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全球能源转向买方市场?
◆ 石油有可能从稀缺性、战略性,带有经济武器、地缘政治属性的独特商品,回归到商品的本质属性
◆ 亚太地区最主要的能源进口国是中国和印度,需求方将在未来的能源市场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成为决定能源价格走势的决定性力量
◆ 能源结构发生的重大变化会导致全球经济格局,特别全球治理格局发生演化
◆ 延伸阅读:美伊紧张局势加大原油市场供应压力
原题《全球能源会否转向买方市场》
文/陈文玲
作者为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
当今世界,能源格局正在发生哪些变化?全球能源格局正经历哪些重大转型?全球能源治理将如何调整?
变局一:
全球能源从总体短缺转向总体供过于求
从长周期看,全球能源将从总体上的短缺状态转向总体供过于求,世界原油需求增速将逐步放缓。
国际能源署今年11月13日在巴黎总部发布《世界能源展望2019》报告预测,在2040年前全球能源需求将以每年1%的速度增长,远低于2018年2.3%的增长水平。随着能效更高的汽车和电动汽车进一步普及,预期全球原油需求或在本世纪30年代触顶。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研究显示,从2012年开始,全球能源需求呈疲弱状态,预测到2035年全球将产生36%的能源增量。同期全球GDP的增量为17%,也就是能源总的增量大于GDP增量1倍以上。
这意味着,能源总体上将会呈现供大于求的发展趋势。
英国石油公司(BP)2019年2月发布的《BP世界能源展望》报告认为,从2017年到2040年全球能源的消费将有所增加,到2040年全球能源需求将增长约1/3,而增长部分的2/3由印度、中国及其他亚洲国家贡献。
亚太地区最主要的能源进口国是中国和印度。中印也是排全球前两位的能源需求国。这是能源格局一个重大变化。以往第一大能源需求国和进口国是美国,整个全球交易中心、市场侧、需求侧中心都在北美,而现在需求侧在亚太地区,而且其中有三分之二的人口生活在人均能源消费较低的国家。
这样的发展趋势就有可能使石油从稀缺性、战略性,带有经济武器、地缘政治属性的独特商品,回归到商品的本质属性,即通过交易、交换实现它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因此,能源供求总趋势的这种变化,将会使需求方在未来的能源市场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成为能源价格走势的决定性力量,甚至最后将掌握市场主导权。这是我们展望未来能源市场发展趋势时必须关注的一个变化。
变局二:能源结构调整加快
能源供给侧调整从来没有停止过,总的趋势是化石能源占比不断下降,可再生能源占比不断上升,煤炭和石油在一次能源中的占比下降最快。当前,能源供给侧结构调整加快,而且不断深化。全球能源结构正向着多元、低碳、清洁、高效、安全的方向演进。
能源结构发生的重大变化会导致全球经济格局,特别全球治理格局发生演化。
比如煤炭,全球煤炭的储量已经从20世纪末的1万亿吨下降到目前的0.9万亿吨。过去十年煤炭满足了几乎50%的全球能源的增长。石油部分替代煤炭经历了几十年,目前石油在全球能源中占比33%。
天然气正在以每年15%以上的速度递增。未来的天然气增长将快于石油的增长。国际能源署发布的报告指出,到2030年天然气将取代煤炭,成为仅次于石油的第二大能源。
到2050年,煤炭、油气、非化石能源将出现三分天下的局面,供给侧结构将发生非常大的变化。
未来能源需求增量的95%会是清洁能源,其中锂电池等可再生能源增长速度最快。
据BP预测,可再生能源年均增速将达到6.6%,快于其他所有的能源。到2035年,可再生能源在全球发电量中的占比将达到16%,将提供全球三分之一的发电增量。
核电、水电、生物质能以及其他可再生能源比如潮汐能、太阳能,都蕴藏着巨大的储量。这些可再生能源到2035年在一次能源中的占比将达到23%,其中太阳能占比将比2016年增加8倍,风能将增加4倍。
