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农村越来越像城镇,公共安全保障很多还在农耕时代

2016-01-21 《瞭望》新闻周刊 瞭望

■ 我国农村地区不仅要承受工业和科技发展带来的非传统风险,而且将更多承担发展过程中城市的转嫁风险

■ 日益频发的农村地区公共安全事件,警示农村正在步入“风险社会”


  《瞭望》记者调研发现,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地区,正日益成为我国公共安全领域薄弱环节。


  • 一方面中心村镇已渐形成人口聚集区,“类城市”的安全风险积聚

  • 另一方面,农村偏远凋敝,公共安全设施及服务难以跟上新变化,因“失血”埋藏的传统安全隐患增多


  基层干部呼吁,农村公共安全事件呈现两极分化、隐患点多面广、局部井喷趋势,已成为我国社会不稳定因素的重要来源,亟待引起重视,筹谋应对。


城镇化了,公共安全仍停留在农耕时代


  开封市杞县葛岗镇的集镇中心主街居住着近三千人。沿街而行,有大型超市、温泉洗浴城、网吧、KTV、宾馆酒店、学校,大小临街商铺鳞次栉比。街道不远处则是一排排工业厂房,这里还有河南最大的大蒜集散市场——“金杞大蒜国际交易市场”,大卡车满载打包好的大蒜从仓库进进出出,集镇上尘土飞扬。


  小镇的一派繁华景象,在葛岗镇派出所所长唐齐斌眼里,却处处是“心病”。唐齐斌说:“已经不同于10年前的农村集镇卖点柴米油盐,如今这里俨然成为一个城市功能齐全的小城,但是这里的公共安全保障能力却还是按照十年前的农村设计的。”


现在,农村的集镇具有越来越复杂的行政、经济、文化休闲、生产生活功能。唐齐斌说:“农村越来越像城镇了,公共安全保障水平不能停留在农耕时代。”


  近年来,由于基层不适应这种变化,风险防范意识不强,一些影响重大公共安全的事件增多,敲响警钟。尤其是遍地开花的彩钢板房成为重要的火灾隐患。一旦发生火灾,由于没有专门消防力量,只能从企业或县城调用消防队。


2015年5月25日晚,平顶山市鲁山县一乡镇的康乐园老年公寓发生重大火灾事故,造成38人死亡,事故原因正是“违规采用易燃的彩钢板”、“用火用电管理不规范”。


  记者采访发现,农村地区本身也经历着“再分化”——繁华的农村地区更繁华,凋敝的农村地区更凋敝。中心镇、中心村因人口集中带来安全风险积聚,面临更多小城安全问题的同时,偏远地区的农村则因不断“失血”也带来安全隐患增多。


  开封农村地区一所名为吴起城小学的偏远农村小学校长李五正告诉记者,学校现在有幼儿园到四年级共130名学生,他最大的担心是校舍安全。教学楼建于1992年,已有20多年历史,屋顶漏雨已经影响到正常教学。校园的北墙是幼儿园区,由于墙体已经发生向内倾斜,学校沿墙砌起了三个垛对墙体形成支撑,防止坍塌。“墙和屋顶全部修下来得三万元,但学校的经费只能保运转。”


“类城市”公共安全隐患局部井喷


  随着农村地区经济社会深刻变化,部分农村日渐萎缩使得传统农村安全问题突出的同时,部分中心镇、中心村的“类城市”公共安全问题局部井喷,作为一种新现象,尤为值得重视。


  所谓“类城市”公共安全问题,即由于农村人口迁徙集聚,使得农村部分中心镇、中心村开始具备城市功能。这些地方“越来越像城市,却又不完全是城市”,由此带来的消防、卫生、治安、环境等安全隐患既具有农村的特点,又具备城市的特点,公共安全风险增多。农村地区“类城市”公共安全问题集中表现在:


  城镇化带来人口聚集与滞后的公共安全保障能力形成矛盾,安全事故多发。受制于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以及农民安全意识较差等原因,农村安全事故始终居高不下。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开封一些农村看到,农村彩钢板房超市,私拉明线现象普遍,有的彩钢板房超市隔壁便是幼儿园。农村缺乏专门消防力量是普遍现象,部分相对好的农村只配备有简易的农用三轮消防车。此外农村道路安全交通事故、农房倒塌、留守儿童游泳溺亡等安全事故频发,基层管理部门多是被动应对此类安全事件。


