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瞭望丨全方位开放,市场、政府治理将经历什么变化?

《瞭望》新闻周刊 瞭望 2021-03-07

点击蓝字 △ 关注我们

 全方位开放的力量将使本土产业在市场化竞争中走向何方?政府又将在全方位开放中经历怎样的变革?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又将如何更全面、深刻地与世界互动?

 开放倒逼政府开启新一轮治理革命,在不断提升“放管服”改革水平的同时,政府顺势大力度落实法治化,应对前所未有的监管挑战

 改革与开放重塑了中国,中国正在全方位开放中完成自身蜕变,并在与世界的高度融通中惠及全球

 一个拥有近14亿人口的国家正在全方位开放中与世界相连融通。一个法治化、国际化,充满活力而又负责任的中国,将对世界政治经济产生深远影响

 此为《瞭望》封面专题系列报道之一


鉴证开放伟力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宫超 实习生邵一鸣


  2001年的春天,对于时任西门子家电集团中国区域总裁博法兰而言,正是春风得意之时。此前一年多时间,西门子在华家电业务风生水起,成为中国家电市场最成功的外资品牌。


  半年多后的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第143个成员。按照入世协议,接下来中国将对多部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进行集中清理、修订,政府相关部门也将进行改革。


  十多年后的结局显然在博法兰意料之外:包括西门子家电在内的一众欧美日韩家电企业,与海尔、格力、美的等一批国产家电品牌在相互竞争、相互激励中共同把中国市场壮大成全球规模最大、技术水平站在全球前列的家电制造研发中心,中国家电企业成为国际市场最具影响力的玩家,而西门子等欧美品牌渐显劣势。


  中国家电业在全球化合作共赢中胜出,正是扩大开放所带来的山河巨变,乃至重塑全球产业的一个缩影


  如今,中国又走到了另一个“2001”,开放力度之大、范围之广、层次之深再次前所未有:

  • 中国关税总水平已降至7.5%左右,有业内专家预估中短期内将降至5%左右;

  • 一直备受关注的汽车、金融、医疗、养老、教育等领域将迎来大开放,股比限制正在逐渐成为历史;

  • 中国外资政策正经历40年来一次全方位、深层次的调整优化,经贸规则、制度与国际通行惯例深入接轨,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落地……


  今天,全方位开放的力量将使本土产业在市场化竞争中走向何方?政府又将在全方位开放中经历怎样的变革?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又将如何更全面、深刻地与世界互动?


▲ 4月15日,采购商在第125届广交会家用电器展馆内采购 梁旭摄/本刊


激活中国市场聚变


  4月中旬,路透社消息称“大众汽车正考虑收购江淮汽车大量股份,并已聘请高盛担任这一计划的顾问”,迅速将这家年产量不到50万的本土二流汽车品牌股价拉上涨停板。


  去年底,宝马汽车作价36亿欧元将其在华晨宝马的占股从50%提升至75%,由此成为汽车业合资股比放开后第一个“吃螃蟹”的企业。已经在中国拿下超过18%市场份额的大众集团显然也想进一步深耕日益开放的中国市场。


  也有人担心,进一步扩大开放将使国内车企面临更大压力。但从长远角度看,全面开放的环境能够让产业形成良性的竞争机制,倒逼中国汽车产业加速转型升级,加速优胜劣汰。把决定权交给市场、交给消费者,这才是中国汽车由大到强的必经之路。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张燕生看来,早开放、早调整、早主动,晚开放、晚调整、晚主动。


  制造业是中国实体经济扩大开放的代表,金融业则是新一轮服务业扩大开放的先发领域。以银行业为例,目前外资在中国银行业的占比不到2%,远低于中国制造业中的外资份额。


  2018年,银保监会发布扩大金融开放的15条新举措,明确了取消和放宽外资持股比例,放宽外资机构业务准入条件,扩大外资机构业务经营范围,优化外资金融机构的监管规则等。


  不久前,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在第39届国际货币与金融委员会会议上表示,中国将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开放,实现制度性、系统性开放,以更加透明、更符合国际惯例的方式同等对待中资和外资金融机构


  “短期来看,外资银行会对中小规模的地方银行带来一定冲击。”工银国际金融行业分析师周琴分析认为,但其所引发的鲶鱼效应将力促中国本土银行必须拿出应对举措例如,积极适应互联网金融发展需求,加强金融产品创新;采取更为有效的激励手段,留住银行优秀、核心人才;创新监管模式;等等。


  “全方位开放带来的冲击力必然是全方位的。不同产业、行业面对新一轮开放,所承受的冲击和压力有大小之分,但没有谁能够置身事外。”采访中,中国家电协会理事长姜风提醒,即使此前已经高度开放的行业,也会直接或间接地感受到全方位开放的力量。


  具体而言,全面开放背景下,中国规则制度层面与国际先进更为全面对接,整个中国市场的生态体系将加快经历重塑:更为强调公平竞争,更严格的行业产品标准、环保标准,更大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更健全的劳动保障机制……以知识产权保护为例,中国政府已明确将修改知识产权法,对侵权行为引入惩罚性的赔偿机制。这对于任何一个行业中潜心创新的企业都是一个利好。


  全方位开放与此前几年的中国经济持续转型升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环保督察持续提速等形成合力,将强化原来已经出现的优胜劣汰、强者愈强的产业演化。


  “全方位开放下肯定会有一批企业被淘汰出局,或被兼并重组,但也必然会有一批企业积极主动应对乃至引领市场需求,在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等多个维度发挥各自优势,加快崛起,成长为新一代‘海尔’‘美的’‘格力’。”姜风表示。


