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两会|三孩时代,如何减负?
◆ 中国改善低生育率的机会仍然存在。改善低生育率的关键,在于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
◆ 当前我国育龄妇女的生育意愿子女数为1.8,处于较低水平(人口自然更替生育率为2.1)
◆ 激发生养意愿是一个需要全社会理解并参与的系统工程,要啃下教育、住房、医疗等“硬骨头”,切实减轻生育多孩家庭负担
原题《三育减负起步》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有关调查,当前我国育龄妇女的生育意愿子女数为1.8,处于较低水平。
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人口问题专家蔡昉表示,中国改善低生育率的机会仍然存在。改善低生育率的关键,在于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根据我国国情,为使我国生育率回升至人口自然更替生育率(2.1),我国政府提出降低“三育”成本的政策来促进生育率的提升,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善生育率持续走低的现状。
真金白银奖励三孩生育,依托社区发展普惠托育服务,推进“双减”政策……国家有关部门和各地正在积极发力,推动人口和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共担生育成本
当“三孩”时代来临,人口出生率的增长却未如约而至。要解决因生育成本高、育儿与工作矛盾凸显等原因出现的育龄妇女“不想生”“不敢生”等难题,各项生育配套支持措施成为关键。
2021年7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简称《决定》)提出,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保障女性就业合法权益,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开展父母育儿假试点。
此后,各地开始陆续出台配套措施。《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梳理各省区市政府工作报告发现,大部分省区市的政府工作报告都将落实“三孩”生育政策和配套措施列为2022年的重点任务之一。河北、四川、浙江等近20个省区市在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及:完善或落实“三孩”生育政策。北京等地虽没有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三孩”一词,但要求给予“一老一小”更多温暖和关爱。
▲ 2022年3月4日,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第一场“委员通道”采访活动中,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第十二中学联合学校总校校长李有毅通过网络视频方式就社会关注的教育“双减”政策接受媒体采访 金良快摄
在各地政策举措中,“真金白银”补贴三孩家庭,支持更为直接。2021年7月28日,四川攀枝花市提出对按政策生育二、三孩的攀枝花户籍家庭,每月每孩发放500元育儿补贴金,直至孩子3岁。换言之,每个孩子可领取1.8万元补贴。上海也发布了三孩生育慰问标准,不低于二孩,父母双方均可享受;新疆石河子对符合规定生育二、三孩的户籍家庭,每月每孩各发放500元、1000元育儿补贴;山东烟台规定,三孩孕产妇可报销产检费1000元……
这些政策对适龄夫妻生育二、三孩起到鼓励作用。攀枝花市民张开红就是其中之一。她现在刚孕育第一胎,但看了鼓励二、三孩生育的相关政策,她有了更多生育规划。
育儿假也是一个新亮点。新版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规定,国家支持有条件的地方设立父母育儿假,多个省份据此新设育儿假。上海、浙江、黑龙江、江西等地规定,子女3周岁前夫妻双方每年均可休育儿假,安徽放宽到6周岁前。重庆还设置了两种育儿假模式,夫妻双方可根据自身情况灵活选择。
中国的女性劳动参与率较高,随着我国女性受教育程度提高,女性事业发展投入也逐渐增高。女性生育的黄金期与事业发展的黄金期高度重叠,生育时间与职场发展的矛盾,直接导致女性生育成本的升高。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与新南威尔士大学经济学院联合研究的数据显示,2021年,在25~55岁之间的我国女性劳动参与率为60%左右,处于世界排名前列。“我国女性的劳动参与率比很多国家高出一倍甚至以上,在这种情况下,家庭时间预算可能比财务预算更影响生育率。”蔡昉说。
广东省人口发展研究院院长、研究员董玉整认为,着力建设完善生育成本共担机制,是大势所趋,也是最有成效的决策。政府、社会和个人都要各尽所能、各负其责,共担养育成本、共促生育活动,有效提升生育率和生育水平。
针对社会舆论对于延长职工生产和育儿假期等政策,会使企业倾向于减少招聘女职工的担忧,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吴立新院士表示,企业信用档案是企业获得商业信任的绿色通行证,企业对此十分看重。他建议在妇女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中增加规定,对因侵害女职工其他劳动和社会保障权益受到处罚的企业和单位,处罚机关应当将处罚情况记入被处罚企业和单位的信用档案并公布。
“不能生”是不少家庭的难言之隐。目前我国辅助生殖需求较大,是保障我国人口数量和质量的重要手段。
山东韩女士求子11年,过程历尽坎坷。最终,她和丈夫决定求助试管技术。2021年4月,经过促排卵、取卵、移植等一系列辛苦努力,韩女士终于怀孕。
