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产多少,气象部门也能做预报?
◆ 粮食产量预报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动态监测评估气象条件,特别是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及产量形成的利弊影响过程
◆ 针对每一种作物,气象部门会对其进行详细的分析,评估农业生产全过程有利和不利的天气条件,并提出针对性意见和防范措施
什么是粮食产量预报?
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关系极为密切。在作物品种、土地肥力、农业生产管理水平等相对稳定的条件下,气象条件是影响农作物产量变化的关键因素。因此,粮食产量预报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动态监测评估气象条件,特别是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及产量形成的利弊影响过程。
粮食产量预报 预报的是什么?
国内产量预报农作物有哪些?
夏收粮油:冬小麦、油菜;秋收作物:水稻(双季稻、一季稻)、玉米(夏玉米、春玉米)、大豆、棉花。针对每一种作物,气象部门会对其进行详细的分析,评估农业生产全过程有利和不利的天气条件,并提出针对性意见和防范措施。
如何预报粮食产量?
简单来说,靠监测、靠搭建模型、靠计算。既要依靠地面观测、卫星遥感等手段监测作物的长势,也要通过建立作物生长模型,将生长关键期的气象影响因素充分考虑进去,最后通过计算等手段,给出产量的预报结论--这其实和通过数值天气预报系统预报天气相似,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承担该项业务的国家气象中心经过多年积累,研发了基于数理统计、农学参数、作物生长模拟模型、卫星遥感资料的多元化作物产量预报技术,建立了产量预报业务服务系统。
其预报方法主要是运用作物生长期间的气象条件、作物长势及农业气象灾害发生情况等,搭建产量气象预报模型。同时,利用气象卫星遥感技术,建立作物遥感长势监测和遥感估产模型。最后,在综合各类预报模型预测结果的基础上,农业气象专家会对粮食产量客观预报进行分析、订正,得出最终的预报结论。今年,我国首次应用高分卫星遥感技术监测夏粮分布情况,很好地解决了此前粮食产量气象预报面临的“作物分布数据不精细”问题。
此外,产量预测会商机制也让作物产量预报更加准确。同时,全国气象部门间的技术合作、气象与农业等相关部门的互联互通,也有助于不断提升我国作物产量预报的准确率、时效性及精细化程度。近年来,全国粮食总产预报准确率稳定在99%左右。
民之本在粮,国之基在农。气象部门将继续创新作物产量预报技术,强化业务平台建设,并不断拓展预报领域;加强与农业、统计、粮食等部门间的交流协作,在保障粮食安全、趋利避害等方面持续贡献智慧。(作者:国家气象中心生态和农业气象室主任 侯英雨 生态和农业气象室副主任 李森)
延伸阅读
总监制 | 史湘洲
如有收获,请点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