助力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


  2月1日,上海市委常委会议春节前最后一次召开,再次强调要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以更大力度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要抓好改革举措落地见效,在流程优化再造上下更大功夫。


  作为中国城市经济重镇和全方位开放的前沿阵地,上海近年的改革任务繁重。作为人才、资本、技术、信息高度集中的发达城市,上海早已度过了单纯的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阶段,如何加快规则等制度型开放成为核心议题。此外,上海作为全国改革开放高地,一举一动又对全国下一步改革开放的推进具有探路意义。


  在全方位开放中,打造优良的营商环境被作为重中之重。上海在营商环境改善上,一直扮演着先行先试的角色。上海营商环境变迁,可管窥中国营商环境未来升级方向。就在4月初,财政部副部长邹加怡明确表示,今年中国将在优化营商环境层面进行更大力度改革,推出更有针对性的举措。尤其是针对企业反映比较普遍的办理建筑许可耗时长、环节多、程序复杂、成本过高等问题,将“在北京、上海试行取消规模小、风险小的建筑项目施工图审查环节,并将研究明确电子签名、电子印章的法律效力”。


  “当前政府经历的是一场治理革命,但其内涵并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简政放权。张燕生如此讲到。


  一方面,由于当前开放领域已经由此前主要集中于制造业转向以服务业为主,政府在监管上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以金融开放为例,看不见、摸不着、流动性更快、高度信息化的金融业开放会带来潜在风险,金融从业者相当一部分是高学历、高度专业化人才,监管难度可想而知。


  另一方面,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对于政府职能转变,以及制度性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当前情况来看,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基本在全国层面建立。全国共审查新出台的文件43万份,对其中2300多份文件进行了修改和完善;对82万份已经出台的文件进行了清理,废止或修订涉及到地方保护、指定交易、市场壁垒的文件有2万多份。此外,中国政府已经启动外商投资法配套法规、规章的制定,以细化外商投资法确定的主要法律制度,形成可操作的具体规则,并将在年底前完成。


  “彻底完成这次变革大约需要5~8年时间,政府将由此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府。张燕生讲到。


融汇全球经济新重心


  4月上旬的巴西帕拉纳州,原本一望无际的豆田大部分已被收割完毕。未来几个月,这些大豆的大部分将在帕拉纳瓜、桑托斯等地装船,漂洋过海运往一万九千公里外的中国南通、日照、青岛等港口,最终与千千万万的中国家庭联系在一起。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购买了巴西80%的出口大豆,总量超过6000万吨。


  天量的货物、人员、信息、资本在中国与世界各地之间流转,让中国与世界史无前例地联系在一起。2018年,平均每天有价值126.6亿美元的货物,10万辆(架、列、艘)次的交通工具,178.1万人次出入境中国。


  如今,日益紧密的互联互通正在让中国与世界的联动变得更为便捷,内外双向流动正被推向新高度。回顾2015年,中欧班列开行略高于1000列,这一数字在2018年达到6300多列,累计开行已超过14000列。如今,每天有十几辆中欧班列经由阿拉山口进出国门,连接内外。从航空来看,2018年国内航空公司新开国际航线167条。今年一季度又有233条国际航线通过民航局经营许可审批获准开通。


  此外,人员出入境“放管服”正在为人员更便捷流动提供便利:中国出入境证件于4月1日起正式实现“全国通办”,无需再回户籍地申请办理;4月11日,上海自贸区外国人来华工作“一网通办”服务平台正式开通,来华工作的外国人在5个自然日内完成工作许可、居留许可审批。


  全面开放大背景下,一些更为深刻的变化正在悄然发生。一方面,除了大豆、铁矿石等大宗商品,中国强大的生活消费品消费潜能正在让世界日益感受到中国开放的魅力所在。以鲜、干果及坚果类进口为例,自2013年至今始终保持正增长,且除2017年略低于进口总体增速外,其余五年均明显快于进口整体增速。


  另一方面,新一轮的产业转移中,中国正在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过去五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均超过1000亿美元,有两年对外投资金额超过吸引外资金额。尤其是绿地投资,正在将中国资本、产业带到诸多迫切希望改变发展落后现状的欠发达国家和地区。


  尤其在东南亚、南亚地区,中国企业将部分在当地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搬迁至此,带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充分共享中国产业和中国市场。以孟加拉国为例,中国2017年对孟直接投资1.06亿美元,其中纺织产业投资额达到1375万美元。这些投资所带来的产出,相当一部分又被中国市场消费。就在去年7月至10月,孟加拉国服装出口到中国的增长率超过230%,价值超过2.21亿美元。


  如今,中国已与25个国家和地区达成自贸协定,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中日韩、中欧等多个自贸及投资协定谈判加速。“一个拥有近14亿人口的国家正在全方位开放中与世界相连融通。一个法治化、国际化,充满活力而又负责任的中国,将对世界政治经济产生深远影响。”张燕生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LW


刊于《瞭望》2019年第16期


延伸阅读

☞ 瞭望丨一带一路,创造了什么机遇?

☞ 一带一路对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建设,意味着什么?

☞ 叹茶|“丝绸之路”上的壮美诗行

长按上图,订阅《瞭望》杂志

瞭望新媒体,给你权威的新闻洞察力

总监制 | 史湘洲

监 制 | 潘燕

编 辑 | 唐朵朵


如有收获,请点一下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