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背后的故事 | 放弃清华北大的橄榄枝,他选择了哈工大……

奋斗的 黑龙江共青团 2019-08-23

还记得最初的梦想么

小时候

你想做名警察行侠仗义

还想做个医生妙手回春

你想做科学家探索微观

还想做航天员九天揽月


初心易得 始终难守

那份与生俱来的使命感

你是否还牢牢铭记在心

你是否还愿意为它奋斗

争做航天人的“学霸”


“择校完全是跟我的理想挂钩,我有一个从事航天的理想,所以我会放弃北大清华。”

高考满分660分

他考出了618分

排全市前50名

来自上海市的严一粟同学

却婉拒北大清华的橄榄枝

最终报考哈尔滨工业大学

探测制导与控制(航天方向)专业

看似不同寻常的选择

背后是一个少年的梦

一个延续了十几年的

航天梦 科技梦 强国梦


在视频里,严一粟戴着眼镜,刘海遮住额头,看起来斯斯文文。但他把自己比作岩石。岩石比较坚硬,坚硬在我的内心、我的思想。坚持那些我认为并且大家也认为是正确的事情。

他的坚持就是航天。严一粟的航天梦始于小学。那天,他在家全程观看了神舟七号载人飞船的发射。触动他的,不是宇航员,而是坐在飞控大厅里的那群人。“那么多精密的仪器摆在他们面前,他们操作得那么从容。”

后来,严一粟慢慢了解到航天事业是我国的强项,也是我国需要一直保持下去的强项,进一步树立了做“航天人”的目标。高考之后,名校任选的他仍旧毅然决然地报考该专业最具实力的哈尔滨工业大学。

“我愿意去走航天这条路。而且,要进入国家内部。”

“在航天系统中,哈工大毕业生是最多的,这点很有说服力,坚定了我报考的决心。”

“分数只是决定了你能选择大学的范围,在这个范围内,你做的选择更应该听从自己的想法。每个人都应该有使命感,而且我相信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使命感。”

走在想走的道路上

严一粟拾起的不仅是自己的航天梦

更是一个国家美好的未来

个人梦和中国梦交织

这个为初心奋斗的准哈工大新生

让人禁不住会想起他

坚守初心不言弃

苦心孤诣做科研

哈尔滨工业大学刘永坦院士

开辟新天地的“先生”


“中国必须要发展这样的雷达!这就是我要做的!”

打造出一支“雷达铁军”

筑起了一道“海防长城”

三次登上国家科学技术奖领奖台

任教哈工大的刘永坦院士

偕同其身后的团队

在雷达研究上取得突破成就

为我国的领土安全无声护航

无数个日夜攻坚克难

源自于年幼时的心动

一份追寻了几十年的

进取心 责任心 爱国心 

近日,在团省委机关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机关全体成员共同聆听了刘永坦院士事迹宣讲团的主旨报告

刘永坦院士事迹宣讲团成员、哈尔滨工业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吴松全同志着重从“冰雪封疆、薪火孕育”“咬定青山、扎根冰城”“挥师南下、转战威海”“锚定海疆、披荆斩棘”等方面讲述了这位皓首雄心的老党员初心不改、使命必达,用一个甲子的无悔坚守向深爱的党、祖国和人民交出一份红色战略科学家的人生答卷的感人先进事迹。


战火纷飞山河碎 碧血丹心图自强


1936年12月1日,刘永坦出生在南京一个温馨的书香门第,然而,国家蒙难,民何以安?出生不到一年,他就随家人开始了逃难生涯,饱受10多年流离之苦的刘永坦自懂事起就对国难深有体会。

“永坦”不仅是家人对他人生平安顺遂最好的祝愿,也是对国家命运最深的企盼。正因为如此,自强、强国的梦想从小就在他的心里深深扎下了根。

父亲常常告诉刘永坦,科学可以救国,可以振兴中华。13岁那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更让他坚定了刻苦学习、科技兴国的信念。

1953年,刘永坦怀着投身祖国工业化的决心,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哈工大。1958年,刘永坦回到哈工大参与组建无线电工程系,走上了大学讲台,正式成为哈工大的青年教师和科技工作者,成为向科学进军的中坚力量之一。

