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瞭望圆桌|制造业高质量之道

《瞭望》新闻周刊 瞭望 2021-03-07

点击蓝字 △ 关注我们

 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之路该怎么走,瞭望微信今日播发两会特别报道一组三篇,深入探讨这一问题

  • 廉江小家电产业基地生死抉择

  • 制造业高质量之道

  • 美国如何为技术创新“端茶送水” 

◆ 此为第二篇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唐敏 宫超 实习生 邵一鸣

  

圆桌嘉宾(排名不分先后,以姓氏拼音为序)

金 碚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原所长

李 燕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研究员

林雪萍 中国科协智能制造学会联合体智能制造研究所副所长

屈贤明 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原副院长、中国工程院制造业研究室主任、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

  

  减税降费,降低贷款成本,扩大实施固定资产加速折旧优惠政策……政府工作报告中“围绕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一系列举措,让制造人感到制造业的春天来了。

  

  我国自2010年就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拥有门类齐全、规模庞大、配套能力强的制造业体系,但一些领域大而不强,一些产业同质化,部分核心关键技术、产业基础比较薄弱,依靠创新、人力资本提升实现发展的模式还没有形成。

  

  如何抓住当前新科技产业革命的机遇实现完美跃升,我国的制造业发展面临怎样的挑战和机遇?《瞭望》新闻周刊就此特别邀请制造业领域的资深研究者,探讨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之道。


“有营养的”产业集群才有生命力

  

《瞭望》:我国有大量的产业集群,相当一部分是地方经济的重要支柱。比如,廉江的小家电产业,占当地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三分之一,但因为品类单一、产品低端、同质化竞争,集群存在有产值没有利润的倾向,一旦市场波动变化就风雨飘摇。这样的产业集群“死结”在哪里?

  

  林雪萍:在一个产业集群中,如果企业小而全,那“营养度”是低的,竞争力、生命力都不足。如果有分工合作,每个环节有门槛,有自己的竞争力,整体形成一个集群,那会是一个“有营养度”的产业集群,行业门槛高,有创新,有生命力。

  

  屈贤明:这种情况不少。目前,制造业企业的利润普遍在5%左右,利润率在5%~10%的占到70%。一些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在人力等成本上升的情况下,利润大幅下降,都面临着优胜劣汰的风险,只能依靠创新改造提升利润空间。同样是小家电企业,九阳就可以把利润率做到10%以上,这就是因为走了创新之路,从豆浆机起步,不断推陈出新,丰富产品线。

  

  小家电行业已经形成美的、格力、九阳等龙头企业占据市场主要份额的情况。对于小企业而言,必须要学会在夹缝中生存,找到龙头企业没有关注的空白点,在细分市场寻找新需求,实现错位竞争。另外,也可以进入龙头企业的产业链,给龙头企业做配套。

  

  这也显示,中国企业普遍采取的价格战战略已经越走越窄了。一方面,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产品质量、服务的需求提高,对价格的敏感度有所降低;另一方面,知识产权的保护越来越严格,抄袭模仿、同质化已经没有出路。

  

  李燕:这一类的产业集群面临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企业发展水平低小散弱,大企业占比不高,尤其是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和产业链整合能力的大型企业集团。许多中小企业存在技术工艺水平低、产品低端同质化、经济性和盈利能力差等方面的问题,行业整体竞争力不强。这种情况反映出我国产业结构和产业发展水平与国际的差距。比如,我国拥有集成电路设计企业超过1300家,2017年集成电路设计业销售收入约2000亿元,前十家企业的市场集中度约为39%,而全球集成电路设计前十家企业的市场集中度超过了76%。

  

  产业专业化分工协作水平低,企业同质化竞争多于差异化竞争。在我国制造业的很多领域,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在产品、零部件、设计、工艺、专业服务等方面的专业化分工协作程度都有待提高。以机械工业为例,很多企业都存在着大而全、小而全的特征,长期以来,许多本应具有规模经济性的产品形成不了规模优势。一方面,大企业“大而不强”,难以形成如大型跨国公司一样具有竞争力的“航母级”企业群;另一方面,小企业“小而不专”,不利于形成大量在细分领域具有显著竞争优势的制造业“单项冠军”,这样的产业集群“缺少营养”。

  

  金碚:这种产业基地有一部分能够向高质量突破,还有一部分可能要实现转型,甚至可能会被淘汰,这符合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规律。

  

《瞭望》:产业集群要向上创新突破,需要哪些要素?

