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瞭望·治国理政纪事丨呵护中华民族四季花园

《瞭望》新闻周刊 瞭望 2023-09-24


 2010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4次来到海南考察调研,每次都对生态环境保护提出明确要求,作出重要指示。今年4月,他考察海南时再次强调,“海南要坚持生态立省不动摇,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中之重”,“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落实最严格的围填海管控和岸线开发管控措施。要扎实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他叮嘱当地负责同志加强陆海统筹,把生态保护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抓紧抓好

◆ 海南已有“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捆绑互促工作机制”“环境资源巡回审判机制”等9项创新机制,入选《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改革举措和经验做法推广清单》

◆ 热带雨林,海南最主要的生态屏障。海南在中部山区划出红线,将约1/7的陆域面积圈进国家公园保护区

◆ GEP核算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笔“生态账”变成了价值标尺清晰的“明白账”

◆ 2021年,海南清洁能源装机比重达70%,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3个百分点

◆ 通过海洋碳汇产品的市场化交易,推动海南蓝碳方法学成为国际公认标准,并纳入国际海洋治理体系

◆ 2021年,海南GDP同比增长11.2%,增速位居全国第二;2020~2021年两年平均增长7.3%,位居全国第一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柳昌林 王晖余 陈凯姿

“本届年会接近碳中和!”

新冠肺炎疫情下如期成功举办的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吸引全球目光,“绿色办会”更令中外嘉宾连连称赞。

海南,让与会嘉宾赞叹的远不止于此。走进年会举办地博鳌镇,一派田园风光令人心旷神怡。白墙黛瓦、蜿蜒小路、椰林水韵、滨海长廊,“山水林田湖海”在这里完美融合。

“海南生态环境是大自然赐予的宝贵财富,必须倍加珍惜、精心呵护,使海南真正成为中华民族的四季花园。”2018年4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指出。

对海南这片热土,习近平总书记深深牵挂;对海南绿水青山,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对海南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期望殷殷。

2010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4次来到海南考察调研,每次都对生态环境保护提出明确要求,作出重要指示。今年4月,他考察海南时再次强调,“海南要坚持生态立省不动摇,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中之重”,“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落实最严格的围填海管控和岸线开发管控措施。要扎实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他叮嘱当地负责同志加强陆海统筹,把生态保护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抓紧抓好。

打造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是中央赋予海南“三区一中心”发展定位之一。近年来,海南始终牢记保护生态环境这个“国之大者”,以最高标准、最严要求呵护生态“金字招牌”,探路生态文明建设创新发展,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海南样板,力争成为中国向世界展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践成果的重要窗口。


“一滴水”折射治水之变


海南岛中部,黎母岭山脉连绵起伏。热带雨林里水汽升腾,掠过草木,汇成骤雨落下化为涓涓细流,顺南渡江、万泉河、昌化江而下,涌入大海。

海南生态保护,坚持四个“最”字——最早谋划,率先开展多个前沿领域立法实践;最严制度,全面构筑生态系统和环境安全屏障;最细规划,健全从源头防控到责任追究的治理体系;最高标准,向国际生态环境质量标杆地区看齐。


一滴水,见证生态环境不断向好。

白鹭掠过水面,鱼虾漫游浅底。站在海口市鸭尾溪旁,69岁的市民黄永荣不由得感叹:“这是闹市里久违的清新感。”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海南以钉钉子精神做好“治水”这篇大文章。

一手抓截污扩容,精准排查堵住源头。海南坚持“一源一策”,推动农业种养殖从饮用水水源地逐步退出,加强水源地管理巡查,完成122个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整治。2018年以来,海南累计投入154亿元用于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新建污水管网3800公里,堵住了一批入河、入海排污口,消除一批污水管网空白区。


一手抓水系连通,赋予水体二次生命。海南以海绵城市理念串联水系与湿地,将封闭的内河湖疏浚并连通循环,拆除近海违法围填项目,增加海湾洋流动力,力促各类水体活起来、动起来。

2021年数据显示,海南重点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近岸海域海水污染因子基本清除,达到了治理以来的最好水平。

整体水质有所改善后,一场省委书记省长双挂帅的“六水共治”专项行动开始了,向各自为政的治水管理体制开刀。

“大伙加把劲!”白沙黎族自治县南开村,河道管护员符海秋扯开嗓门,一边抡起铁锹挖开河道淤泥,一边为大伙鼓劲加油。

这里位于海南中部生态保育区,承担着守护海南“水塔”的重任。当地生态环境、水务、农业农村、检察等部门打破壁垒,现场推动、现场督导、分工合作,形成了举全县之力推动全民参与的共管共治格局。

