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什么?!咱家大熊猫在国外被人欺负了!

阿信 中信出版集团 2020-08-21


大熊猫,中国人的掌上明“球”。



一种仅凭一己之力成功上位珍稀动物&“国之瑰宝”的呆萌神兽,是公认的中国“吉祥物”。


因此大熊猫但凡出国,享受的那可都是超级待遇。

比如说荷兰,为了迎接大熊猫,他们特意花费了整整5000万人民币,建了个中国风宫殿,两只熊猫在里面干啥都没问题。

但是,有的国家对它好像不怎么珍惜:


到2018年底,中国已经出借了58只大熊猫,明明在其他国家,大熊猫都能被照顾得好好的,可是偏偏在泰国,熊猫的超级待遇竟然直线降低:

网友拍摄到的这次死亡的大熊猫“创创”生前进食竹子的照片,发现这种竹子是用来生产家具的工业用竹,根本不能用来给大熊猫吃。
图片来源:微博@背包客小浪

一时间,急得国内不少网友都开始呼吁:

我家的大熊猫居然在你们家受了委屈!
快点把它接回来!

作为“友谊使者”的大熊猫,居然激起了大家像爱护自家宝宝一样的“护犊子”情绪,why?

今年是大熊猫“科学发现”150周年,阿信就来聊聊关于大熊猫的冷知识,国庆在外游玩的你,兴许能拿出来和小伙伴们炫耀炫耀呢。

POD
熊猫痴迷症

美剧《国务卿女士》里有这么一段有点狗血的剧情,很好地表达了全球人民对大熊猫的喜爱:

《国务卿女士》剧照

说是,中美之间出现了一点点不愉快,我们决定把我们的熊猫宝宝接回家来。


《国务卿女士》剧照

然而……一旦大熊猫被中国收回,全美国的孩子都会哭,到时候,这数百万家长选民的票就会流失。于是国务卿女士研究了一下,决定:强占!

《国务卿女士》剧照
是的,外交可以断,但是熊猫是绝对不能还哒!

还别说,现实中还就真有这样的例子,2014年,在英国著名的“苏格兰独立公投”中,展开了一场熊猫争夺战,苏格兰想要独立,但有个条件是,他们必须得把熊猫还给英国。



很多苏格兰人嚷嚷着“你可以夺去我们的自由,但不能夺去我们的熊猫”,结果苏格兰到底没独立成。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人们对熊猫这么痴迷呢?


这就要说到POD(panda obsession disorder)——熊猫痴迷症了。


言简意赅地说就是: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事情的重要性能比得过大熊猫的一颦一笑,只要是对熊猫好的,没有什么事情是不能做的。

我有病,而且是只有刷刷熊猫视频、多看几眼熊猫动态才能彻底好的那种。

还别说,真有英国的动物学专家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在BBC上发布了一篇文章《我们为什么热爱大熊猫》:


通过统计学的方法,最后我们可以发现,不只是大熊猫,基本所有让人忍不住有“吸”的欲望的毛茸茸的萌宝,都有这几个特征:


与身体相比,头比较大。


相比之下,四肢比较短小。


与头相比,眼睛非常大。


走路笨笨哒。


给人呆头呆脑的感觉。

是催产素
让你觉得大熊猫可爱

一个巴掌拍不响,如果仅仅具备大熊猫身上的以上那些特征,其实还不足以让你对大熊猫产生:啊!好可爱啊!我想rua它的冲动

这时候还需要你自己体内分泌出一种叫做“催产素”的物质,才能最终产生“萌物可吸”的既视感。

是的,这是不分男女的!


你有没有发现,其实大熊猫的种种特性对应的都是人类的婴儿

研究发现,但凡具有人类婴儿的这些特征的动物,人类就会特别喜欢。而进一步的研究表明,这种喜欢是天生的,是人类的本能


奥地利动物学家康拉德.劳伦兹(Konrad Lorenz)对此有一个专门的解释,即,“婴儿释出器”(baby releaser)。

意思是大熊猫浑圆的脸形、肉嘟嘟的双颊、饱满的额头、大眼睛和小鼻子等等这些生理特征会让我们联想年幼的人类,并启动一连串荷尔蒙喷发。


就和人类柔弱无助的新生儿一样,大熊猫呆萌的外表会唤起成人体内的“催产素洋溢”,产生一种愉快和治愈的效果,进而启动养育行为,包括提高精细肌肉运动的协调度,以做好将婴儿抱在怀里的准备。


因此有人形容,包括圈养大熊猫在内的宠物蓄养行为是“父母本能的错误投射”,或者如同演化生物学家史蒂芬.杰伊.古尔德(Stephen Jay Gould)所说:

我们“被我们对自己孩子所产生的演化反应所愚弄,于是将反应转移到拥有同样面貌的其他动物身上”。



那人类为什么有这样的本能了呢?

那是为了保护幼崽,因为具有这些特征的婴儿是非常需要成人照顾的,所以人就产生了这样的本能,让人类能区分出哪些是婴儿,哪些是长大一些的孩子,从而给婴儿最好的照顾。


也许你会说,婴儿谁分不出来啊,至于要产生这样的本能么?