根据北京大学乔杰院士团队的最新全国生殖健康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结果,2007年至2020年间,我国不孕发病率已从12%升至18%,每年约有30万名试管婴儿诞生。目前,我国不孕治疗的成功率已基本接近欧美发达国家水平,有迈向更高水平的趋势。
近日,北京市医保局将16项辅助生殖技术项目纳入医保甲类报销范围,并于3月26日正式实施。这给许多想要生育“试管婴儿”的家庭破解“不能生”难题提供了更多支持。
▲ 2022年3月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开幕 金良快摄
以托育服务为重点
从2013年“单独两孩”到2016年“全面两孩”,再到2021年的“全面三孩”,随着生育政策的调整,群众对婴幼儿照护服务的需求日益旺盛。而社会所能提供的托育服务相对匮乏,生了娃谁来带,带娃和工作如何平衡……带娃难,成了很多家庭的“甜蜜负担”。
记者在多地调研发现,新生代父母对婴幼儿托育的需求不断增长,但托育机构数量偏少、价格较高,普惠型托育机构匮乏。
兰州理工大学教授王里克认为,加大托育服务供给是现阶段最为紧迫的着力点之一,应大力鼓励和支持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兴办婴幼儿托育服务机构,形成全日托、半日托、计时托和临时托等多种形式的服务网络。
《决定》提出,到2025年,积极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基本建立,服务管理制度基本完备,优生优育服务水平明显提高,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加快建设。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下一步将进一步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充分考虑出生人口的变化和城镇化进程,以县(区)为单位,科学布局普惠性幼儿园。要大力发展公办园,完善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管理机制。与此同时,积极支持民办园提供普惠性服务,健全城乡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董玉整认为,激发生养意愿是一个需要全社会理解并参与的系统工程,要啃下教育、住房、医疗等“硬骨头”,切实减轻生育多孩家庭负担。
在住房方面,一些地方已开始行动。比如,北京朝阳区2021年10月发布公告,启动面向“未成年子女数量较多”轮候家庭组织选房,公租房租金标准最低至每月每平方米42元。由此,北京成为全国首个在公租房分配上落实国家三孩政策的城市,打响了降低养育住房成本的全国“第一枪”。
在医疗方面,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口家庭司司长杨文庄表示,下一步,国家卫生健康委将采取措施增加儿童医疗保健服务供给,加强妇幼保健机构、儿童医院和综合医院新生儿科、儿童保健科、儿科建设,推动优质儿童医疗保健资源扩容下沉;推进出生医学证明、儿童预防接种、户口登记、医保参保、社保卡申领等“出生一件事”联办;以生长监测、营养与喂养指导、心理和行为发育评估、眼保健及口腔保健、听力障碍评估为重点,为城乡0至6岁儿童提供健康检查服务。此外,还将持续加强儿童重点疾病防治,加强婴幼儿养育照护指导。
以“双减”为切口
采访中,不少家长对记者坦言,决定不生二、三胎的原因之一是教育成本太高。
“家长在子女教育上付出的财力和精力较高,直接影响社会生育意愿,需要为家庭教育投入减负。”上海社科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周海旺表示。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内容可谓条条重磅。尤为重要的是,对于学科类培训机构经营资质、营业时间、资本化运作等各方面进行了明确限制。
今年3月开学季,记者在多地采访发现,“双减”政策在各地的落地不仅在于“减”,还在于“加”,在学业“提质增效”的基础上,体育、艺术等校外机构收费昂贵的门类正成为填补“双减”之下学校课后服务内容的主力。
“最明显的就是有了课后服务,延长放学时间,孩子可以在学校做作业,也可以参加文体社团活动,对我们家长来说,是一个好消息。”一位小学生家长说。
趣味编程、葫芦丝体验、跆拳道课程……幸福童年在上海有了新的打开方式。上海市浦东新区唐镇中学学生潘艺蕾感受到了“双减”政策带来的明显不同,“最直观的感受是周末少了繁重的作业和补习班”。
合肥市师范附属第二小学校长孙朝莲说:“‘双减’政策下,学校、家庭、社会越来越重视孩子们的体质健康。从学校课后服务报名情况来看,足球等球类运动、武术、棋类等项目孩子们非常喜欢。这也符合我们培养的最终目标——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为了进一步落实“双减”工作成效,依法加强对校外培训机构的日常监管,教育部2021年11月30日举行了颁证仪式,教育部机关共68人取得执法证,实现了教育部持证执法员“零”的突破。
教育部2月28日最新发布的校外培训治理相关情况显示,目前全国各地共排查非学科类培训机构18.48万个次,发现恶意涨价机构52个,相关违规问题已经整改,对相关机构进行了严肃处理,培训费恶意涨价部分已全部退还家长。
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严格依照现有法律法规规章,加大执法力度,让法律“长牙齿”,依法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教育问题。 (参与采写:王井怀 俞立严 詹奕嘉 周畅 朱翃)
点击卡片 ▼ 查看更多
刊于《瞭望》2022年第10期
延伸阅读
☞ 瞭望两会|我国人口结构呈现高龄少子化趋势,如何抓好未来十年窗口期?
☞ 我国修改人口计生法:拟明确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取消社会抚养费……
总监制 | 史湘洲
监 制 | 杨 越
编 辑 | 喻千桓
如有收获,请点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