变局三:供给西移 需求东移
能源生产和需求的地域也发生了重大调整。总体上看,能源生产和需求呈现供给西移、需求东移的特征。
供给方越来越向主要以美国为首的北美地区西移。2018年9月,美国天然气和石油的日产量超过了沙特阿拉伯和俄罗斯,成为生产能力最强大的国家。2019年9月,美国首次成为石油净出口国。
与此同时,美国的页岩气革命等技术进步使能源开发成本大幅下降,页岩气价格由前两年的每桶高达75美元左右降到了每桶50~65美元,一些地方最低已降到每桶15美元,在价格上极具竞争力。加之美国的产量又超过了沙特和俄罗斯,因此美国的石油和天然气在全球极具竞争优势。
2035年之后,欧美对能源需求将处于停滞状态,中国、印度成为市场需求增长最快的国家。加上日本、韩国等几乎全部靠输入、也就是购买能源支撑经济发展的国家,到2035年以后,亚洲地区将成为全球石油天然气消费和贸易中心。
2018年3月,中国推出人民币原油期货,这是全球能源期货市场的大事件。英国布伦特原油期货市场原来占全球原油期货市场的份额为60%,2018年末降到了52%。美国纽约原油期货市场占全球原油期货市场的份额从38%下降到2018年末的32%。目前,中国的人民币原油期货市场份额已达到了14%。
中国正在原油定价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稳定锚”作用。美国能源革命发生后,中国正在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原油进口国,保障进口渠道畅通和原油价格稳定事关中国经济平稳可持续增长,是中国的重大国家利益。随着中国在原油进口市场话语权的增大,中国也在主动谋划参与甚至主导国际原油定价。
变局四:油价将在震荡中总体走低
近几十年来,油价具有很大不确定性。由于石油美元的捆绑,还有地缘政治、经济、军事、战争等因素的影响,石油成为价格大起大落、最不稳定的一种特殊商品。
1973年10月爆发了第四次中东战争,油价急剧上涨,从1973年10月的接近3美元/桶上升到13美元/桶。这是第一次大的石油危机。
1979~1981年第二次石油危机时,油价一度上涨到36.83美元/桶。
随着非欧佩克(OPEC)产油国原油产量的增长以及节能和替代能源的发展,上世纪80年代中期,石油的价格下跌到每桶10美元左右。
1986~1997年,布伦特原油均价在14.3~20美元/桶的水平区间波动。只是在1990~1991年的海湾战争时,出现短期大的涨落。
1997年以来,受亚洲金融危机、需求下降以及OPEC增产影响,油价下降到1998年12月的9.25美元/桶的最低价。但从1999年3月开始,油价一路上涨,在2008年7月创下接近150美元/桶的历史最高纪录,并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又戏剧性地下挫到40美元以下。
2016年底以来,国际油价渐趋稳定。2017年、2018年石油价格在一定的区间宽幅震荡,最高点达到86美元,最低点达到40美元。
美国挑起的贸易争端削弱了市场对全球经济增速和原油需求的预期,中长期看,这仍将持续打压油价。
美银美林发布的报告说,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已经对石油需求带来显著影响,从2018年第三季度到2019年第二季度,全球石油需求平均增幅为72万桶/日,显著低于2011年至2017年140万桶/日的平均增幅。
在过去三个季度,OECD石油需求已经出现收缩,同比减少了20万桶/日,非经合组织石油需求同比增长了90万桶/日,比此前四个季度仅减少了10万桶/日。
如果没有非政治因素、军事因素影响,石油价格将在震荡中总体走低。但自2018年5月美国宣布退出伊朗核问题全面协议以来,中东地区局势紧张,石油价格又处于大起大落状态。一旦中东出现大的危机,石油价格可能还会出现大的震荡。
变局五:石油结算体系将发生重大变化
为保持霸权地位,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美元绑定了石油。世界上所有的石油交易都必须用美元结算。美国还主导了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SWIFT)。SWIFT成立于1973年,覆盖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涉及1.1万多家金融机构。
