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习近平给参与“东方红一号”任务的老科学家回信

瞭望 2022-01-11

习近平给参与“东方红一号”任务的老科学家回信强调

◆ 延伸阅读:定了!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命名“天问一号”

来源:新华社


习近平给参与“东方红一号”任务的老科学家回信强调  

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  

勇于攀登航天科技高峰


在第五个“中国航天日”和“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50周年到来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4月23日给参与“东方红一号”任务的老科学家回信,向他们致以诚挚的问候,并就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加快航天强国建设向广大航天工作者提出殷切期望。
习近平在回信中说,作为“东方红一号”任务的参与者,你们青春年华投身祖国航天事业,耄耋之年仍心系祖国航天未来,让我深受感动。
习近平指出,50年前,“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我在陕北梁家河听到这一消息十分激动。当年,你们发愤图强、埋头苦干,创造了令全国各族人民自豪的非凡成就,彰显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老一代航天人的功勋已经牢牢铭刻在新中国史册上。
习近平强调,不管条件如何变化,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志气不能丢。新时代的航天工作者要以老一代航天人为榜样,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勇于攀登航天科技高峰,让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迈得更稳更远,早日实现建设航天强国的伟大梦想。
1970年4月24日,经过广大参研参试人员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作为“两弹一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拉开了中华民族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序幕。为铭记历史、传承精神,经中央批准、国务院批复,自2016年起将每年4月24日设立为“中国航天日”。近日,孙家栋、王希季、戚发轫、胡世祥、潘厚任、胡其正、彭成荣、张福田、陈寿椿、韩厚健、方心虎等11位参与“东方红一号”任务的老科学家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回顾了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辉煌历程,表达了对实现中国梦、航天梦的坚定信心。


习近平给参与“东方红一号”任务的老科学家的回信





孙家栋、王希季等老同志们:


你们好,来信收悉。作为“东方红一号”任务的参与者,你们青春年华投身祖国航天事业,耄耋之年仍心系祖国航天未来,让我深受感动。
  
50年前,“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我在陕北梁家河听到这一消息十分激动。当年,你们发愤图强、埋头苦干,创造了令全国各族人民自豪的非凡成就,彰显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老一代航天人的功勋已经牢牢铭刻在新中国史册上。不管条件如何变化,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志气不能丢。新时代的航天工作者要以老一代航天人为榜样,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勇于攀登航天科技高峰,让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迈得更稳更远,早日实现建设航天强国的伟大梦想。
  
祝你们健康长寿、生活幸福!



习近平

2020年4月23日



延伸阅读


定了!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命名“天问一号”

来源:央视新闻

火星,你好!

继月球探测任务命名为

“嫦娥系列”后

今天国家航天局正式发布

中国首次火星探测

任务名称 任务标识

行星探测任务命名为

“天问系列” 

“揽星九天”作为工程的图形标识

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名称为

“天问一号”

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标识为


“天问”来源于中国伟大诗人屈原的长诗

表达了中华民族对真理追求的坚韧与执著

体现了对自然和宇宙空间探索的文化传承

寓意探求科学真理征途漫漫

追求科技不断创新永无止境

中国行星探测工程作为一个整体概念

以“揽星九天”作为工程的图形标识


“揽星九天”

太阳系八大行星依次排开

表达了宇宙的五彩缤纷

呈现科学发现的丰富多彩

饱含动感 气韵流动

开放的椭圆轨道整体倾斜向上

展示了独特字母“C”的形象

代表了中国行星探测-China

体现着国际合作精神-Cooperation

标志着深空探测进入太空能力-C3

这组意义深远的名称与图形标识

将承载着中国人航天强国的梦想

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贡献更多中国智慧 中国方案 中国力量

前往未至 发现未知

从2016年8月23日开始,中国火星探测工程名称和图形标识面向全球征集,海内外各界踊跃参加,共收到提交工程名称及图形标识作品35912个。经过网络投票共收获各地有效投票3278962张。无数优秀创意作品共同塑造了人类对火星探测的美好愿景。
目前,我国正在开展首次火星探测工程的研制工作。
按照计划,2020年我国将通过长征五号发射火星探测器,并通过一次发射实现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探测。在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中,火星与地球距离较近。火星跟地球有着相似的自转周期,为24小时37分。除此之外,在火星上还有春夏秋冬四季的更迭。正因为这些相似点,通过发射探测器了解火星的状况,获得更多信息,以此能够帮助人类更好地研究地球的演变与未来发展。探测器发射后,大约需要经过7个月左右的飞行抵达火星。
火星,我们来了!

监制丨王姗姗 张鸥

制片人丨崔霞 

记者丨顾小慈 刘婷玉 乔全兴

延伸阅读


☞ 瞭望丨卫星下的中国

☞ 叹茶丨16张遥感卫星图,让你发现祖国深藏之美

☞ 原创 | 一图读懂中国航天一甲子


长按上图,关注瞭望微信

瞭望新媒体,给你权威的新闻洞察力

总监制 | 史湘洲 

监 制 | 潘燕  

编 辑 | 喻千桓

觉得不错,点一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