。”各界受访者普遍认为,相比40年前,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有了飞跃性提升,与之相应,所遇到的针对性打压也越发明显。改革开放正进入一个被“更广泛欢迎认同”与被“更严重打压排斥”交织的新阶段,面临着全新的国际环境。
在大国博弈的关键期,中国改革开放会面临非常艰难复杂的外部条件。“今后10多年的中国外交将面临很多新难题,包括英美在内的大国崛起都经历了类似历程。”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认为,只要能度过这段痛苦期,中国的国际环境就会有很大改善。
“改革风险一定程度上来源于国际。继续坚持改革开放,既要继续学习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长处,也要加强国际沟通,实现包容性发展。”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执行院长张春说。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果断对外交总体布局作出战略谋划,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在对外工作上取得一系列新突破。
2014年北京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2016年G20领导人杭州峰会、2017年1月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2017年5月北京“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2017年9月厦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党的十九大后举办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人类命运共同体”重大理念在2017年连续四次载入联合国六项决议……习近平主席发出的中国倡议越来越多地上升为国际共识,越来越多的中国方案转化成了国际行动,正在全球凝聚起越来越磅礴的和平发展力量。
这些重大决策、举措和成就,进一步提高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营造了我国发展的和平国际环境和良好周边环境,提高了我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和水平,为我国发展在国际上赢得了战略主动,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新的重大贡献。
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
明确的改革方向,清晰的改革路径,雄厚的综合国力,高度的改革共识,这些都为改革开放再出发奠定了坚实的根基
“这是一座圆梦桥、同心桥、自信桥、复兴桥。大桥建成通车,进一步坚定了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充分说明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
2018年10月23日,创下多项“世界之最”的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站在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上,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掷地有声、豪情满怀。
▲ 车辆从港珠澳大桥东人工岛出隧道后,向香港方向行驶 梁旭摄
改革开放40年,从早期少数人妄自菲薄、认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到如今“四个自信”深植中国人内心,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国民心态、民族面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改革开放让中华文明走上了伟大的复兴之路,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也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重新树立起来,中国人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道出其中奥秘。
“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此走向繁荣富强。”2018年11月6日珠海航展上,当国产战机歼-20和安装矢量发动机的歼-10B惊艳亮相,观展群众激动唱响《歌唱祖国》。
因自豪而自信。党的十八大以来,“悟空”“蛟龙”“天宫”“墨子”……一项项重大成就、一个个中国奇迹,不断提升中国人的科技信心。
▲ 12月8日2时23分,我国探月工程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发射,开启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探测之旅 江宏景摄
“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指出。
从荒芜到繁盛,从贫穷到富裕,从不无迷惘到充满自信……今天的中国,到处都是活活跃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40年沧桑巨变,中国人历经的精神重构比自信本身更发人深省、令人震撼。
▲ 2月12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战旗村考察时同村民们亲切交流张铎摄
“中国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中国一定会有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2018年10月24日上午,在改革开放标志地深圳,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宣示了中国人民新时代的选择。面向未来,“四个自信”的磅礴伟力正驱动着中华民族书写复兴华章。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改革开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受访干部群众认为,中华民族能否实现伟大复兴的关键一跃,就在于能否紧紧抓住新时代改革开放的“窗口期”,审时度势,攻坚克难,趋利避害,坚定改革自信,汇聚改革合力,防范改革风险,用更大的勇气和智慧闯过“历史的三峡”。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粤浙沪等地接触多位企业家了解到,我国经济发展动力不竭、活力不断,主要受益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特别是简政放权、减税降费等政策“实招”频频出台。
国家发改委数据显示,近五年来,国务院部门行政审批事项削减44%,非行政许可审批彻底终结,中央政府层面核准的企业投资项目减少90%,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压减74%。
世界银行发布的数据显示,从2013年到2017年度,中国营商环境的世界排名提高18位,其中,开办企业便利度上升65位。
“政策就是生产力,但不是说优惠政策就能带来生产力,正确的政策才是生产力。”万向集团董事长鲁伟鼎说,几年来企业不知少求了多少人、少烧了多少香、少磕了多少头,这就是“放管服”等改革的成果体现。
良好的改革发展态势也得到国际上的积极回应。中国美国商会《2018中国商务环境调查报告》显示,74%的会员企业计划于2018年扩大在华投资,这一比例为近年来最高。
与40年前相比,改革开放实现再出发的条件和基础已经非常有利。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军等专家认为,明确的改革方向,清晰的改革路径,雄厚的综合国力,高度的改革共识,这些都为改革开放再出发奠定了坚实的根基。
在坚定改革信心的同时,对改革可能面临的困难绝不可低估。中国金融改革研究院院长刘胜军说,当前“吃饱饭”后的改革动力明显减弱,同时“骨头难啃肉又少”,改革难度增加、成本上升、收益降低。“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与40年前相比,改革的挑战不是减少了,而是增多了”。
进入新时代的中国,面对的问题清单上,风险与挑战更加纷繁复杂,经济社会转型面临诸多风险,三大攻坚战都是难啃的硬骨头。
“我们常常说今天的改革行进在‘深水区’,现在可能还要加上‘争议区’和‘无人区’。”上海华略智库创始人任新建说。
全球范围内,我国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共享经济等创新型领域改革管理已处于全球“无人区”,与发达国家并跑甚至局部领跑。在医疗改革、教育改革、金融改革等领域进入全球“争议区”,面临着世界各国都难以解决的共性难题。“这些领域前方已没有模板,中国必须担当全球改革先锋的角色。”任新建说。
“今天的改革仍然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要重点防范失速风险。”受访干部群众认为,渐进式改革的特点在于留在后面的都是最难改的,一些以前可以绕得开的问题现在变得不能回避。
例如,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依然粗放,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破解这些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依靠全面深化改革。
对此,受访干群建议,要进一步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实施社会风险评估,充分考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的承受能力,切实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最大程度地增进和谐、减少不和谐。要正确处理深化改革和防范风险的关系,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同时要坚持正确工作策略和方法,稳中求进,保持战略定力、坚持底线思维,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迈进。
纵观中国40年改革开放历程,从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的大潮初起,到1992年初小平南方谈话开启历史性突破的深化改革,再到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决胜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代号角,直至2018年2月十九届三中全会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刻变革,中国改革开放的浩荡大潮,呈现出一浪高过一浪、一潮胜过一潮的壮阔景象。LW
刊于《瞭望》2018年第51期
延伸阅读
瞭望新媒体,给你权威的新闻洞察力
总监制 | 史湘洲
监 制 | 潘燕
编 辑 | 喻千桓
很有收获,点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