确实,你可以轻易的区分哪些是婴儿,哪些是已经长大一些的孩子。但我们的祖先不行啊,要知道,我们的祖先没有进化出智力之前,智力可是和动物一样的,那样的智商,做不到区别婴儿和孩子。

看来,有时候,大熊猫长辈们确实很难弄清楚谁才是宝宝。


所以,在千万年前,一些人类祖先产生了这样的本能,帮助他们区分婴儿和孩子,结果显而易见——他们的婴儿得到更好的照顾,婴儿成活率高,而没有这样本能的人类后代的成活率低,自然选择之下,最后都是具有这样本能的人类了。

总而言之就是,大熊猫之所以会如此喜爱,进而让人类产生一种这是“我家萌宝”的错觉,原因就在于它和人类婴儿的外表以及行为实在是太相像了。


尤其是它双眼和我们人类一样,都是位于鼻梁两侧的同一个平面上,并且两眼间距和人类十分相近。

再加上自带美瞳效应的“黑眼圈”,足足让它的眼睛比实际上看起来大10倍,而这正好契合了人类喜欢眼睛又大又水灵的婴儿般的特性,自然就会产生一种想要爱抚它的感觉。


另外,熊猫不管长到多大,头都显得特别大,再加上行动比较迟缓,看上去蠢萌蠢萌的,就和人类不谙世事的婴儿期的反应一样,怎么看都像一个小孩子,无怪乎会刺激人类的“催产素”疯狂分泌和喷射


反过来看看我们的另外一个国宝——金丝猴,虽然它们的面相和人类更为接近,但是在头身比例、眼神和行为上,它们实在是太有灵气了,以至于更像一个能够自力更生的成年人



所以正常人一般看到金丝猴,都会被它的“美色”所吸引,却很难让人产生一种像婴儿一样的保护欲。

同样是国宝,同样靠颜吃饭,只不过大熊猫比金丝猴更会打“亲情牌”而已啦。

附赠冷知识
panda?猫熊?熊猫?

OK,关于我们为什么喜欢大熊猫,阿信说了这么多,可是有一个终极问题,一直没有解答,那就是:

大熊猫为什么要叫Panda?

Panda这个英文单词,真的是四川普通话“胖达”的音译么?(听起来就很有说服力的样子


当然不是!

要说到大熊猫,我们还要先从小熊猫开始说起。因为,从一开始“panda”这个词不是用来说大熊猫,而是专门用来说“小熊猫”的。

话说,1821年,当西方人到达尼泊尔地区的时候,发现了一种红色的小型生物,立马被它们萌翻天的外表所征服。


惊诧之余,西方的探险者向尼泊尔人打听,这是个神马神奇宝贝。当地人回答道:nigalya ponya

西方人被这一长串发音奇怪的单词给弄懵圈了,只记住最后一个单词,按照发音转译过来,于是就有了“panda”这个单词,在尼泊尔语里面,意思是“吃竹子的动物”。


然后,我们开始叙述另外一个和这个故事毫无交集的故事:1869年的春天,法国传教士阿尔芒·戴维来到四川宝兴,见到了一种体型巨大、慵懒可爱、黑白相间、同样也靠竹子为生的“熊”。

穿着清朝官服的戴维神父

于是,法国的生物学家们给了大熊猫一个很正式的拉丁文名字:Ailuropoda melanoleucus David,但这个学名实在是太长了,人们就把小熊猫的昵称“panda”借用过来,叫它“giant panda”,只不过由于后来,“大熊猫”出现在公众舆论中的次数明显更多,人们就索性将“panda”这个单词正式移交给了大熊猫了。

但是,熊猫毕竟是一种“熊”而不是“猫”,为何在它的中文名字的重点落在了“猫”上面呢?

其实一开始,熊猫的正确名称应该是叫“猫熊”的。只不过从1939年,当时的陪都重庆的平明动物园举办了一次动物标本展览,当时的“猫熊”标本的标牌采用了流行的国际书写格式,分别注明中文和拉丁文。


不过,由于当时歪果仁搞不清楚中文的从右往左读的习惯,把“猫熊”两个词的顺序写颠倒了,所有的参观者和媒体都把“猫熊”读成“熊猫”,久而久之,人们就约定俗成地把“大猫熊”叫成了“大熊猫”。

这种叫法,在大陆被沿袭了下来,而在台湾地区,现在人们还是习惯于叫“猫熊”,虽然听起来别扭,但是人家也是有着自己的理由的。


不管“熊猫”的具体叫法是怎样的,不可否认的是,熊猫已经中国的自然名片,成为了我们表达国家自豪感的重要视觉形象。

“熙熙”

而在国际上,随着1961年大熊猫“熙熙”借展伦敦所引发的万人空巷的熊猫热,全世界都认识到了大熊猫通过萌和爱突破语言和文化障碍的巨大能量,使公众意识到了保护野生动物和物种多样性的重要性。

大熊猫不仅成为了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的形象标识,也从此跻身成为了世界范围内的动物大使和“图腾”。

世界自然基金会的logo

关键是,后来人们还发现,用熊猫做logo,巨省油墨……




近期好文推荐



-End-
编辑:楚旂
2019.10.5
更多经典书单和深度好文
欢迎关注「中信出版集团」公众号


「在看」,给阿信加鸡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