1978年8月的一天,刘永坦正在修抗洪江堤。一纸考试通知,让没有任何准备的他为学到更先进的知识,更好地实现梦想奔赴考场。凭借扎实的“内功”,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出国外语培训班的快班,成为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出国的人员之一。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1981年的金秋,进修结束后的刘永坦立刻起程回国。此刻,他的心中已萌生出一个宏愿——开创中国的新体制雷达之路。

新体制雷达被俄罗斯人称为“21世纪的雷达”。当今世界的千余种雷达中,新体制雷达不仅代表着现代雷达的一个发展趋势,而且对航天、航海、渔业、沿海石油开发、海洋气候预报、海岸经济区发展等领域也都有重要作用。

由于难度太大、国外实行技术封锁等诸多因素,很多人劝他这样的研究风险太大、周期太长,很可能把时间和精力都搭进去了却一事无成……但是刘永坦不改初衷。

1982年初春,刘永坦专程赶赴北京,向当时的航天工业部预研部门领导汇报,详实地介绍现状并畅谈设想。在得到支持后,刘永坦立即进行了细致的策划和准备,提出研制中国新体制雷达的方案。

这是一场填补国内空白、从零起步的具有开拓性的攻坚战。经过800多个日日夜夜的努力、数千次实验、数万个测试数据的获取,刘永坦主持的航天部预研项目“新体制雷达关键技术及方案论证”获得丰硕成果,系统地突破了传播激励、海杂波背景目标检测、远距离探测信号及系统模型设计等基础理论,创建了完备的新体制理论体系。这些关键技术的突破为中国新体制雷达研制成功打下了良好基础。


自古英豪成大器 功夫皆是苦中来

刘永坦和他的团队已经完成了预研使命,完全可以结题报奖了。但是,他认为仅仅“纸上谈兵”是不够的,国家真正需要的是进一步建立有实际意义的雷达实验站。1986年,刘永坦开始主持“新体制雷达研究”,并持续在未来的日子中一次次再出发,为研制成完整的雷达系统而奋力拼搏。

1987年,刘永坦和他的团队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新体制雷达研制工作;

1990年,建成我国第一个高频新体制雷达站,其技术指标达到了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

负责进行的多项重大科研项目已获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二项,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五项;

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两百余篇,主编全国统编教材一本,主审多本;

六十余年的教育生涯中,一直坚持做好创新人才培养……

作为主帅,刘永坦承担着比别人更加繁重的工作。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常常由于赶不上吃饭而用面包充饥,困了就倒在实验室的板凳上凑合一觉……超负荷的脑力和体力付出,铁打的汉子也会被击倒,疼痛难忍的腰间盘突出曾让他几个月不能行走。

对于刘永坦来说,腰间盘突出复发已经是“惯犯”了。哪怕不得不在家养病的日子里,刘永坦也多次请教研室的同事把自己的研究生邀请到家里来,一起讨论论文的修改,并给予精心指点。他说他必须打败病痛,争分夺秒,因为还有新体制雷达的工作等着他去完成。

站在科技的前沿上

刘永坦实践了自己的爱国心

更点燃了无数新青年为国奋斗的热情

初心和坚守一生长存

耄耋之年的刘永坦院士

在教学、科研一线孜孜不倦的态度

为筑起“海防长城”无私奉献的精神

鞭策着我们这些后来人

迈向新时代的“行者”


无论是科技 医疗

还是民生 经济 文化

祖国都在日新月异地发展进步

背后是无数怀揣家国情怀的“行者”

披星戴月向未知远方发起挑战

实现伟大民族复兴而奋力拼搏

有梦并去追梦的奋斗者

在其各自的工作领域上

他们也许已经取得成果

享受着创造价值的快乐

他们也许仍在攻坚克难

但每步努力都值得敬畏

愿你也如严一粟同学一样

不忘美好初心

愿你也如刘永坦院士一样

牢记肩上使命

像数不清的中国“追梦人”一样

为实现美好的愿景而不懈奋斗

-End- 

素材来源 | 微信号“哈尔滨工业大学”“中青网教育” 

科技日报 上海市控江中学 新晚报

图文校审 | 宋建申   文案设计·责任编辑 | 武智勇

图文编辑 | 冷东(哈尔滨商业大学)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