  

  李燕:先进制造业集群,要朝着高水平、创新型集群的方向打造。中国的制造业基础比较好,有些制造业集群借助新技术新模式实现了创新发展。

  

  “有营养”的产业集群表现在创新比较活跃;产业自身不断升级,迈向价值链中高端;体现了先进制造模式的方向和趋势,体现了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的发展要求,体现了服务和制造的深度融合。从产业组织看,分工协作的水平比较高;应该是一个开放性、融合性比较强的先进制造业集群;企业、产业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屈贤明:产业集群是产业发展的大方向,产业集群也要不断适应和推动产业升级。产业集群一定是有机的整体,没有产生化学反应,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集群。一些所谓的集群是必然要进行升级的,成长为具有竞争力的真正的产业集群,但这个过程不会一帆风顺,必然会有一些转型不成功。

  

  金碚:在打造产业集群过程中,中国企业家有一种求同思维,就是你做我也做,一下就做成很大的同质企业。这在高增长阶段、市场容量充分的情况下是可以的,但规模做大了以后,市场空间就饱和了。所以市场规模小的国家,比如日本、德国、瑞士,制造业企业更多是求异思维,不模仿,而是选择做另外一件事情,也把它做到最好,形成竞争力。比如德国有无数个隐形冠军,专注于在自己的领域做精做细。这就是基于产业的创新社会。

  

  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讲,产业集聚里也不需要一个企业面面俱到,一定是最专注于做一个局部并做得更好。做制造业一定要有这种心态,这是一种分工心态,是工业化思维。认为什么都自己做比较安全,不是制造业的思维方式,仍然是农业思维。

  

▲ 2月11日,山东烟台一家石油装备技术有限公司的工人正在制造连续油管车 唐克摄


制造业需要长时间涵养

  

《瞭望》:从高质量来看当前制造业,急需做哪些改变?

  

  李燕:我国制造业面临着发展质量不高、竞争能力不强的问题。从供给体系来讲,高端供给不足,难以满足消费升级的需求;从增长的动力上来看,创新以及人力资本的比较优势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从结构以及效益上来看,高技术制造业占比不高,在全球产业价值链当中还处在中低端的环节,在资源环境上也面临着很大压力。在国际竞争方面我们有一些产业如高铁、核电、互联网、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等个别领域具有了一定竞争力。总体上来讲,我国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产业还不够多。

  

  金碚:高质量发展落实到制造业上,那就是在手段和目标的选择上都要有更高的自觉性。就是制造业要更加绿色,更加创新,更加具有可持续性,就需要企业持续专注于技术层面,不能仅从“赚不赚钱”衡量企业质量。

  

《瞭望》:为打造高质量的制造业,产业政策应该做怎样的调整?

  

  林雪萍:制造业是一个需要耐得住寂寞的行业。不同于互联网领域企业能快速崛起,制造业企业的成长是漫长的。这决定了不能简单依靠市场和基金。根据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数据,制造业企业经过10年孵化后,营业额能超过1000万美元的只有百分之三四十。这对于互联网企业而言是不可接受的。

  

  现在一些所谓瞪羚企业其实都是“GDP至上”的变种,不一定是好事。地方政府如果一窝蜂去找、去扶持这样的企业会降低制造业吸引力。

  

  政府应该围绕制造业长周期成熟的特点,制定产业政策、金融政策、管理政策等。

  

  李燕:产业政策要围绕增强创新活力,培育先进制造业和传统产业升级。围绕产业链来部署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实现各个环节的融通发展,促进产业链高水平发展,提高供应链的效率,实现价值链的升级。

  

  最大限度减轻企业负担,给企业赋能。赋能体现在诸多方面,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智能化技术促进企业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创新,发展智能制造和智能服务,拓展“智能+”。

  

  政策的着力点要面向行业的关键共性技术的供给和应用。比如,5G、工业互联网、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公共服务平台等面向行业的先进基础设施的建设。

  

  从宏观层面来看,产业政策需要从过去更多关注产业经济的规模和增速,转向更多关注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从过去对特定产业、优势企业的选择性倾斜政策,转向以基础能力建设和激励创新为核心的功能型、普惠型产业政策。或者说,由政府主导型产业政策向市场增进型产业政策转型,由对特定产业选择型支持的政策向功能型、普惠型产业政策转型,由对特定企业的倾斜型政策向竞争型产业政策转型,构建开放合作为主导,符合国际惯例的产业政策体系。

  

  金碚:制造业是很复杂的,目前来说,中国更需要创造一个低成本、公平的环境。过去我们更大程度上是靠规模经济拉动,加上优惠政策,再加上一些地区之间的差异性政策,形成政策差别,推动突破增长,这个方式要逐渐改变为更加公平的竞争,营造更好的营商环境,如目前正在推进的简政放权。通过特殊政策和优惠政策,容易刺激企业冲着优惠政策去发展,而不是真心深耕某一个行业,容易出现产能过剩。这对于制造业的长期发展是不利的。