由于美国的大国信用损耗,美元的信用受到质疑。美国对伊朗的石油制裁和禁运,使得更多国家绕过美元结算体系,开始建立独立于美元的结算体系,加速了全球新的结算体系的产生和发展。
2014年,俄罗斯开始开发自己的支付服务和货币转账系统“金融信息传输系统”(SPFS),旨在应对俄方银行被切断与SWIFT支付系统联系的风险。目前俄罗斯已有416家公司和机构加入。
自2015年10月上线以来,中国跨境人民币支付系统(CIPS)已有31家直接参与者,875家间接参与者,其中亚洲676家(含境内380家),欧洲104家,北美洲26家,大洋洲18家,南美洲16家,非洲35家。
2018年9月,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莫盖里尼与德、法、英三国外长共同提议,建立旨在帮助欧洲企业与伊朗进行贸易时绕开SWIFT的“特别目的工具”(SPV)。2019年1月,德、法、英三国外长宣布成立“贸易往来支持工具”(INSTEX),作为落实SPV的政策工具,保障欧洲与伊朗的合法贸易往来。2019年11月30日,又有比利时、丹麦、芬兰、挪威、荷兰和瑞典六国加入INSTEX结算机制。
加强全球能源治理
上述5大变化将给全球能源治理带来重大挑战。
一是加强全球能源治理体系建设。当前全球能源治理呈现高度“碎片化”,既有各种全球能源治理机制缺乏有效协调,面临全球性的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无法满足构建新型全球能源治理格局的需求。
一方面,OPEC采取的用产销来平抑石油市场价格的机制将会失效,造成全球性的市场失灵,应加大全球能源供给侧的资源配置以及资源开发利用的协调。
另一方面,现有的全球能源组织主要做能源研究、能源预测,应该在联合国之下成立一个全球能源治理体系,以应对全球性能源管理的政府失灵。
二是高度关注供给需求变化所引发的南北关系调整,抓住能源格局调整契机,提高发展中国家话语权和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发展中国家是需求方,但没有定价权,将来中国、印度作为最大的能源需求方,应积极争夺定价权、主导权,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三是加快建设独立于美元的结算体系。当前,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比重仍达62%,但全球去美元趋势已经显露,建设独立于美元的结算体系面临重大机遇,应积极推进和加快这一过程。
IMF官员今年6月表示,将根据特别提款权机制推出一个类似比特币的全球数字货币IMFCoin,旨在取代现有世界储备货币美元。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在公开场合也表示正在进行数字货币系统开发和测试。据报道,日本也正在研究和主导建立一个能绕开美元,类似于SWIFT的全球加密货币支付体系,并可与包括伊朗在内的国际市场在石油等商品领域进行交易。LW
刊于《瞭望》2019年第51期
延伸阅读
美伊紧张局势加大原油市场供应压力
文/新华社记者周武英
《经济参考报》1月7日刊发题为《美伊紧张局势加大原油市场供应压力》的报道。文章称,由于美国伊朗关系紧张,其影响波及包括原油市场在内的大宗商品市场,国际原油供应压力加大。如果这一局面持续时间较长,将影响全球经济增长提速。
局势陡然生变
美军3日空袭伊拉克首都巴格达机场,炸死伊朗高级将领卡西姆·苏莱曼尼和伊拉克什叶派民兵团体“人民动员组织”副指挥官阿布·迈赫迪·穆汉迪斯等人,触发海湾地区局势紧张。
美国总统特朗普4日在社交媒体“推特”发文说,如果伊朗袭击美国人和美国资产,美方将打击52个伊朗目标,包括一些“对伊朗和伊朗文化至关重要”的目标。
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随后发表声明说,伊朗方面将对这起事件进行“强硬复仇”。伊拉克国民议会5日举行特别会议,通过了有关结束外国军队驻扎的决议。
