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21年5月28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放榜前会接到「照顾名次」电话,被排行榜「束缚」的医院与临床医生​

四喜/健康界 健康界 Today




每家医院都想在「第一象限」找到自己的定位。

 

民间医院排行榜的出现,画了个坐标,医院在了解方程式后,各家盘算着,准备弯道超车,毕竟科研、临床双优的医院并不多。

 

近日,半月谈杂志的一篇名为《医生忙于论文,临床败给科研:被「排行榜」搞坏的医院生态》的文章引发热议,文中吐露医生论文、职称晋升的压力,以及排行榜「指挥」下的医院。

 

其实,纠结点不在于该不该设立医院排行榜,而在于,如今的医院单纯追逐排行榜名次,显得盲目。

 

 

放榜前,接到医院「照顾名次」电话

  

电话打来,大多是问自己医院今年排多少名,有没有被赶超等。


巧妙的是,「无能为力」的回复似乎理所当然,一位参与医院排行榜相关评审工作的专家称。

 

「我们在一开始就把排行榜工作组的人分成两拨,互不干涉,谁也不了解各自负责的板块,所以也就真的不知道。」

 

年年如此。

 

有趣的是,医院排行榜已经从几年前的不受关注,到如今一年一度医院和医生所期待的「盛宴」,如同等待春晚节目单。

 

医院排行榜有专科榜单、综合榜,以及其他多种榜单,最初设立是为了让患者在看病时能有一个可参考的「菜单」,奈何医院「你追我赶」,只为自己在排行榜中的名次提升,不被赶超。

 

健康界查询资料发现,目前一些排行榜,最初评审时大致有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专家评审团从专业维度评审,但具有主观色彩;另一部分则是科研,论文等,这个维度相对客观。

 

「想做医院评审工作,前提是必须邀请到各领域专家,填写调查问卷,起初大家不怎么重视榜单的时候,我们就成了话务员,一个电话接一个电话地打给专家,又不能让专家感觉烦。」相关人士告诉健康界。

 

近几年,排行榜的认可度、引用度、专家的回复率均有所提升,收到的专家有效回复以及回复率出现高于美国最佳医院排行榜的情况。

 

 

排行榜下,临床不如科研?

 

医生关注排行榜,更多是主人翁意识的代入感。

 

「我们医院排**名,怎么没统计上?」、「前几名有我们医院……」医生在发布的排行榜下留言。

 

然而,欢喜的背后,日常吐槽也常有。半月谈杂志的文章中提到,陈医生已发表过多篇SCI论文,但这还不够,因为没有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达不到医院的科研要求」,被医院建议调到边缘科室。

 

「很多年轻医生不愿意下临床,喜欢进实验室,因为更容易出科研成果,职称晋升也相对较快。」一位医生表示。

 

临床不香了吗?搞科研是医生主动还是被动,实则很显然。

 

日前,清华大学社科学院中国社会调查与研究中心、中国医师协会人文医学专业委员会联合发布《2021医师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显示,69.74%的医师认为「科研、发论文压力大」,55.56%的医师认为「业绩考核任务重」,科研压力成医师面临的最大压力。

调查发现,医师平均每天出诊时间约为 7.77小时、科研时间约为1.47小时,每周平均工作约 5.77 天,工作强度极高。


在此工作强度下,仍有11.86%的调研参与者认为「不至于精疲力竭」。调查中半数以上的医师对于工作流程的效率抱有质疑,感到自己要在「不必要的程序和操作上耗费过多精力」。


 

「干临床不如搞科研」的言论早已有之,但临床与科研如同左右手,真的要有所舍弃?

 

「好医生是医疗质量的保证」。


从人才维度分析,医院学科评审,让医生搞科研确实理所应当。但医疗质量、临床实践的评价维度同样不可或缺。

 

 

增加「科研临床转化」的评价维度

 

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科研不可少。


卫健部门相关负责人曾在公开场合表示,「科研在临床上的转化,以及医院通过科研解决临床上面临的疑难病症,应成为一个评价维度。」

 

临床为科研提供资料与数据,科研促进医学创新,应该殊途同归,共同致力于临床病症问题的解决、患者需求的满足上。

 

有业内人士评价,「目前看来,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如何落实看来还有很长路要走。科研重于临床,脱离了患者需求,排行榜的评价偏向面子工程。」

 

至于斥巨资甚至举债搞科研,是盲目追逐某些事物过程中的阶段性产物。

 

不得不说的是,排行榜的评价维度在不断完善,医院与医生应该更清楚,泡沫终究会破,唯有真正解决问题,才能不被赶超。



来源:健康界

作者:四喜

欢迎点击“在看”或点“赞”
你的鼓励是我们坚持每天更新的动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