  公共卫生需求升级与相对落后的卫生服务能力形成矛盾,公共卫生安全隐忧重重。记者在杞县荆岗村采访了解,前几年这里被一场丙肝疫情侵袭,村民感染率接近6%,人数超过300人。疫情疑因一名村医重复使用一次性针头所致。目前村医已被司法机关刑拘,但丙肝却给当地村民留下深重的心理阴影。近年来,村医接受技术培训,“针头用开水烫一烫接着用”的现象基本杜绝,但卫生服务能力依然堪忧。


  社会矛盾多元与农村警力不足形成矛盾,治安事件居高不下。2015年7月8日新乡县小冀镇郝村5岁男童王明涵在自已家门口附近玩耍时失踪,事件牵动全国关注。警方侦破发现是小孩52岁的邻居李秀玲出于嫉妒心理杀害。农民心理安全引发社会问题受到关注,此外农村也越来越多地出现一些新因素导致的犯罪:如邪教传播引发光山县校园砍杀案件,农村吸毒人数激增引发抢劫、盗窃等案件等。2006年以来全国公安机关加强农村派出所建设,要求农村人数不得少于5人,目前许多农村派出所依然维持着最低人数。


  环境过度开发与自然灾害预警、环保监管滞后形成矛盾,自然灾害多发。一些地区盲目地对农村地区资源掠夺式开发和对自然环境无节制的破坏,使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洪灾、泥石流和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频繁出现。2015年8月12日零时陕西省山阳县中村镇烟家沟村发生一起突发性山体滑坡,造成60余人失踪。在此之前的6月,河南南部的商城县因强降雨天气诱发泥石流和山体滑坡,造成5人死亡,7万多人受灾。


农村正步入“风险社会”


  近些年来,农村公共安全供给服务匮乏已经得到一定程度重视。造成农村地区成为公共安全薄弱环节的原因在于:


  “城乡二元结构”以及“乡村二元结构”导致的风险因素向农村地区聚集。一方面城乡之间鸿沟在缩小,但差距依然存在。伪劣食品、污染企业等在城市生存的门槛较高,被进一步排挤到乡村。2014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844元,农村居民纯收入9892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92:1。与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相比较我国农村地区资源相对有限。


  农村传统秩序的瓦解,维持公共安全的自我服务力量不足。随着农民外出务工经商、市场经济意识增强,原有集体式生产协作方式、观念受到冲击,大部分农村义务治安巡逻难以维持。葛岗镇有7.9万人,派出所有7名民警。除一名行政内勤、一名户籍内勤、一名休产假,包括所长在内4名民警平均每人负责一个警区,约2万人的安全。面对警力不足的现实,派出所民警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近年来,农民家庭养狗越来越多,反映农民更多靠自己而不是集体来获得安全。


  农村居民安全观念淡薄、农村安全管理薄弱。采访中,很多农民对“安全”缺乏必要的认识。开封市陈楼村治安主任王明伦说,农村彩钢板房排查过程中,群众对整改建议“不以为然”。在玉米收割季节,一些农村国道两旁晾晒的玉米用玻璃瓶围拦,这极易引发汽车爆胎等交通事故。


  与此同时,基层干部对社会风险认识同样不足,受传统管理思维影响,关注招商引资发展经济,而对新出现的生态安全、公共卫生等风险认识不足。内乡县余关乡乡长石天军认为:“乡镇干部往往将经济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安全被放在第二位。但实际上,作为经济发展主力的工业和服务业,主要在城市和工业区,农村最重要的是它的社会功能、政治功能。对大多数乡镇农村来说,安全才应是第一需求。有了安居的环境,农民自然知道怎样致富。”


  伴随城镇化、工业化,农村本身正日益成为复杂的经济社会系统,日益频发的农村地区公共安全事件,警示农村正在步入“风险社会”。


  专家们指出,我国农村地区不仅需要承受工业发展和科技发展所带来的非传统风险,而且将更多地承担发展过程中城市的转嫁风险,这使得农村地区公共安全治理面临诸多挑战,作为一个时代课题亟待引起重视和研究。LW


记者丨李钧德 甘泉 史林静

刊于《瞭望》2016年第3期,原标题《谁来填补农村公共安全之空》


瞭望  OutlookWeekly1981  


转发请标注【来自瞭望微信】

点击【阅读原文】 下载瞭望客户端

更多精彩,请订阅《瞭望》新闻周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