伊朗政府5日宣布进入中止履行伊核协议的第五阶段即最后阶段,放弃伊核协议中的最后一项关键限制,即“对离心机数量的限制”。伊朗多家媒体援引伊朗政府声明说,伊朗的核计划将不再受到任何实际限制,包括铀浓缩水平和纯度、浓缩物质的数量和研发活动,伊朗核计划将根据自身的技术要求推进。声明说,伊朗将继续与国际原子能机构保持合作。如果制裁解除并且伊朗经济利益得到保障,伊朗将准备重新履行伊核协议承诺。作为对美国单方面退出伊核协议的反制,自2019年5月起,伊朗已先后分四个阶段中止履行伊核协议部分条款,涉及伊朗浓缩铀和重水储量限制以及铀浓缩丰度限制。
事件发生后,金融市场发生较大波动。海湾国家各股市5日下午纷纷下跌,以科威特下跌最多。科威特股指2019年在整个地区表现最佳,5日下跌近4.1%。主权债受惠于避险买盘,10年期美债收益率跌至1.769%,周五下跌10个基点。在大宗商品市场,现货黄金大涨1.5%至每盎司1579.55美元,触及2013年4月来最高水平。原油市场上,因国际市场担忧地区爆发冲突将导致石油供应中断,原油价格5日升至3个多月以来最高。
原油供应承压
中东地区是全球主要原油供应地,全球原油产量中有将近一半来自中东地区,全球石油运输有五分之一经由霍尔木兹海峡。虽然这次袭击不针对任何石油生产活动,但消息传出后,外界十分担忧中东地区的冲突可能会扰乱石油供应。
1月6日,国际油价进一步上涨2%,推动布伦特原油升破每桶70美元。美国原油期货价格也上涨超过2%。
路透社援引安保资本首席分析师ShaneOliver的分析称,“局势进一步升级的风险显然已经加大。”
“市场目前面临的最大不确定性,是伊朗将对空袭做出何种反应。”ING分析师在报告中称。
虽然美国实施的制裁措施已经导致伊朗石油出口大幅减少,但包括沙特、科威特、伊拉克和阿联酋在内的其他重要石油生产国也集中在波斯湾地区。《纽约时报》载文说,无论伊朗采取什么行动,都可能影响这些重要的石油供应,从而推高油价。
伊拉克在美伊冲突发生后宣布,将外国军队驱逐出伊拉克,使得美国和伊拉克的矛盾趋于公开化,伊拉克局势由此变得更为复杂。据CNBC报道,伊拉克是欧佩克第二大产油国,2019年12月的日产出量达到46万桶。
路透社报道分析说,军事对抗或者紧张关系加剧可能阻断霍尔木兹海峡的石油运输。这种中断即便是短期的,都可能影响美国和全球的许多国家。石油矩阵咨询公司负责人利维尔·雅各布在发给投资者的通报中说,会有报复举措,也许不是一下子就会到来。但在此之前,我们需要提高地缘政治风险溢价。
此前已经有报道显示,2019年欧佩克和非欧佩克产油国决定加大减产力度以支持油价后,欧佩克产量进一步下滑,总体产量下降了9万桶/日。有分析预计,至少在2020年3月之前欧佩克产量仍有进一步下降的可能,同时越来越多的信号指向美国的产量增速有进一步下滑的风险,原油市场供应压力加大。
波及全球经济
美国《华盛顿邮报》称,这次袭击是伊朗与美国矛盾的一次严重升级,它令整个地区陷入焦虑。德国《明镜》周刊认为,局势升级已成必然。分析人士担心,如果油价持续上涨,会推高汽油和供暖燃油的价格以及电价,在全球经济增长速度已经放慢的情况下,有可能拖累世界经济。美联社报道称,航空业对此次事件带来的油价上涨十分敏感。德国汉莎航空公司的股票价格下跌了7%左右,而美国航空公司的股价也下跌了4%。
鉴于当前美国和伊朗矛盾升级,欧洲国家纷纷展开斡旋活动,以避免造成更大损失。欧洲联盟5日发布声明称,欧盟邀请伊朗外交部长穆罕默德·贾瓦德·扎里夫前往比利时布鲁塞尔欧盟总部,磋商中东局势和伊朗核问题全面协议相关事宜,希望避免中东紧张局势升级。法国总统府5日发表新闻公报说,马克龙当天与美国总统特朗普就中东地区紧张局势进行了电话沟通。马克龙向特朗普表达了法国对伊拉克和中东地区紧张局势升级的关切。马克龙表示,法国希望与地区和国际社会有关各方共同努力,缓解中东地区紧张局势。此外,德国还提议提前召开欧盟外长会议以迅速拿出应对办法。
延伸阅读
长按上图,关注瞭望微信
瞭望新媒体,给你权威的新闻洞察力
总监制 | 史湘洲
监 制 | 潘燕
编 辑 | 喻千桓
觉得不错,点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