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展 | 越王时代·吴越楚文物精粹展
一场吴越楚三国
此消彼长的争锋
在这里拉开帷幕,
一段可歌可泣
可传后世的百年长卷
从此铭刻史书。
浙江是越国故地,
古越先民在这里
创造了独特的越文化,
留下了卧薪尝胆、西施浣纱等
众多耳熟能详的历史典故。
在浙江省博物馆
建馆90周年之际,
我们精心策划了
“越王时代——吴越楚文物精粹”。
以越文化为主线,
展示春秋战国时期
长江中下游地区
三个最有影响力的诸侯霸主
吴、越、楚之间
相互征伐、文化融合的历史片段。
-展览-
越王时代——吴越楚文物精粹
-时间-
2019年6月6日—9月6日
-地点-
浙博孤山馆区·浙江西湖美术馆
———————————————
本次展览需购票入场
百越,泛指我们东南和南部地区众多的民族。其中的於越是世居在江、浙一带的土著,是百越部族中最古老、最发达的一支,活动范围在今浙江的杭嘉湖平原、宁绍平原和金衢丘陵地带。他们依水而居,渔猎农耕,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越地文化,并建立了越国,而越王句践更是成为了家喻户晓的传奇霸主。
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导致於越先民形成了与中原人相异的生活习性,其主要特征为断发文身、习水便舟、饭稻羹鱼、鸟龙(蛇)崇拜,同时流行着与华夏语系不同的地域语言和文字,称之为古越语和鸟虫书。
羽人划舟纹铜缶
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藏
铜缶为盛酒(水)器,从春秋中期到战国晚期一直沿用。该缶器身腹部的主体装饰纹饰为四组羽人竞渡纹,纹饰下部以弧形边框线代表舟,上刻划竞技状头戴羽冠的人物形象,是骆越文化的青铜器代表作。
古越人生活在湿热的湖沼河网间,为了便于在潮湿多水的环境中生产和生活,他们将额前及两鬓的头发剪短,这就是所谓的断发。所谓文身,就是锥刺和刻划几何纹于其身,且用丹青染色以为纹。其目的一为装饰美观,二为图腾信仰,认为如此便能避免水中蛇虫猛兽的伤害。
蛇纹铜尊
湖南省博物馆藏
尊为酒器。口沿饰一周首突起,身尾卧伏于器壁上的蛇纹,多作两头相对,其中一处三头相对,是目前仅见的一件口沿处作如此装饰的尊。其中的蛇纹,身、尾变化不大。古代越人的产品,反映出扬越人的蛇崇拜。
少康封无余於越,越国历史由此开篇。越国从无余受封始立,传至越王允常时“拓土始大”。春秋中期以来,晋楚争霸激烈,晋国采用联吴制楚的策略,楚国随后则扶植与吴国相临的越国来抗吴。作为大国政治战略中的一枚棋子,越国抓住时机,开始向中原先进诸侯国学习,悄然崛起于东南,走上了富国强兵的振兴之路。
蟠螭纹铜汤鼎
浙江省博物馆藏
铭文记述了徐国大臣选用良铜铸造此鼎,用它来祭祀上天祖先并对其盟誓,让自己明忧患别耻辱,决心整顿徐人旧俗,以求他日复兴徐国,同时祈愿自己及子子孙孙长命百岁,永保用之。从铭文看,它是来自淮河流域徐国的器物。徐国被吴国灭亡后,许多人流亡越国,带来了中原的文化。
浙江省博物馆藏
饮酒器,出现于春秋时期,流行于战国。迄今为止考古发现的此类先秦容器多为青铜质地,金质的仅此一件,亦是同时期罕见的黄金器皿。
从文具、农耕工具的使用,到乐钟、越式鼎、青铜镜的铸造,这条富国强兵之路,可以说,也是越国文化与楚国、吴国等他国文化的交融之路。
