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隋唐长安城遗址保护告急,已是最后机会

2016-01-12 文/张建林 龚国强 瞭望

唐长安城是中古时代东方规模最大的城市,其遗址的发掘考古价值极为重要

■ 随着西安市的数次扩建,唐长安城遗址正随着推土机的轰鸣而日渐消失

“唐长安城遗址”范围内的一些大型建筑项目,没有经过报批市省国家文物局就立项和设计建设,如大雁塔广场、西市商贸城

已建成和在建的西安地铁车站、城中村改造、商住楼等项目,多数没有进行考古发掘

面对千年骄傲隋唐长安城遗址,我们不该放慢些建设步伐、多些对文化遗产的敬畏?

■ 很重要的稿件,推荐一读!


张建林: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

龚国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唐长安城复原图


  作为中古时期东方最大规模的繁华都市,唐长安城址所具有的历史文化价值极为丰富,它不仅是隋唐两代全国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还是中国古代都城设计、建设的典范,并对同时期日本平城京、朝鲜半岛的新罗王京的城市规划产生了直接影响,2014年申遗成功的“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项目,重申隋唐长安城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其文化遗产价值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唐长安城自唐末废弃以来,已历千余年,除极少数遗迹仍可见于地面,绝大部分均早已湮没于地下。元明以来的西安城缩小很多,仅仅只是唐长安城皇城部分,原长安城的外郭城多成为散落的村庄和农田,这种情况一直延续至上世纪50年代初。

  

  随着数次城市扩建,特别是近30年来西安市的急剧扩张唐长安城遗址正随着推土机的轰鸣及一栋栋高楼的拔地而起日渐消失。


  如何协调城市建设和文物保护两者的关系,最大限度做好唐长安城址考古资料的获取和遗址的保护工作,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问题。

  

唐长安城,文化及考古价值巨大

  

  历史上曾经辉煌一时的唐长安城,是沿用隋都大兴城加以改造、增扩而成的都城,人口最多时达到百万之众,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全城分为宫城、皇城和外郭城三大部分。宫城在全城北部的中央,中为太极宫,东为东宫,西为掖庭宫,是皇帝会见群臣、处理朝政,以及与太子、嫔妃等居住的地方。

  

  皇城在宫城之南,是中央政府衙署所在地。外郭城包围在宫城和皇城的东、西、南三面,城内东西向14条大街与南北11条大街纵横交错,列置诸坊,是官员、居民住宅,以及佛寺道观、商业市场的分布区。皇宫、百官衙署与市场、住宅分区设立,不相混杂。

  

  唐长安城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都市,在这里,既有归顺的周边民族将领,又有沿着丝绸之路从中亚内陆来的各国商人,甚至还有更为遥远的波斯、大秦(罗马帝国)来的摩尼教徒和基督教教士。日本的遣唐使团频繁入唐,同时还有大批留学生、学问僧随之而来;新罗的官员、留学生、僧人有不少常住长安;还有些日本人、新罗人和大食人(阿拉伯人)通过科举考试考取了进士,在唐王朝担任官员。

  

  市坊之间,随处可见外国人和周边民族人的身影,其中有王子、官员,还有商人、工匠、艺术家,就连酒肆中也有歌舞侍酒的“胡姬”。对胡服、胡食的偏爱成为长安城的时尚,来自异域的衣帽、装饰品、用具、香料、食品、葡萄酒,流行于宫中和坊间。从考古发掘出土物中,我们可以见到东罗马金币、波斯银币、日本钱币、粟特金银器、西方玻璃器和各种相貌服饰的胡俑。

  

  据上世纪50年代的调查和实测,唐长安城外郭城东西9721米、南北8651米,周长36.7公里,面积约84平方公里,与文献记载大体相合。1957年以来,先后进行考古发掘的有大明宫麟德殿、含元殿、含光殿、太液池、兴庆宫的勤政务本楼等宫殿建筑遗址,以及明德门、含光门、丹凤门等城门遗址,青龙寺、西明寺、实际寺等佛寺遗址。

  

▲ 大明宫含元殿


  近十几年来,唐长安城遗址考古的重要发现,首推大明宫含元殿、丹凤门、太液池、南郊天坛(圜丘)等遗址。此外,西市十字街、醴泉坊三彩窑、通义坊街道、朱雀大街与第七横街、东市遗址的抢救性发掘,也有重要收获。


破坏行为不纠正,珍贵遗产或“连根拔起”

  

  陕西省和西安市政府、国家文物局近年来对唐长安城址的保护,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每年拨出巨额专款用于文物古迹的保护。然而,一些部门的领导和企业负责人还没有充分意识到文物保护的重要性,破坏遗址的行为时有发生。

  

  我们要重点指出的是,目前西安的城市建设中还存在不少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现象:


  • 一些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唐长安城遗址”范围内的大型建筑项目,没有经过报批市、省、国家文物局,就进行立项和设计建设,如大雁塔广场、西市商贸城等项目。

  • 已经建成和正在建设的西安地铁车站、城中村改造、商住楼等项目,多数没有进行考古发掘。

  • 2015年,在西市遗址由西安大唐西市实业有限公司建设的“大唐西市三期佳郡”项目,就是典型的一例。这个项目未经考古勘探和发掘就开工建设,致使商肆、作坊遗迹密集的西市西南部分遭到毁灭性的破坏。


  这些做法如不加以纠正,势必将西安市引以为傲的唐长安城遗址破坏得更加支离破碎,甚至连根铲除。


▲ 唐长安城西市遗址西南部被破坏的情况


  长期以来,唐长安城址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缺位,使得不少未经文物管理部门审批的建设项目是否违法难以确认,文物保护法规难以执行。