“通过打这场治水攻坚战,不仅要实现5年后省控国控断面全部达标,还要在体制机制上创新,破解管理弊端。”海南省水务厅负责人说。

一滴水,折射生态文明体制创新生动实践。

从“多规合一”到国土空间保护治理能力明显提升,从绿色产品政府采购制度到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从推进清洁能源岛建设到资源高效利用制度逐步建立健全……海南不断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多规合一”全岛一盘棋。海南在全国率先开展省域“多规合一”改革试点,统筹协调各类区域空间性规划,在全省绘制一张图,彻底解决现有规划自成体系、内容冲突、缺乏衔接协调等问题。

三线一单”严划“高压线”。2020年,海南“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成果,通过生态环境部技术审核,专家组给出了“建议树样板”的高度评价。

“这是一笔长远账、整体账、综合账。”海南省生态环境厅总工程师全占军说,今年海南又公布全国第一个含全省各个层级管控要求的生态环境准入清单,摆在企业和项目面前的,是一道道环保“高压线”。

最严禁塑令开启“禁塑时代”。海南率先颁布并实施全国首部全域、全面“禁塑”地方法规以来,曾经在生活中广泛使用的一次性塑料制品,逐渐被环保制品替代。2020年12月1日,海南进入“禁塑时代”。目前可降解替代品销量近3万吨,已对4000多宗违法案件进行立案。

生态补偿机制三维考核。2019年8月,赤田水库下游的三亚和上游的保亭签订生态保护补偿协议,这一“水质+水量+行动”三维考核试点,让两地结为生态命运共同体。

“随着试点逐步推向全省,生态治理有了更大的动力和资金实力。”海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规划与政策研究所所长王敏英说,目前海南已有“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捆绑互促工作机制”“环境资源巡回审判机制”等9项创新机制,入选《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改革举措和经验做法推广清单》。

海南洋浦国际集装箱码头(2021年12月5日摄) 蒲晓旭摄 / 本刊



“一道线”探路陆海统筹


海南岛东南角,驱车从万宁市小海到石梅湾,40公里滨海风光一览无余。在沿线居民记忆里,这道当地最美海岸线,几年前还是一幅岸滩淤积、树林被砍的画面。

动真碰硬治理岸线,万宁全面清退养殖池塘,疏通潮汐通道,拆除石梅湾违建别墅,在青皮林核心保护区域补种数十亩青皮树,岸线从此变了模样。

迂回1900多公里的一道环岛海岸线,正在发生山与海、陆与洋的美丽变迁,记录了海南探路生态保护陆海统筹的故事。

陆海统筹谋“一体”之法,系统构建有机生态岛。根据《海南省国土空间规划(2020—2035)》,海南正在加快打造以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为主体的“生态绿心”,保护以环岛生态岸段和生态海域为主体的“生态蓝环”,守护生态水源和生态廊道,构建林城相融、林水相依、林田纵横、山海相连的有机生态岛。“一心、一环、三江、多廊”的陆海一体化保护机制,成为海南优化调整生态功能分区、提高生态空间完整性、构建生态空间新格局的有力抓手。

陆海统筹谋“进退”之法,重塑陆海岸线空间格局。划定禁养区,实施“银色海滩”修复工程,拆除一批近海建筑,铲除一批海滩栈道,清退上万亩养殖池塘……多个市县的滨海改造行动,使各地告别了沿海防护林断带导致的“陆进海退”和海水倒灌时的“海进陆退”,还陆于海、还海于陆。

陆海统筹谋“表里”之法,既要面子又重里子。近年来,海南各地生活垃圾填埋场全部完成土工膜覆盖,蝇虫和臭味消失无踪。垃圾山下的有害渗滤液,也被调节池、应急储存池一一收集处理。美化城市“脸面”的同时,海南大力修复“城市血脉”,雨污管网清淤分流,错接管网排查疏浚,让城市净化有“里”有“面”。

陆海统筹之下,生态伤疤正在愈合。

从空中俯瞰,陵水黎族自治县的新村潟湖、黎安潟湖宛如明媚的“双眸”。几年前,这里还聚集着成百上千条渔船和排筏,水质浑浊。

随着“轰隆隆”巨响,起重吊机摆动长臂,渔排应声上岸。经济为生态腾出位置,痛不痛心?“当然痛!但再痛也要为子孙后代留下生态空间。”站在潟湖旁,打了一辈子鱼的陈玉清感慨:“我们把这两只‘眼睛’重新擦亮了!”

