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全链条破解粮食产后减损
▲ 黑龙江省绥化市北林区玉米收割现场(2021年10月7日摄) 杨明辉摄
◆ 针对一些烂泥田、倒伏地块,普通机械收获损耗大情况,合作社投入50多万元购买了两台全喂入式水稻收割机。“1台可买3台普通半喂入式收割机,但这机器不仅收割速度快,还大大减少粮食浪费。”◆ 部分玉米机收总损失率和总损伤率高达10%,实际操作中的损失率比理论上还要高
◆ 精细加工的粮食产品受到不少消费者欢迎,但看起来“白细美”的粮食背后,存在粮食过度精加工带来的损耗问题
全链条破解粮食产后减损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王建 周楠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的《粮食节约行动方案》,强调减少粮食损耗,保障粮食安全。记者在黑龙江、湖南等粮食主产区调研发现,在今年秋粮迎来丰收形势下,一些地方在机收减损、科学储粮等方面下功夫,确保粮食归仓,最大限度减少粮食损失。但农户储粮条件差、国产收割机械不精细、过度加工等问题仍然存在,不同程度导致浪费。
专家和基层干部表示,粮食行业“产后护理”空间巨大,关键要进一步改善储粮条件,强化技术攻关,提高机收精度。
多举措减少秋粮损失
今年秋收之际,北大荒集团荣军农场有限公司的4台半链轨橡胶履带收获机在玉米收获中发挥了大作用。今秋当地出现强降雨等极端天气,地块土壤水分饱和,普通收获机无法进地,荣军农场有限公司共投资300万元购进半链轨橡胶履带11台套。
荣军农场有限公司农业发展部副部长陈福贵说,如果不使用半链轨,收获期延至上冻以后,会造成玉米水分减少,掉棒率高,损失很大。种植户刘斌说,安装半链轨后,可保证平稳行走,可控性强,不推垄,不损失粮食,与普通机械相比,预计减少粮食损失10%以上。
为有效降低粮食收获环节损失,今年秋收期间,北大荒集团各农(牧)场有限公司陆续开办机收减损技术培训班,普及农机减损常识,总结好经验、好做法。七星农场种植户陆向导说,通过减损技术培训班的培训后,他严格按照品种特性选择合适机型、按照成熟度选择收获时期、按水稻田间长势确定机收方法,大大减少了机收粮食损失。
中储粮哈尔滨直属库有限公司通过标准高大平房仓,采用先进的内环流控温储粮技术,上百个粮温传感器分布在每个粮仓不同位置,坐在办公室就能监控粮温变化,粮食储存三年品质新鲜,降低粮食损失率。
近日,长江之畔的产粮大县——湖南省临湘市晚稻收割接近尾声,大部分收割机开始“赋闲在家”,但兆丰农机专业合作社的两台收割“神器”仍然邀约不断。该合作社理事长张兵驹告诉记者,针对一些烂泥田、倒伏地块,普通机械收获损耗大情况,合作社投入50多万元购买了两台全喂入式水稻收割机。“1台可买3台普通半喂入式收割机,但这机器不仅收割速度快,还大大减少粮食浪费。”今年以来,张兵驹的收割“神器”转战多个乡镇,为临湘市部分烂泥田、倒伏地块的水稻收割立下汗马功劳。
针对储存环节造成的粮食损失,湖南各产粮大县优化已建产后服务中心项目,为种粮农户提供代清理、代干燥、代收储、代加工、代销售等全方位、全链条服务。湖南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有关负责人说,湖南省还鼓励开发移动式绿色环保烘干设备,因地制宜推广热泵、生物质等多种烘干新热源,最大限度减少收获环节粮食损失。
▲ 2021年11月4日,安徽巢湖市光明槐祥工贸集团粮食收购点,传输机传送稻谷入库 马丰成摄
储藏收割加工环节损失依然严重
记者调查发现,近年来,粮食减损受到社会各界重视。各地加大措施力度,取得一些成效,但农户储粮条件差、过度加工、收割机械不精准浪费多等问题仍普遍存在。
——部分农户储藏设施简陋,甚至还有“地趴粮”,导致粮食生霉、腐烂以及遭遇鼠害,造成损失。近日,黑龙江多地迎来一场降雪,逐渐演变成暴雪、雨夹雪、冻雨、风吹雪等交替的复杂气象。黑龙江省绥化市兰西县万仓玉米种植合作社院子里,玉米堆上覆盖着厚厚的白雪,有的玉米表面出现了黑斑,一些玉米粒掺杂在泥雪中。“地下潮湿,上面雪覆盖,玉米水分又大,热气散发不出去,现在还没完全上冻,就容易坏粮。”合作社理事长刘国明说,如果不及时倒堆通风,会造成大面积霉变,影响粮食品质和销售价格。
记者调查发现,东北粮食收获之后,不少农户没有储藏设施,往往在自家院子里堆放,或在地头找一块地平整下充当临时储存场所,俗称“地趴粮”。基层干部表示,遇到冷暖天气交替,粮食常常发霉、腐烂,另外鼠害也较多,在农户储藏阶段造成损耗。
记者走访了湖南省岳阳县等地的部分小型粮食加工企业和粮食种植合作社,他们的粮仓普遍简陋,仓库散热不好,稻谷加速陈化,出米率降低。湖南省粮油质监中心储藏加工所所长邓树华说,每年由于农户储存设施简陋、烘干能力不足、缺少技术指导等原因,导致的粮食损失占到产后损失的8%~10%。
——收割机械的精细化作业水平不高,收割环节的粮食损失问题仍比较突出。湖南省岳阳市华容县三封寺镇莲花堰村的种粮大户李新莲告诉记者,近年来机械收获水平明显提升了,但是相比过去手工收割,收割机驶过的田里,往往留下不少稻穗,稻谷也是四处撒落。岳阳市种粮大户向铁青说:“收割机拔禾轮的滚动,容易造成稻穗末端稻谷的脱落,损失率在3%至5%不等。”