者汈钮钟
上海博物馆藏
者汈编钟为周代越国贵族者汈所铸造的一组实用乐钟,如今部分流散海外,组合残缺。
透雕复合镜
绍兴博物馆藏
透雕镜又称夹层透纹镜,由镜面和镜背两块铜片合贯而成。镜背的透雕图案,以蟠螭纹为主。这是目前绍兴地区出土最早的复合型青铜镜。
春秋晚期至战国时期,在吴越争霸及随后的越国欲称霸中原的背景下,为保持军事上的优势,越国把大量青铜原料用于农具和兵器的制作,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同时对青铜礼器的需求与原料的匮乏之间的矛盾迫使越人采用原始瓷仿制替代青铜礼器,用于随葬,这成了越国贵族埋葬习俗中的重要内容。
原始瓷圈足炉
安吉县博物馆藏
吴国是商朝晚期在长江下游建立的姬姓国家,国号“句吴”。公元前510年,吴国进攻越国,两国争战就此展开,双方你来我往,开始了长期的拉锯战。
期间发生了三次生死之搏,分别是公元前496年的檇李之战、公元前494年的夫椒之战以及公元前478年的笠泽之战。其后越军挟灭吴的余威渡淮北上,公元前468年迁都,将琅琊作为军事中心,展开了一系列的争霸行动,终于在徐州与诸侯会盟,成就了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梦。吴越两国的兴衰交替,成为春秋末年最精彩的历史篇章。
春秋早中期北方诸侯国晋国与南方诸侯国楚国之间的争霸战争是吴越两国反目成仇的导火索。晋国为了牵制楚国,派出申公巫臣及其子狐庸教吴反楚,楚国为了反牵制,与越结盟以对抗吴。吴国和越国就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相继崛起。制作精良的吴戈越剑成为当时各国君王争相获取的宝物。
1965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北江陵一座楚国的墓葬中发现了越王句践剑。楚越关系密切,楚惠王之母为句践之女,越亦为楚所灭。此剑或为越人陪嫁品,或为楚国战利品。
越王句践剑
湖北省博物馆藏
剑首向外翻卷作圆箍形,内铸有十一道同心圆。剑身满布菱形暗纹,剑格两面镶嵌蓝色琉璃和绿松石。剑身近剑格处刻有两行八字鸟篆铭文:“越王鸠浅自作用剑”。“鸠浅”即句践。
越王者旨於睗剑
浙江省博物馆藏
者旨於睗,句践之子。剑格两面铸双钩鸟虫书铭文8字,正面为“戉王戉王”,反面为“者旨於睗”。
1983年,在湖北江陵马山5号墓中出土了一件吴王夫差铭青铜矛,矛身中脊呈三棱形,中线起脊,两面脊上均有血槽,后端各铸一兽头。矛体满饰菱形几何暗纹。
吴王夫差铜矛
湖北省博物馆藏
矛身有错金铭文:“吴王夫差自作用鈼”。
吴文化是由华夏文化和所谓的南方“蛮夷”文化相互融合而形成的地域文化,故吴地出土的器物面貌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受到中原商周文化的深刻影响,另一方面从形制、纹饰上又表现出显著的地方文化色彩和风格。同时,由于吴越地域相连,邻邦同俗,吴国同一时期使用的青铜农具、工具与越国几乎无异。
吴王夫差铜鉴
上海博物馆藏
鉴是大型的水器。器内壁有铭文三行十三字:“攻吴王夫差择其吉金自作御鉴”, 记叙了吴王夫差选用最好的吉金(青铜)铸造了这件作为宫廷御用的器物。
吴王夫差铜盉
上海博物馆藏
