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叛逆”而生丨专访导演周游
6月20号,左秋明牺牲;6月22号,顾慎言牺牲;紧接着,蓝心洁丧子,纪中原被捕。从《叛逆者》中感受到了BE美学的观众形容导演周游“发最可爱的颜文字,用最利的刀。”
目前《叛逆者》播至尾声,林楠笙和朱怡贞的最终命运走向牵动着观众的心。从开播到现在,该剧既有抓捕行动的迅猛开局,有复兴社特务处上海区内的暗流涌动与鲜活群像,也有男女主会面时引用《草叶集》诗句这样兼具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的桥段,更多的,则是男主林楠笙孤独隐忍地寻找报国方向的曲折心路。
可以说,很少有一部谍战剧会花如此多的篇幅,去细腻完整地呈现一个人加入共产党前转变的过程。
不仅如此,这部改编自畀愚同名小说的电视剧还延续了原著严谨冷峻的气质,将其发挥到最大化,它没有使用以往谍战剧习惯使用的旁白和内心独白,凭借着镜头使用和演员表演来让观众感受人物心理状态的变化。
从这个角度而言,《叛逆者》的确“叛逆”。
在这部剧定档的那天,导演周游开始在微博上为作品“营业”打call、与观众交流,言辞激昂认真,却几乎每发一条都要带上颜文字,微博的小尾巴是“碳水最快乐”。在与真人对话之前,很难想象,这竟是拍了《叛逆者》这样一部谍战剧的导演。
而《叛逆者》出色的叙事布局和掌镜质感,对于一个首次独立执导电视剧的导演而言,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对此,周游表示:“任何一部戏都不是一个人的行为,它是集体创作的过程,这次得益于有那么多很有经验的创作者,帮着把我想表达的东西呈现出来。”
大约三年前,周游开始进入《叛逆者》这个项目。在此之前,他被小说深深打动。
当时,李晓明、秦雯等编剧已进行了辛苦的编剧工作,在这一剧本基础上,周游和另外几位编剧以及历史顾问组成了一个团队,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对原著文本和剧本文本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和调整。而编剧团队除了对剧情台词、人物逻辑、事件逻辑进行内部梳理外,也花了相当大的精力对整个时代的细节进行了解和研究。
“一开始我们就想把这部剧做得特别实,这是一个挺难完成的要求。画鬼容易画人难,要想做实,就得贴近大家的生活。我们所书写的时代有很多的图片和史料可查,它们记载很清楚,那么包括人物的生平履历、言谈举止和生活习惯以及机关的组织原则都得做实。而且这部剧跨越了南京、上海、香港、重庆这些不同的城市,所呈现的地域面貌也是不同的。”
例如,“老狐狸”顾慎言的低调与严谨就一直体现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从黄埔军校毕业后他甘愿在档案室做闲职,在这条隐蔽战线潜伏多年,直到他做出牺牲自己而保留住“邮差”这条线上的其他同志这一决定时,并不是对林楠笙说:“我想让你做邮差”而是说“我恳请你向组织转达我的建议,以后让你沿用邮差这个代号。”
“这些点点滴滴的台词,让人感觉到这个人物在危机时刻他很冷静、有大局观,又符合组织原则。”周游表示,“其实编剧团队的每一个人都把剧中人物所经历的事情在心里过了一遍,如果你不去贴近他的境遇和所思所想,很难准确描述出细节。
《叛逆者》有现实的A面,也有诗意的B面。它的片头意境绝佳,引人入胜。柴可夫斯基的《六月船歌》响起,海浪翻涌,雾气迷蒙,雨滴落下,城市与人物随之现身,给人沉静浪漫之感,也体现了民国后东西方文化的交融,总之“有点东西”。
可以说,这首曲子对整部剧气质的定调至关重要。
“这部剧的调性是从原小说生发出来的,然后在梳理过程中进行了深化。《六月船歌》古典主义的音乐形象,比较符合这部剧隐忍悲伤的气质,而且它冷峻中又蕴含着一种力量,能传达对理想的坚定感;此外,这首曲子前期的出发感和后面的升华感恰好契合了林楠笙的心境,因此他一路的成长、受到感召都有用这个曲子去呈现,非常有味道。”
在那两年里,《六月船歌》令剧集气质也有一个明确的定位,这种味道贯穿在拍摄文本和演员表演里,《叛逆者》的台词无废笔,朴素而饱含力量;在拍摄过程中,各部门都在这一统一的感觉之下,去发挥着自己的创造力和能量,最终形成了现在观众看到的样子。
跨越十多年的历史背景,四十多集的篇幅,《叛逆者》为呈现林楠笙宣誓加入共产党之前的复杂心理过程,用心不可谓不深。
从故事的整体架构上看,这部剧中诸如顾慎言、纪中原、朱怡真、左秋明等共产党人在方方面面对林楠笙产生了感召力,朱怡贞是最初启发式的,后来他又遇到了顾慎言,老纪,包括左秋明等。
“其实没有任何人去推着他加入共产党,但每个人的行为都对林楠笙要寻找的方向形成了多维度的感召,让他去思考和寻找什么样的道路是对的。当我们看到他在中间的经历与挣扎,看到他在香港想追寻报国之路的坍塌后,看到他经历的完整探寻过程,才更相信他宣誓之后的忠诚度。”