海南的绿,最浓在湿地。眺望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泛着绿光的3000多公顷湿地曾因垦殖开发成片萎缩。人们开始“痛定思痛”。

退!养殖企业关停搬迁。关!旅游项目整顿清理。替!重新围堰还湿于民。海南超过32万公顷的湿地重焕生机,潮涨而隐、潮退而现,如绿色胭脂“浓妆淡抹”,海口也成为全球第一批“国际湿地城市”。

由海向陆,违法建设的围填海项目被勒令全部拆除;坑洞遍布的采石场,披上绿化“外套”;满目疮痍的垃圾山被封存,建成供游憩纳凉的“生态公园”……海南挂图作战、掐表计时,对两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发现的问题认真整改,目前全部任务已基本清零。

陆海统筹之下,青绿底色增添多彩亮色。

“负氧离子数15941,PM2.5为0”,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五指山景区广场,一块实时监测空气指数的电子显示屏,引游客驻足。

热带雨林,海南最主要的生态屏障。海南在中部山区划出红线,将约1/7的陆域面积圈进国家公园保护区。海南省林业局副局长刘强说,山里农民搬出来,小水电站退下来,电子围栏架起来,“牺牲了短期利益,守护了一座巨大的‘方舟’”。

这座“方舟”,也是生物多样性的宝库,托起了濒危物种的明天。海南长臂猿种群数量恢复至5群36只;中部山林里,睑虎栖居在露水刚打湿的岩壁上;西部原野,坡鹿精灵一样在草丛间跳跃,鸣声呦呦……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中,国家重点保护动植物多达278种。

2022年1月30日, 海南三亚蜈支洲岛海域,游客在体验种植珊瑚 杨冠宇摄 / 本刊


“一片叶”践行两山转化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藏在热带雨林深处的五指山市水满乡毛纳村依山傍水,仿佛世外桃源。“两山转化”的密码,就藏在郁郁葱葱的雨林里。

2013年以来,依托野生大叶茶资源,当地政府引进企业、鼓励创办合作社,茶叶种植产业规模逐年扩大,五指山红茶“琥珀汤、奶蜜香”美名远扬,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

“我的茶园每年有10多万元收入。”村民王琼香告诉记者。如今,毛纳村家家户户种茶脱贫致富。

“生态佳”迈向“生态+”。透过一片野生大叶茶的“华丽蜕变”,可见海南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良性互动。

生态+农业,放大海南地标价值。澄迈山柚油、琼海油茶、万宁鹧鸪茶、保亭益智、琼中绿橙、兴隆咖啡……近年来,海南涌现出一批名扬全国的优质特色农产品,入选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的农产品多达42个。

海南省农业农村厅负责人介绍说,海南省政府在全国率先推进“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工作,培育高山种植业、发展热带高效农业,通过生态保护打造地理标志产品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使产品具有更高的经济社会附加值。

生态+旅游,全域旅游优势得天独厚。聚焦热带雨林等资源,开发多元化雨林旅游;聚焦滨海海湾珊瑚等保护,发展海洋旅游……海南以观光旅游为基础、休闲度假为重点、文体旅游和健康旅游为特色的生态旅游产业体系已初步构建。

在疫情较为严峻的形势下,海南成为国内最早复苏的旅游市场之一。2021年全省接待国内外游客人数同比增长25.5%,恢复至2019年的97.5%;旅游总收入同比增长58.6%,较2019年增长30.9%。

生态+体育,“以赛促旅”释放生态红利。聚焦海湾资源和山地资源,海南实施文旅融合发展模式,“赛事经济”渐成气候。帆船、帆板、冲浪、沙滩排球等大型赛事纷纷落地海南,“一核多点”建设国家体育训练南方基地也取得阶段性成果。

生态+康养,智慧健康生态岛力争世界领先。海南是康养旅居的理想胜地。《海南省健康产业发展规划(2019—2025年)》提出,拓展全方位、全周期健康产业链,将海南建设成世界领先的智慧健康生态岛。

海南省通过打造康养产品、推进“健康海南”工程、布局一批医养结合示范基地等举措,依托黎药、南药种植,结合温泉、“富硒”等概念,形成了“中医药轻医疗+康养”等多个系列康养旅游产品,逐步打造医疗康养高地。

“2045.13亿元”!去年9月,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发布了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成果,摸清一草一木的绿色家底,这在国家公园中尚属首次。

“保护越得力,GEP越增值。”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局长黄金城说,GEP核算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笔“生态账”变成了价值标尺清晰的“明白账”。