这件铜提梁盉的肩部近口处铸有铭文一周:“敔王夫差吴金铸女子之器吉”。铭文意为吴王夫差用铜为某女子铸造此器。由于铭文中的女子无国名和姓,这与周代贵族为其亲属作器的称谓不同,故有学者推测铭文中的女子可能就是越国的美女西施。
春秋时期的安徽江淮地区,即文献所载群舒故地,小国林立,出土了一批带有明显地域特征的青铜器。这些器物有别于同时期周边的吴文化、越文化和楚文化,被学术界称为群舒文化。据文献记载,这些在夹缝中生存的小诸侯国,最终先后灭于楚。
牺首铜鼎
皖西博物馆藏
春秋中期,晋为了与楚争霸,把吴国培养成了楚后方的一个劲敌,楚则扶植越国与之抗衡,楚昭王曾娶越王句践之女为妃,并较长时期与越保持友好关系,直到公元前473年越灭吴后,才逐渐疏远。
越王无疆受齐国的挑唆,兴师伐楚,为楚威王所败,楚杀无疆,尽取其地至浙江。到无疆重孙亲时,楚彻底打败越国,把亲赶入南山。在楚、越两族联盟和攻伐的过程中,两支文化从来都没有停止过相互影响。
周成王时期,楚首领熊绎受封为子爵,春秋时期,楚国逐渐强大,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基本是围绕楚国争霸中原,中原联军抗楚而展开。楚人陈兵周郊,楚庄王问鼎中原,与晋国争霸长达百年,楚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战国时期,楚国逐步吞并长江下游和淮河流域,基本统一了长江中下游地区。至楚威王时,楚境东接齐鲁,西邻强秦,成为名副其实的南方霸主。
楚王酓悍铜鼎
天津博物馆藏
铭文记载了楚幽王为庆贺胜利用缴获的兵器铸成此鼎并用于祭祀的史实。楚幽王,熊(写作酓)姓,名悍,公元前237—公元前228年在位。
彩绘虎座鸟架鼓
荆州博物馆藏
虎座鸟架鼓是战国时期楚国的重要乐器。全器以两只昂首卷尾、四肢屈伏、背向而踞的卧虎为底座,虎背上各站立一只长腿昂首引吭高歌的鸣凤,背向而立的鸣凤中间悬挂一面大鼓。通体用红、黄等色绘虎的斑纹和凤的羽毛。
楚国立国八百余载,荆楚大地上出土的金属器受中原文化的深刻影响,在器物形制和器类组合上与中原文化一脉相承,在纹饰和铭文等工艺细节上又能感受到浓郁的楚文化地域特色,华夏与蛮夷风格的融合造就了楚文化器物既凝重又灵动的独特魅力,是南北交融、推陈出新的文化代表。
彩绘鸟形漆豆
荆州博物馆藏
春秋战国时期,佩玉成为君子规范道德、约束行为的标志。楚国出土的玉器种类繁多,形制各异,纹饰丰富,主要器类有玉琮、玉璧、玉环、玉玦、玉璜、玉觿、玉韘、玉瑬、龙形玉佩等。楚国玉器装饰多采用龙形神兽和勾连云纹,表现了他们崇龙的意向和神往虚拟世界的思想意识。
玉琮
湖北省博物馆藏
琮出现于新石器时代,外方内圆,上下贯通,方代表地,内圆代表天,是用于沟通天地的法器。该琮方形四壁外饰变形兽面纹。
神人双龙形玉佩
荆州博物馆藏
越王句践的事迹家喻户晓,吴越征战的历史无人不知,楚庄王问鼎中原更是《左传》中的经典。先后崛起的吴、越、楚三国唱响了春秋霸主的凯歌。
“今人不见亡吴事,故墓犹传霸越乡。”诸侯争霸的硝烟已然远去,精勤耕战的文化品格却世代传颂。几经沉浮,几许沧桑,一幕幕宏笔巨制,书写出一段荡气回肠的历史。期望透过本展览三百余件展品无声的诉说,能激起今人心头的涟漪,泛起世人对越王时代的些许神往。
文末互动
本次展览中你最想看到的文物是_______。
欢迎留言!
览 信 息
展览时间
2019年6月6日—9月6日
展览地点
浙博孤山馆区·浙江西湖美术馆
资料 | 浙博历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