林楠笙在受了枪伤后,他在香港的日本陆军医院被救活了,可他内心没有活过来,随后他听到了《论持久战》,感觉整个人都被点燃了。《叛逆者》选择《论持久战》成为林楠笙“重燃”的重要转折点,被观众称为“神来之笔”。
周游表示:“《论持久战》的发表,确确实实地为满怀报国情怀的中华儿女打了一针强心剂,让大家在一个漆黑环境中看到了一线曙光;林楠笙也是如此,当他听完《论持久战》后,内心当中升腾出了一种希望,一种活着的希望。”
所有的故事都存在于虚构,哪怕是一个纪录片,选择把什么样真实的素材剪在一起,都是有创作人员想表达的东西在里面,《叛逆者》当然有虚构的部分,但周游认为另一个东西同样重要,就是林楠笙的象征意义。
林楠笙象征着在那个时代千千万万的广大民众,他们在不同的阶层和地域,为祖国和民族的未来挣扎和激荡着、不惜付出生命。“上海是一个缩影,在十几年里这么复杂的历史环境下,林楠笙就像那个动荡的年代里千百万同胞一样,受到感召和感染的过程,就像那个时代的中华儿女包括海外同胞,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受到我党的感染和感召,志愿加入我党,支持我党,在千千万万同胞的共同努力下,才有了我们今天的生活。这就是《论持久战》里说的‘兵民是胜利之本’。”
在这些年里,林楠笙受到了朱怡贞、老纪、老顾、左秋明等很多人的感召而逐渐觉醒,林楠笙是一个象征,而其他人同样代表这一类人:为了信仰,他们愿意随时付出自己的一切。
顾慎言选择主动赴死前,和林楠笙进行了交接,见面时他发自内心地笑了,在周游看来,“顾慎言对林楠笙观察了很久,观察他的品行、对抗日的热情、对祖国和民族未来的赤诚之心,他可以把这些托付给一直看好的年轻人,这是一种幸福的传承。在最危险的时候,他们为了彼此互救,这场戏好就好在两位演员的表演,他们呈现地是如此克制。”
作为一部谍战剧,《叛逆者》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强情节、快节奏作品,尽管有多处抓捕和刑讯情节,但总体上,它很重留白,而且有时候,一种无声的孤独与紧张更让人提心吊胆。
对此,周游表示:“紧张感是局部符号性的东西,但它不是一个全剧整体的感觉。其实节奏的快慢分两种,一种是外部节奏,一种是内部节奏,让人物的行为动作更快属于前者,在我心里《叛逆者》不是一个处处强情节、命悬一线的故事,它的跨度长达13年,有时候处理一个任务的时候会比较强情节,但延续这么多年的几率太小了。”
《叛逆者》的内部节奏侧重表现人的心理逻辑、呈现心理层面的快。可以看到,林楠笙心理变化一直很快,从一开始在师范,毅然决定要从军,不论做什么职业,他心理状态始终很紧绷很焦急,在出任务时他甚至“不需要睡觉”,还被观众调侃为“卷王”。
“因为林楠笙急切地想找到把自己和民族贴合在一起的报国之路,其实这些让大家感动的人物,他的内部的心理节奏都很快。”此外,周游还想传达一种历史感,想让观众看到人物本身的发展变化,比如林楠笙的成长线就带出了包括朱怡贞、左秋明在内的很多人物的变化。
而演员们也从戏里“卷”到了戏外,为了符合一个特工的状态,朱一龙和王阳先后减肥瘦身。“特工这一职业对身体素质要求很高,演员们非常努力,在拍摄整过程当中锻炼节食,呈现出来的效果很符合角色干练的感觉。”
作为“碳水爱好者”,周游时常在演员们“看剧本看饿了”之际,拍高碳水的照片发给他们看。“结果到杀青,他们说‘看你都胖成什么样了,为了气我们你也不能自残啊’,你看之前‘伤害’他们,现在得报应了。”
《叛逆者》里边就有多处美食镜头,尤其在淞沪会战爆发之前,特务站内生活气息十分浓郁。王世安被称为特务站中最会“摸鱼”的人,上班期间他喜欢喝茶、串门聊天,下班提前约人吃饭,还找同事做生意赚钱。
“拍摄之前的定稿剧本提供了这么一个基础,有一部分内容并不是刀整天架在脖子上,办公人员也有日常。从整个故事的铺排来说,我们想有一些这种东西,在现场拍摄过程中也会强调,想要特意想把地上这些办公人员的日常,和地下严酷的刑讯行为做一个区分,这样观感反差才更大。”
剧里,当朱怡贞从地上被压到地下的时候,让人非常揪心,因为观众清楚地知道地上和地下是两回事,而当她被放了,又重新站在地面上的时候,观众会为她松一口气。
同时周游也认为,正是剧中这一批特别优秀的演员,能够在整体的要求下发挥出生动的一面,才加强了这种正向的鲜活感。
从联合执导到如今独当一面,导演周游的成长速度同样清晰可见。“之前的经历,是我一个学习的过程。而这次得益于我想表达的,能在这么多优秀的创作者帮助下把它呈现出来,是非常幸运的事情。”
《叛逆者》即将收官,周游也将会踏上新的旅途,对于下一部戏,他还在筛选剧本中,他说:“要把剧做好首先得打动自己,这很重要,我很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