海南省五指山市水满乡毛纳村村民在五指山椰仙茶园采茶(2018年11月15日摄) 郭程摄 / 本刊


“一度电”照亮双碳未来


湿地和绿化带环绕,“蓝绿空间”设计占比70%以上。从海口中心市区往东穿过江底隧道,海口江东新区美景如画。新区核心CBD建设如火如荼,造型独特的国投生态环境大厦项目主体结构已完成封顶。

这个山水赋型的绿色、低碳建筑,不仅是新区标志性项目,也是海南自贸港绿色低碳发展的一个缩影。

“土地挂牌拍卖时,我们就把碳排放作为一个硬杠杆,企业摘牌后需签订包括碳排放在内的对赌协议,以此倒逼进驻企业低碳甚至零碳发展。”海口江东新区管理局规划统筹部副部长巩玄远说。

低碳绿色发展,从“一度电”开始。在江东新区的规划里,“近零能耗”的绿色建筑通过清洁能源获得的电能,不仅要满足日常办公、照明等基本用电需求,还将在节假日用电低谷期将储备电力输送至电网获得收益。到2030年,新区将实现“碳中和”。

在海南自贸港11个重点园区,环保、节能、低碳、零排放既是招商引资的入门槛,也将成为人们工作生活的标配件。不断探索环保、节能、低碳的生产发展模式,海南努力实现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相统一,争当“双碳”工作优等生。

率先完成配额清缴。去年,海南不但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碳强度目标,还率先完成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配额清缴工作。为降低温室气体,海南已全面淘汰黄标车10万余辆,提前淘汰老旧柴油车1.7万余辆。

低碳试点各显身手。三亚、琼中入选第三批国家低碳城市试点,海口入选国家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入选国家首批亚太经合组织低碳城镇优秀规划项目……低碳试验在海南全面开花。

驶入新能源汽车快车道。海南在全国首次提出所有细分领域车辆清洁能源化目标和路线图,率先确立2030年“禁售燃油车”目标。2021年,海南新能源车保有量增速达91%,位居全国第一,保有量占比高出全国平均水平4.6个百分点。

力推“搭积木”建筑。海南临高县金牌港,3家大型装配式建筑企业进驻后,产业开始“加速跑”。建筑模块经“私人订制”后运至工地,用“搭积木”方式施工建设,不但减排节能还能消除固体建筑垃圾公害。这样的绿色建筑,海南要求在2025年新开工项目中占比达到80%以上。

打造清洁能源岛。实现低碳,能源结构必须加快优化。2021年,海南清洁能源装机比重达70%,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3个百分点。今年一季度,海南全额消纳的清洁能源,核算减排二氧化碳309.6万吨。海南电网公司还开辟了岛外购买“生态电”新路径,增加省外清洁电力送入规模。到2025年,海南全省清洁能源发电装机、电量比重将分别达85%、75%左右。

提升“蓝碳”话语权。“蓝碳”是利用海洋活动及海洋生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储存在海洋中的过程、活动和机制。今年2月,海南国际蓝碳研究中心正式揭牌。

“现在国内外蓝碳领域研究不多,项目减排测算方法学几乎没有。海南一直在研究蓝色碳汇项目开发标准和方法学,发掘蓝碳资源潜力。这在全球都是独树一帜的,争取做出中国特色,在海洋碳汇研究上抢占国际制高点。”该中心负责人王立成说。

海南国际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海碳中心”)今年3月获批设立。该中心将通过海洋碳汇产品的市场化交易,推动海南蓝碳方法学成为国际公认标准,并纳入国际海洋治理体系。同时,为各类碳金融产品提供有力的资本市场基础支撑平台。

绿色低碳的发展路径,已转化为海南的发展实绩——2021年,海南GDP同比增长11.2%,增速位居全国第二;2020~2021年两年平均增长7.3%,位居全国第一。

最美人间四月天。如今的琼州大地处处皆景,四季花园华丽绽放。新起点上的海南正在高速奔跑,为建成中国向世界展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践成果的重要窗口全力奋进。


刊于《瞭望》2022年第18期


视频《为生态“让路” 向幸福“转移”》

总监制:冯瑛冰 陈良杰

监制:史湘洲 柳昌林

统筹:杨琳 王晖余

文字/视频:王军锋 郭良川 黎多江

新华社瞭望周刊社

新华社海南分社

联合出品

延伸阅读

☞ 瞭望·治国理政纪事|扬帆竞发自贸港

☞ 第一学习|让海南成为新时代中国改革开放的示范



总监制 | 史湘洲

监 制 | 杨 越

编 辑 | 唐朵朵


如有收获,请点一下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