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丨未来产业集群如何升级
点击蓝字 △ 关注我们
◆ 当前中国一些供应链,拥有产值巨大的产业集群,但固化守旧已经让利润下降到岌岌可危。为适应全球供应链的变化,产业集群面临换代升级挑战
◆ 小城市的产业集群,巧妙地攀附于临近大城市的人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成一种连通器效应:按下就业一双手,拉住人才半只脚
◆ 中国高质量生活的背后,是优质供应链的提升。赢得了供应链的大后方,就占据了消费升级的根本
文丨林雪萍
再见,全球化。这是英国《经济学人》杂志5月封面忧伤的告白。
科尔尼咨询公司制定了一个中国多元化指数(CDI),跟踪美国制造业进口从中国转移到清单上其他亚洲国家的变化。尽管中国仍然占据主要地位,但市场份额正在下降。2013年是CDI的基准年,中国持有美国在亚洲生产的所有美国制成品中的67%。到2019年二季度,份额下降到56%,在从中国减少的310亿美元进口商品中,46%约140亿美元商品被越南吸收。
这并不是单纯的贸易流失,它拽动的是一张供应链大网。全球化大行其道的根本原因在于成本,这是一个一元函数,其他元素相比起来微不足道。然而最近几年的经贸摩擦,已经让企业界发现了另外一个风险:政治家的风险。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加剧了第二个风险,使全球化成为一个二元函数:成本和弹性合作。
这是全球化最值得警惕的敌人。对于中国供应链安全来说,增加粘性成为首选,产业集群是粘性供应链的最佳居所。
应该看到,当前中国一些供应链,拥有产值巨大的产业集群,但固化守旧已经让利润下降到岌岌可危。为适应全球供应链的变化,产业集群面临换代升级的机遇和挑战。迅速找到技术升级、产业升级、消费升级的风口,不但可以为供应链注入新型粘结剂,产业集群也将获得新生。
▲ 3月3日,位于重庆高新区的台晶(重庆)电子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在晶振封装无尘车间内作业 王全超摄/本刊
知识浓度决定供应链粘性
中国不仅仅是全球超级工厂,各类产业集群更是供应链的超级节点。这种节点,加强了供应链的粘性,增强了制造商对区域的依赖。例如,苏州、成都、深圳华强北等地的“半小时零部件圈”,更加强化了这种粘性。
不同产业具有不同的粘性,电子产品组装、附加值低的衣服缝制、金属五金件等的供应链是脆性的。要保留这类产业,政策制定者需要更加激进的措施,克服低成本区域对此类产业的吸引力。
尽管这类产业并不是发达国家争夺的重点,但中国供应链如果被迫进入成本竞争,就会进入尴尬的境地:降低成本,会让本地的生活水平降低;不降成本,制造业就会流失。这是一个十字路口黄灯闪烁的危险区域。日本、韩国都曾主动放弃这类产业,但对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不能只考虑成本。
当下争夺的焦点,是价值更高的粘性供应链,也就是哈佛商学院皮萨诺教授所提到的粘性产业。例如,航空、制药、材料等行业严重依赖创新,而且如果上游创新能够与制造工厂结合在一起,会产生更大的催化效应,因此具备更高的创新价值,是粘性产业的典型代表。
粘性供应链和脆性供应链,是由产业知识的浓度所决定。如果能把这种供应链,强化成以知识为基础或者学习型的模式,那么区域在供应链的地位,就会变得很难替代。也就是说,加强产业集群所包含的知识浓度,才能强化供应链粘性。
注入新要素 纺织老区换新颜
21世纪初,日本北陆的两个县市,开始推动传统纺织业向碳纤维产业艰难地换代升级。北陆地区是日本纺织业的缩影,由于日元走高以及中韩的竞争,产量和产值都急剧下降。为了重建不断缩小的纺织业,恢复产业集群的活力,日本政府分别以石川县工业研究所、福井县工业技术中心为主,提升纺织业附加值,重点发展工业用碳纤维。在这个过程中,飞机零部件企业三菱的参与和碳纤维巨头东丽的技术指导,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2004年“东丽合成纤维集群”成型,设有技术/材料开发等小组,进行碳纤维开发。
这两个县市围绕着供应链的上下游,利用国家的补助金,系统性地进行了纺织业的区域复苏。
从传统纺织业升级为以碳纤维为代表的功能纤维制造,成为振兴地区经济的关键。这其中,产业集群一马当先,完成供应链“换血”是最重要的动力源。
强化供应链上每把尖刀
供应链深耕,需要精准施肥。
中国多年来的航空转包生产,当前遇到了强劲对手。韩国在这一领域曾经落后中国近20年,但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经迎头赶上。波音737的垂尾、平尾制造,有70%在中国,30%在韩国。但韩国加速明显。数据显示,波音某项目,中国达到月交付10架用了七八年,而韩国航空工业公司(KAI)只用了三年。韩国的人工成本很高,它是如何提高竞争力的?
