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闻 | 第55处!中国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
点击蓝字 △ 关注我们
▲2018年6月26日,观众在良渚博物院了解良渚文化历史。 新华社记者 翁忻旸/摄
◆ 位于浙江杭州的“良渚古城遗址”今天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 至此,我国世界遗产总数已达到55处
◆ 中国的新石器时代是被远远低估的时代
◆ 以良渚古城为核心的良渚遗址是良渚文明的中心,揭示了中华文明国家起源的基本特征,为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提供了最完整、最重要的考古学物证
◆ 与古埃及、苏美尔文明同时期建成的良渚古城,无论规模和内涵,在世界同类遗址中都极为罕见,堪称“中华第一城”
◆ “良渚遗址出土的玉琮、玉璧带有明显的象征意义,表现出一种文化的交流和联合,是具有共同观念的文化联合体形成的标志,很大程度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杂程度和阶级制度,已经达到了‘国家’的标准”
◆ 附文:《图闻丨21张图,速览良渚》
新华社记者廖冰清、黄筱
北京时间7月6日下午,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3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随着大会主席阿布法斯·加拉耶夫落槌,位于浙江杭州的“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历史得到实证,遗产地的价值以及真实性、完整性得到了世界范围的认可。至此,我国世界遗产总数已达到55处。
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良渚古城遗址展现了一个存在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并存在社会分化和统一信仰体系的早期区域性国家形态,印证了长江流域对中国文明起源的杰出贡献。
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地处中国东南沿海长江流域天目山东麓河网纵横的平原地带,是太湖流域一个早期区域性国家的权力与信仰中心。
世界遗产申报范围包括14.3平方公里的遗产区和99.8平方公里的缓冲区,其中遗产区由瑶山片区、城址片区、谷口高坝片区和平原低坝—山前长堤片区四部分组成;遗产构成要素包括公元前3300-公元前2300年的城址,功能复杂的外围水利工程和分等级同时期的墓地(含祭坛)等,同时一系列以象征其信仰体系的玉器为代表的出土文物也为其内涵及价值提供了有力佐证。
▲ 图片由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提供
1936年11月,浙江省立西湖博物馆的施昕更先生首先在良渚镇一带发现并发掘了多处史前遗址。1959年,良渚文化被正式命名。
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江苏、上海和浙江取得的一系列接踵而至的重大考古新发现,良渚文化在物质生活、聚落形态、组织结构、等级分化、精神信仰、礼仪制度和文明化进程等方面的内容大大丰富。
随着1986年反山遗址的考古发现,良渚和瓶窑一带,更是独领风骚,反山、瑶山、莫角山、塘山、文家山、卞家山等100多处遗址点,如同一颗颗珍珠陆续浮出地面。2007年,良渚古城的发现,将散落的珍珠串成了项链,一座消逝了4000多年的史前古城初露端倪。
随后,古城的考古发掘和研究不断深入,它的空间格局、功能分区以及各类遗存的内涵日渐清晰。2010年,古城的外城得到初步确认。
2015年,发现和确认古城外围大型水利系统,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遗址,也是目前已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堤坝系统之一。
▲ 外围水利系统分布图(图片由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提供)
以良渚古城为核心的良渚遗址是良渚文明的中心,遗存类型丰富,遗址格局完整,揭示了中华文明国家起源的基本特征,为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提供了最完整、最重要的考古学物证。特别是与古埃及、苏美尔文明同时期建成的良渚古城,无论规模和内涵,在世界同类遗址中都极为罕见,堪称“中华第一城”,曾多次列入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2013年,被国际考古界选入“2011—2012世界10项考古新发现”(世界考古界专家从全球99个候选名单中投票,埃及金字塔聚落得票第四,良渚古城得票第五)。
世界著名考古学家、英国科学院院士、剑桥大学教授科林·伦福儒先生认为,“中国的新石器时代是被远远低估的时代。良渚遗址出土的玉琮、玉璧带有明显的象征意义,表现出一种文化的交流和联合,是具有共同观念的文化联合体形成的标志,很大程度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杂程度和阶级制度,已经达到了‘国家’的标准”。
良渚古城遗址将中国新石器时代这一被远远低估的时代正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诉说着来自五千多年前的文明,这不止改写了中国历史,也改写了世界历史。
图闻丨21张图,速览良渚
瞭望新媒体编辑丨王婷婷
1936年,浙江省立西湖博物馆(今浙江省博物馆前身)馆员施昕更,终日埋头作考古调查,在良渚进行了三次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的石器和陶器,成为良渚遗址的第一个发现者。
自此之后,轰动世界的考古发现不断在这里上演,从“良渚遗址”,到“良渚文化”,再到“良渚文明”,附加在“良渚”一词之后的内涵,越来越深远。
▲ “良渚古城遗址”遗产提名地地图
▲ 良渚遗址美景
▲良渚博物院内展示的良渚时期陶器。新华社记者 徐昱/摄
▲良渚博物院内展示的玉三叉形器。新华社记者 徐昱/摄
▲良渚博物院内展示的玉琮,它是古代重要的礼器。
▲1986年11月2日,中国首次发现的刻有饕餮纹饰的透雕玉佩。新华社记者 吴元柳/摄
▲1991年12月19日,浙江省考古工作者在余杭县良渚文化遗址上发掘出一处罕见墓穴。墓穴长4.75米,宽2.60米。上图为墓穴发掘现场,下图为墓穴中的锥形饰(中)、石钺(左下)及冠形器(右)。新华社记者 蔡志培/摄
▲2001年7月15日,浙江桐乡新地里遗址的86号墓葬全面开挖,出土良渚时期的各类文物30余件。图为出土的形态各异的良渚时期的容器。新华社记者 王定昶/摄
▲博物院的休息区以良渚玉器——玉琮的造型体现良渚文化魅力(2008年9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 徐昱/摄
▲2013年7月9日,古文字研究专家、浙江大学教授曹锦炎介绍一件发现了良渚时期原始文字的石钺,距今约5000年。新华社记者 韩传号/摄
▲2018年6月26日,良渚博物院重新开馆。观众在良渚博物院观看出土的玉璧。 新华社记者 翁忻旸/摄
延伸阅读
瞭望新媒体,给你权威的新闻洞察力
总监制 | 史湘洲
监 制 | 潘燕
编 辑 | 唐朵朵 王婷婷
祝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