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快30岁了,我还在一边加班写病历,一边厚脸皮啃老」

健康界 2021-05-19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医脉通 Author 医脉通medlive

 

当别人问起:“你这三年都学到了些什么”的时候,我也只能回答:“出院病历三天未归档罚款500。”


来源:医脉通

作者:叶何草


“哎,老马升职了你知道不,我出国的手续也差不多了,出来咱聚聚啊?

 

“不行,我没时间,你们玩吧。”

 

“不是吧,高中时候咱们几个关系最铁,这你都不来,龟儿子你也太不够意思了?”

 

“你也知道我现在规培,一堆出院没写呢,我老师今天门诊新收了十二个病人,医嘱都还没补。”

 

“你这啥时候是个头?”

 

李子在电话那边问出这句话的时候,我好像被什么砸中了,心中不禁重复:是啊,什么时候是个头?

 

我想起很多以前的事,李子那年复读了一年考了个普通本科,毕业进了家科技公司,半年多月薪就拿到了九千,公司安排他去国外分公司开展业务;老马进的学校不怎么样,可是人灵光机敏,毕业做了销售,两年来也做得有声有色。

 

而我,是那时候成绩最好的,去读了医科大学。可现如今仔细思量,仿佛只有自己在原地踏步。

 

这些年他们听我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没时间”。都说“人比人得死”,渐渐地仿佛我和他们的差距仿佛越来越大,这种落差带给我的失落感就像身体里有一些细碎的虫子在蚕食自己。

 

“喂?狗子你掉粪坑了吗?”李子这龟孙儿,嘴里就没有好听的话,一下子把我从怔愣中拉了回来。

 

“地址给我,我忙完就过去。”去他娘的病历,去他大爷的化验单,去他姥姥的规培。爷今儿还就任性了,下班!

 

但是~

 

任性的时候有多潇洒,回去加班的时候就有多狼狈。酒足饭饱,苦逼打工人还是得灰溜溜的回去继续“搬砖”。

 

此时真的只想化身袁华对天怒吼:不!不!不!这种规培我不要!我不要!


 

关于规培的血泪控诉:快30岁了,我还在一边写病历,一边啃老

 

近日,由深圳市卫健委推出的一个视频在网络上引发热议——



图源:视频截图


“快30岁了,还在医院加班、写病历、啃老”可能是很多规培生的真实写照。

 

那么,我们现在就一起来聊聊这令所有医学生“闻风丧胆”的规培吧。

 

自2010年起,由上海地区牵头开始实施针对医学毕业生的全面规培。

 

2014年国家卫计委规定了“5+3”的规培模式,自此,规培成为所有医学生蜕变成临床医生的必经之路。

 

2016年,卫计委又提出医学生需要在原有的“本科+规培”基础上展开“专培”,这样一来,中国医生的培训年限就变成了“5+3+X”。

 

到今天,规培制度在全国各地遍地开花。而在规培制度开始至今的这十余年中,相关的政策几乎每年都有变化,即便是最先开始规培制度的上海地区也在不断改进。

 

但无论政策如何变化,规培生仍然一如既往的怨声载道。

 

啥是规培?

 

我国现行的规培模式是学习自美国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该制度起源于1889年,经过100 多年的发展和完善,才有了现在看起来是全球最完善的住院医师培训系统。


 图源:视频截图


先来看看美国的规培是什么样的?

 

规培年限一般在3-5年,以3年规培为例,第一年的工作内容主要是查房、病例讨论、写病历;第二年主要侧重临床诊疗能力;第三年则是全方面培养。除了专业理论与技能考试外,规培过程中还需掌握多项职业能力,考核合格后才能独立行医。

 

考核的评分者也不仅仅是带教老师,而是包括护理人员、行政人员以及其他学科成员在内的临床工作相关人员,他们会根据规培医生完成的诊疗病例数量、参加的医院项目、承担的科研项目以及带教任务等指标给出综合评价。

 

在这样的严格标准下培养的医生,就像是流水线上产品,即使没有什么突出的特长,也不会存在明显的短板,这就是所谓“规范”化的培训。必须承认的是,这样的规培制度可以说是目前世界上最完备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系统,在培养人才、提供高质量医疗服务、推动医学发展等方面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而这些也是我国实施规培制度期望达到的效果和初衷。

 

但中国各地差异极大,由此引发了种种资源分配的问题,规培制度的出现本来是为了缩小城乡医生的水平差距,平衡各地的医疗资源,是奔着全国医生统一管理、医学水平同质化的目标去的(提醒一下:美国实现这个目标用了100年的时间)。

 

那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之后,我们的规培是什么样子呢?


规培制度的出发点和初衷都没有问题,预期达到的效果和目标也在一定程度上有了“模板”,我国实施规培制度也算是有一块石头可以摸着过河。那么,在我国,规培实际是什么样子呢?

 

规培医生的日常工作是什么?收病人、写病历、贴化验单、谈话签字以及给课时老师取快递拿外卖。


手术?能上啊,拉拉钩也需要人手嘛不是。


在许多医院,规培医生都只是用来分担科室夜班。特别是现如今医疗环境紧张,也没几个医院会让规培医生独立出门诊、不会让他们做手术主刀。

 

因此,规培三年实则是实习了三年时间。

 


再聊聊规培医生的尴尬:处境、评价标准、待遇……

 

1.规培生的处境

 

规培基地一个地区就那么几个,大部分人并不是所在医院的职工,这就使得他们的处境有些许尴尬。


规培结束后,基本没什么可能留在该医院工作,因此很多人又进入了“毕业生”的“二次求职”。而站在医院的角度,规培医生是“外人”,能不能遇到一个负责任、客观公正的带教老师只能看运气。

 

2.规培医生的评价标准

 

其实规培生能否顺利出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带教老师的主观评价。

 

但是中国的地区差异决定了不同地区、不同医院、不同科室、不同老师的水平不一,有的严格有的随便,评价标准也很难统一,因此所谓的规范化培训可能有些地区并没有那么规范。

 

3.规培生的待遇

 

在中国的规培医生就没有不哭穷的。

 

国家财政部对规培医生每人每年下拨3万元,其中一万用于教学单位和带教老师,两万用于规培生的生活待遇,平均下来每月1666.66 元人民币。

 

据笔者所知,规培生能够参与科室绩效的并不多,若是专硕并轨的话,就只能靠研究生补助活着了。对比美国每年每人15万美元的平均补助,我只能默默地在心中默念:我自己选的怪谁?

 

规培制度本应该是为培养规范化、标准化的医学人才,可这么几年下来规培仿佛变成了向医院输送低廉劳动力、转移就业矛盾的途径。如此一来的话,我们不得不反思为何会造成今天这个背离初衷的局面?

 

如果规培三年,日复一日的只是在几次三番就崩溃的垃圾系统重复同样的文书工作,只是为上级医生提供低质量低门槛的辅助劳动,那么当别人问起:“你这三年都学到了些什么”的时候,我也只能回答:

 

“出院病历三天未归档罚款500。”



来源:医脉通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一键进入峰会官网

点击“在看”或点“赞”
你的鼓励是我们坚持每天更新的动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