“有研究认为,部分玉米机收总损失率和总损伤率高达10%,实际操作中的损失率比理论上还要高。”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朱启臻指出。
收获机械精细化不够是造成粮食收割损失的主要原因。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会长陈志说,我国农业收割机主要存在作物损失和损伤两大通用技术难题。他认为,当前的不少收割机难对作物进行高效、优质处理,比如不能对玉米的籽粒、芯轴、秸秆、苞叶分别进行精准剥离;水稻收割机的清选工序,长期存在严重的黏附堵塞问题,籽粒不能及时分离;小麦收割机的割台高速碰撞穗头,产生掉粒损失。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罗锡文告诉记者,农机农艺结合不紧密,适宜不同区域机械化的高产优质品种、高产高效标准化栽培模式和田间管理技术缺乏,机械化与规模化结合不紧密,影响产能的充分发挥,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收割环节出现浪费。
——精细加工的粮食产品受到不少消费者欢迎,但“白细美”的粮食背后,存在粮食过度精加工带来的损耗。在哈尔滨市一家米业公司的大米加工车间,带着壳的稻谷进入车间后,历经三抛三选、去杂、碾米等20多道工序,最终被加工成色泽晶亮的精米。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从水稻到大米,20多道工序包含3次抛光,每抛光一次就会增加一次损耗,出米率降低一两个百分点。记者走访多家粮食加工企业发现,粮食精加工是行业的普遍现象,一些粮食加工企业还在加工精度上“攀比”,精度越来越高,出米率、出粉率越来越低,成为粮食损耗增加的一环。湖南省岳阳市一位农业干部告诉记者,有的企业100斤稻谷只能出30多斤精米,剩下的多为碎米,只能用来做饲料。
国家对粮食加工有明确标准。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2019年5月实施的《大米》(GB/T1354-2018)国家标准将大米加工精度分为“精碾”“适碾”,精碾为背沟基本无皮或有皮不成线,米胚和粒面皮层去净的占80%至90%,或留皮度在2.0%以下;适碾为背沟有皮,粒面皮层残留不超过l/5的占75%至85%,其中粳米、优质粳米中有胚的米粒在20%以下,或留皮度为2.0%至7.0%。
业内人士表示,这个标准只是推荐性标准。由于市场上精加工大米售价普遍高于一般大米,一些企业刻意提高粮食加工精度,还把高于国家标准作为卖点进行宣传,吸引消费者。
加大粮食“产后护理”力度
粮食产后损失惊人,意味着“产后护理”空间巨大。农户和专家建议,多环节、全链条、系统化减少粮食产后损失。
继续加大科学储粮仓推广力度。前些年,国家启动了农户科学储粮专项工作,在东北地区研制推广适应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社需求的大型农户科学储粮仓,取得一定成效。黑龙江中良仓储技术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柳芳久建议,进一步加大科学储粮仓推广力度,中央、省级财政提高资金匹配比例,尽量减少农民对储粮仓的资金匹配,根据不同区域,生产相适应的粮仓,避免大小不适用问题,并通过粮食部门定向监督,确保“专仓专用”。邓树华建议,在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成为粮食生产主力的当下,加快研究推广与之需求相匹配的储存仓容和技术。
积极整合科研力量,加强粮食产后环节基础性、关键性重大科学技术研究。陈志建议,加快建设一批技术研发集成平台,充分利用农机农艺融合原理,设计制造能够适应农艺特征的收割机,提高机械结构和工况参数对作物力学的匹配。罗锡文建议,加快推动农艺与农机结合,提升机械精细化水平,减少浪费,进而提升农民收入。
限制过度加工、过度抛光,合理引导消费者。湖南省益阳市粮食行业协会会长蔡达明等建议,制定既符合卫生质量标准又有良好口感、节粮降耗的粮油产品标准和技术标准体系,合理引导消费者,改变片面追求“精、细、白”的消费倾向。
加强节粮减损技术宣传,普及节粮减损、科学消费的知识。针对农民科学储粮淡薄、消费观念等问题,专家和基层干部建议,从中央到地方应加大爱粮节粮宣传力度,普及爱粮节粮、合理营养、科学消费等理念和知识,号召全社会形成爱粮节粮、科学消费的良好风尚,最大限度地减少粮食损耗。LW
刊于《瞭望》2021年第47期
延伸阅读
☞ 瞭望|“我们用10多年打败了洋种子,却在很短时间内败给了套牌种子……”
☞ 数字农业|拿着手机种水稻;可比肩“和牛”的黑牛是这样养殖的→
总监制 | 史湘洲
监 制 | 杨越
编 辑 | 喻千桓
如有收获,请点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