  

  特别是在技术转轨的过程中间,国家对于新技术的支持、援助是应该的,但不能因此而扭曲企业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

  

  降低营商成本还包括降低企业退出成本。如果退出困难就容易造成产能过剩和恶性的价格竞争。但是退出的问题不仅是政府的问题,也有企业本身的问题。比如,制造企业有资产也有债务,退出的时候资产怎么变现或者是交易,债务链怎么解决,员工怎么处理?目前的退出机制还存在操作上的问题。

  

让全社会理解

制造业创新的内在规律

  

《瞭望》:制造业正在迈向高质量发展,在这个转轨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挑战,很多问题要解决,你最关注哪一个方面?

  

  金碚:要更加关注、更加强调以创新的方式发展,而且是实体经济的创新方式。

  

  华为为什么能成为行业领先者?因为它的理念很清楚,发展路线非常清楚,有利于这个主体的路线就坚决执行,不利于这个主体的路线就放弃。心无旁骛地创新,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

  

  总而言之,企业要有更大的自觉性,不能以“赚快钱”为目的,这对很多制造业企业都是很大的挑战。回过头来看,一部分企业用房地产、金融手段实现了规模快速扩张,但是这条路会越走越窄,达不到任正非讲的“进入无人区”的状态。

  

  李燕:最关注的还是完善高质量发展的制度环境,加强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市场的制度机制环境。这包括了资源要素垄断行业的改革、营商环境的改革,包括了通过高水平的开放发展制度安排与产业政策形成有效的协同和带动,还包括了推动产业政策的法制化进程。原来一些“红头文件”的管理模式要更多向“行政法规+技术标准”的管理模式转变,提高产业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能够真正的落地实施。

  

《瞭望》:全球正迎来一场新工业革命,这将深刻改变制造业的生产方式、产业组织和竞争格局,并重塑全球经济的面貌。中国如何提升自己制造业体系的水平,实现高质量发展?

  

  李燕:中国制造业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攻坚阶段,再往前走都是要啃硬骨头,我想只能依靠创新。创新有比较丰富的内涵,除了技术创新,还有新技术的扩散应用和成果产业化,还有制造模式的创新,如智能制造;服务模式的创新,如服务型制造;以及共享经济等商业模式的创新。创新的内涵更加丰富了。

  

  产业组织创新是产业技术创新的加速器和倍增器。我们应该抓住新工业革命带来的机遇,积极打造产业内部、产业之间开放创新、协同融合的产业组织新生态,推动形成制造业高效率、差异化、高质量的供给能力,进一步增强中国制造的核心竞争力。

  

  屈贤明:应该避免一个误区。以前很多人认为纺织、食品等行业是夕阳产业,看不到希望,这是没有理解创新规律。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还有很大空间,传统产业虚弱,经济也会虚弱。升级改造传统产业,提高生产效率,提高效益,本身就是巨大的创新。

  

  强调创新,还要强调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企业花费巨大代价开发一个产品,结果另一个企业很快就山寨,那这样下去谁还愿意去创新?所以一定要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

  

  林雪萍:现在美国、德国等国家运用最先进的技术升级纺织业,做得非常好。在法国,即使巴黎塞纳河边也有纺织企业,环保达标,没有污染。我们一些纺织业传统优势地区,因为对产业创新理解不足,错失了纺织业转型升级的机会。

  

《瞭望》:企业的领导者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中国制造业呼唤怎样的企业家?

  

  金碚:每个国家的企业家、企业文化都有优势和不足。中国企业家追求利益的动机强烈,能够吃很大的苦,这是我们企业家的优点,也因此中国经济发展不缺动力、动机。

  

  当前,中国企业家也在升级,有一批愿意在一个行业中间踏踏实实地做,能够把事业做到极致的企业家。从国家的工业文化或产业文化上,应该更多地鼓励这部分企业家。客观地说,中国也有这个条件。因为在国力不强的情况下,首先要挣到钱活下去,企业家的大抱负很难实现。目前中国经济实力上讲已经具备出现更多像任正非这样类型企业家的条件,就是专注地做技术,这样的企业家一定会越来越多。LW


刊于《瞭望》2019年第10期

延伸阅读

☞ 全面深化改革奏响时代强音

☞ 中国家电赢在未来

☞ 中国制造业升级,面临这样一个机遇

☞ 科技部副部长李萌:未来已来,智能化社会门槛如何迈

长按上图,订阅《瞭望》杂志

瞭望新媒体,给你权威的新闻洞察力

总监制 | 史湘洲

监 制 | 潘燕

编 辑 | 喻千桓


如有收获,请点好看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