答案是通过政府、核心企业以及供应链的紧密嵌合。在韩国庆南科技园,80家制造商精细分工,有的一家甚至只为加工一道工序而存在。KAI负责整合这些供应链上的每一把尖刀,提升供应链的效能。
除了生产基地,还有五大研究中心、六家教育机构(包括高中、职专和大学等)和文化交流机构(博物馆、产业交流、小型博览会等)。这些研究中心,提供技术支撑、策划与服务,为中小企业提供基础建设、装备利用、R&D支援、非R&D支援等。专门在此落地的韩国航空航天研究所,与龙头企业互相进行课题发表与实验评价。同时成立的航空航天特性化研究院,每年招生30名,聘请国立庆尚大学及院所人员授课,委任地方有关产业博士学位持有者为兼职教授。与此同时,庆尚大学拥有一门KAITrack课程,专门定向培训相关空气动力技术,KAI会优先录取拥有该课程学分的学生。
这样一个航空产业基地,由四大类知识体系存在,形成一个混合型的产业集群。在此基础上,KAI通过专业化工厂和专业知识的密集注入,使航空制造成本大幅度低于航空外包成本。
事实上,韩国KAI公司飞机转包生产的80%工作量,都是通过供应链完成的。这充分显示了该产业集群的供应链运转效率。
飞地供应链 优化资源要素组合
产业集群的形态并非一成不变,它最大的挑战在于人才的老化。如果没有外部光源的注入,传统产业的创新动力就会像逐渐收缩的残光一样,归于静寂。这是一种常见的产业集群退化的局面。
绍兴市新昌县是中国的轴承之乡。新昌轴承的产值高达120亿元。最多的时候有2000多家企业,现在这个产业集群整合成几百家企业,产值都在千万元级,超过1亿元的有十几家,是新昌重要的就业池。全球最大的轴承制造商瑞典SKF已落户新昌,今年1月份正式投产。新昌的吸引力在于长期发展形成的稳定完善的配套设施。而SKF的到来,又可以带来更多的管理模式,进一步强化产业集群的知识浓度。
但是,工业互联网的兴起带来了挑战。轴承的远程维护和大数据分析,使得轴承服务成为一种新的业务增长点。这种新型数据分析和物联网人才,是目前新昌地区匮乏的。
依靠外地人才是唯一的选择。当地的工业互联网企业,已经开始在杭州设立研发基地,新昌政府鼓励企业外出设立研发机构,并给予补贴。杭州也欢迎这样的研发机构。在杭州的办公房租,杭州和新昌政府各出资1/3。研发机构的人员直接在本地缴纳社保。税收,仍然落在新昌。这需要一个比较细致的支持政策,使城市之间各自进行交换:有的留住人才和服务,有的留住了税收。
这种可以称为“飞地供应链”的模式,基地与研发分离,设备操作型人才和研发型人才分离。小城市的产业集群,巧妙地攀附于临近大城市的人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成一种连通器效应:按下就业一双手,拉住人才半只脚。
有的地方政府走得更远。例如嘉善政府到上海买楼,开设创业中心,形成产业后导入嘉善,跟传统的供地供厂房、让税配政策的招商引资,已经完全不同。
大都市也一样。上海的制造业进行供应链分离,将对外窗口放在创新中心进行研发和展示,而把制造部分迁去浙江嘉善等一小时车程的目的地,人才还留在上海,制造车间迁往异地。这种知识交互,让产业集群的供应链粘性更加强烈。
重新设计一切 引领产业集群发展
中国已经拥有了全球最庞大而稳定的中等收入群体。4亿人口的高品质生活,正在形成新国货消费大浪潮。这背后,隐藏着一条复杂的高品质供应链。当前正是消费端和供应链联动的最佳窗口期。
江苏扬州杭集镇,拥有中国最大的牙刷产业集群,全球30%和全国80%的牙刷都产自这里。一家国内做口腔护理的初创企业,准备投资生产超细刷毛的牙刷。但在杭集镇,没有一家企业能够提供这种“又温柔又给力”的刷毛原料。最后这家企业不得不从日本东丽进口名叫磨尖丝的材料。企业年产值迅速做到2亿~3亿元,这是杭集大路货低价格牙刷企业所不敢奢想的。企业从设计出发,刷头设计、刷丝排布、刷毛选择,以及刷柄的大小、形状和截面,都做了重新的考量,小小牙刷居然拿下全球三个工业设计大奖。这也是杭集牙刷任何一家工厂,经营理念中所不曾考虑的维度。
杭集全镇有2800多家相关企业,都无法成为新刷毛的配套供应商。这实在是中国制造的硬伤。
消费升级,可以带动产品升级;产品升级,又助力消费升级。中国高质量生活的追求,背后就是优质供应链的提升。谁赢得了供应链的大后方,谁就占据了消费升级的根本。建立双边升级的理念,对产业集群的重塑,具有重大的启发价值。(作者为北京联讯动力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LW
刊于《瞭望》2020年第21期
▽ 点击查看 ▽
瞭望新媒体,给你权威的新闻洞察力
总监制 | 史湘洲
监 制 | 潘燕
编 辑 | 唐朵朵
如有收获,请点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