  

  按照文物保护法关于所有建设项目“事先由城乡建设规划部门会同文物行政部门商定对本行政区域内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措施,并纳入规划”的规定,凡是涉及唐长安城址范围内的各项建设项目,无论面积大小,无论属于什么性质,都必须经规划部门和文物行政部门两方共同审批,并经考古勘探、发掘,确定建设用地内没有需要就地保护的重要遗迹,才可以破土动工。

  

  唐长安城址既然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就必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鉴于整个城址范围之内,多数地段已经被现代建筑占压,至少应将保存较好的宫殿遗址、重点寺院、东市和西市残存部分、尚未完全破坏的里坊,划定出明确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

  

考古先行,保护优先

  

  唐长安城址由于紧压在现代西安的城区之下,抢救性的保护工作最为迫切,在制订和实施各大遗址的保护项目时,必须坚持“考古先行、保护优先”的原则,把唐长安城址的保护放在优先突出地位。

  

  有关文物管理部门也已经意识到唐长安城遗址在基本建设中逐渐被蚕食和破坏这一严重问题,如2012年西安市政府出台了在基本建设中加强文物勘探的通知,要求所有的基建都必须做考古勘探。政策无疑是正确的,但问题在于执行的力度和质量。实际上,有些勘探质量堪忧,仅是敷衍了事,反而成为了有些基建部门破坏遗址的合法借口。

  

  唐长安城遗址经过千余年历史的变化过程,多遭破坏,考古工作难度很大,加上城址面积广大,故需要在城址范围内特别是重点遗址区域内,给考古工作者以足够的时间来清理发掘。面对千余年保留下来的珍贵遗迹,我们引以为骄傲的唐朝都城遗址,我们当代人难道不应放慢些建设步子,给后代多留些历史文化遗产么?我们不缺高楼大厦,缺少的是对文化遗产的敬畏之心。

  

  以现在西安城市发展的现实情况,我们并非全然反对在隋唐长安城遗址范围内进行建设,只是希望在文物保护法的框架下履行报批手续,由考古机构先行调查、发掘,尽可能地获取遗址的各种信息,再由文物保护专家研究遗址、遗迹的保护办法,最终决定建设项目是否可以通过审批。

  

  值得一提的是,唐东都洛阳城址也压在现代城市之下,城址的保护也存在着与西安同样的问题,但由于洛阳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时间比较早,执行文物保护法、进行配合基建的考古工作起步也早,虽然建设项目也很多,但涉及到的唐城遗址都进行了考古勘探和发掘,应天门、定鼎门、上阳宫、九州池、宋代衙署等重要遗址都得到了及时的清理和发掘,共计发掘遗迹200余处,获取了丰富的考古资料,值得借鉴学习。

  

实施动态检测,抓住最后的机会

  

  我们必须认识到,凡属于隋唐长安城范围之内的地面之下必有遗迹,其中,无论是宫殿、衙署、佛寺道观、园林、贵族宅邸,还是商肆、作坊、平民住宅、道路、围墙、水渠等,均有其各自的文化遗产价值,都对我们全面了解隋唐长安城布局、结构和当时各阶层精神文化、物质生活,有着各自不同的意义。

  

  鉴于此,应该明确考古发掘为主,考古勘探为辅。在隋唐长安城范围之内的建设项目,不必像一般考古程序那样钻探先行,而应该全面积发掘,哪怕是一段路土、一处踩踏面、一节沟渠,都可丰富我们对这座遗址的认知。然后,在周边有可能钻探的地方寻找相关遗迹。

  

  在城市基本建设考古和文物保护工作中,应该纠正重墓葬、轻遗址,重宫殿寺观、轻里坊等一般遗迹的急功近利风气目前,唐长安城址内,除了大明宫和青龙寺等少数遗址以外,不太可能有大规模的遗址可供主动发掘。所以,通过基本建设考古,发掘点滴材料也非常重要,将来唐长安城址只能用拼合零星考古材料的方法,来进行拼图式的研究。

  

▲ 唐长安城坊示意图


  还应建立长安城地理信息平台,实施动态检测。由省市政府主导,文物考古部门、国土资源部门、城市规划部门联手,建立隋唐长安城遗址的地理信息系统(GIS),将隋唐长安城遗址图与西安市精确地图及城市规划图套叠,明确城市现状、遗址分布、规划发展趋势。将以前发掘或发现的所有隋唐长安城遗址、遗迹、遗物出土地点(无论发现的遗迹面积大小、出土文物多少)在GIS上准确标注,以及时掌握城市建设与变化的情况,实施动态检测,分析长安城遗址在建设过程中受破坏的程度,研究相应对策。

  

  应在长安城地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在街头巷尾竖立标牌,用图示画面标明此处是唐长安城的哪个街道、哪个里坊、哪个寺院的哪个位置,让所有人都知道脚下就是唐长安城的遗址,也提醒政府和民众珍惜这块土地下的历史沉积。

  

  今后应充分调动各文物考古部门的积极性,发挥各自优势,协同作战,抓住最后的机会,尽可能多地获取唐长安城的历史信息,尽可能多地保留一些遗迹,传给子孙后代。LW


原题:隋唐长安城遗址保护的最后机会

刊于《瞭望》2016年第2期


瞭望 OutlookWeekly1981


欢迎关注瞭望微信

点击【阅读原文】 下载瞭望客户端

更多精彩,请订阅《瞭望》新闻周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