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凿光留痕———郑兴国根雕艺术精品展 | 展览

浙江省博物馆 浙江省博物馆 2022-12-25


-展览时间-

2021年9月3日——11月28日

-展览地点-

浙江省博物馆武林馆区二楼临时展厅

———————————————


“东南山水越为最,越地风光剡领先。”嵊州自古以山水秀美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从而使这里成为唐诗之路的主干线。独具内涵的山水文化和源远流长的名人文化赋予了嵊州丰富的文化资源,造就了嵊州多彩的文化个性,也为嵊州文化艺术的发展铺上了沃土。根雕,就是在这片沃土上生长出来的一朵民间艺术奇葩。


嵊州根雕历史悠远,因与“雕圣”戴逵的邂逅,最早可追溯到东晋。真正使嵊州根雕得以发扬光大的是晚清民间艺人楼品裘、周喜老。先辈珠玉在前,当代雕刻界亦群英璀璨,郑兴国大师更是其中的佼佼者。郑兴国从事木根雕艺术已有四十载春秋,他的作品取材广泛,形式多样,构思巧妙,技法娴熟。既有老者的仁怀哲思,又有少女的天真烂漫;既有独立成篇的人物小品,又有宏阔同章的山水人物长卷;既有古代文明的追寻,又有时代精神的弘扬。盖是刀随意走,独具匠心,惟妙惟肖,一派化腐为奇、天人同构、意味悠长的生动气象。


浙江省博物馆近年来致力于发掘中青年艺术家,为他们提供艺术成果的展示舞台。既是基于弘扬与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抢救传统技艺的初心,同时也借此鼓励中青年艺术家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锐意进取,创作出兼具个人艺术风格和时代特征的作品。“凿光留痕——郑兴国根雕艺术精品展”,展出郑兴国大师近四十件作品,期望观者通过该展览能一窥嵊州根雕新貌,同时,通过传承与创新对话,引发新的思考。







郑兴国简介




郑兴国,男,1964年生,浙江嵊州人。中国木雕艺术家、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嵊州根雕)代表性传承人。


郑兴国自幼喜爱绘画,十六岁开始跟随表哥学习雕花,后自学立体雕刻。经过三十多年的学习、探索与研究,郑兴国以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为依托,凭借扎实的雕刻技艺,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根雕风格。其根雕崇尚自然,取材广泛,造型巧妙,虚实结合,粗细兼顾,既有涓涓细流的脉脉含情,又有突兀大江的奔腾之势,粗犷夸张中渗透细腻柔情之美,写实述说中隐喻哲理意韵之趣,其作品尤其追求人在景中、人融景色,总想诉说着什么。


郑兴国先后创作了几百件优秀作品,荣获国家级、省部级奖项五十余次。作品《寒江独钓》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其他多件作品被中国木雕艺术馆、浙江美术馆、四川省民俗文化博物馆收藏。在根雕创作的同时,郑兴国还注重理论研究与根雕文化的传播,先后参加浙江对外文化交流活动,赴西班牙、印度等国家,以及中国台湾、澳门等地举办个人展览及世界木文化交流。其关于根雕创作体会的学术论文在《雕塑》《浙江工艺美术》《中国文化月刊》《神州》《中国文化报》等刊物发表。







部分作品




《金庭洞天》

金丝楠木

长238厘米,宽75厘米,高98厘米

作品取材于一段金丝楠木。剡溪两岸自古多文人雅士隐居,东晋永和十一年(355),王羲之携家人归隐金庭山。作品描绘的就是书圣聚贤雅集、曲水流觞的场景。这件《金庭洞天》也是郑兴国唐诗之路系列作品之一。





《观瀑》

古沉木

长60厘米,宽50厘米,高154厘米

古人王安石有“拔地万重清嶂立,悬空千丈素流分。共看玉女机丝挂,映日还成五色文”的诗句, 作者想将他对诗句的理解用根雕实体化场景展现出来,让绝美的风景通过古沉木尽收眼底。





《同祖同根》

古沉木

长53厘米,宽17厘米,高44厘米

《同祖同根》不像以往作品那样顺着古沉木的纹理进行雕作,而是独辟蹊径,截取了古沉木的一个横断面进行构思,巧妙地在横断面的半个圆弧上发挥自己的创意。在圆弧的左面,依形度势,雕琢了一位慈祥可亲、须发垂胸的老翁。在圆弧的右面端头,则相应雕琢了一位天真可爱、童心未泯的稚孩。虽说仅是两个头像,其动势和衣衫却巧妙地运用古沉木的圆弧走势进行延伸,十分自然得体。你看,老翁正弯下身来向仰头求知的幼童谆谆讲述中华民族大家庭同祖同根的往事,老翁讲得动情,幼童听得入神。





《羲之爱鹅》

青钢木

长61厘米,宽42厘米,高42厘米

集天地之大观,聚自然之神奇,此件《羲之爱鹅》作品乃大自然妙造的神工艺术,选用青钢木材质,质地坚硬,雕刻难度可谓极高。作者利用圆雕技法巧妙地再现了羲之爱鹅的历史典故情节。整个画面形象逼真,布局适中,将羲之爱鹅的性情在此木上演绎到极致。





《引福归堂》

岩桑

长22厘米,宽24厘米,高85厘米

钟馗是人们敬仰的大神,他除了驱鬼逐邪外,还有赐福护佑的本领。作者创作的《引福归堂》取材于一段岩桑,钟馗头戴乌纱,身披长袍,身材魁梧雄健,双目圆睁,胡须连腮,神色开朗,威严中蕴含笑意。他手拿一把打开的折扇,一只蝙蝠停息在折扇前端,似刚从天外飞来。根据民间传说,蝙蝠出现有两种含义,一种能识鬼魅藏身之处,供钟馗捉拿,一种借“蝠”与“福”同音,寓“福在眼前”之意,从而增添了钟馗驱邪降福的吉祥美意。





《苏武牧羊》

古沉木

长29厘米,宽17厘米,高74厘米

作品题材源于历史典故“苏武牧羊”,根据树根的天然造型塑造了一位正义凛然、威武不屈的英雄人物——苏武。苏武这种气节与操守,正是我们民族的脊梁,他的精神也深深渗入我们民族的血脉之中。





《深山藏古寺》

古沉木

长62厘米,宽30厘米,高78厘米

阴沉木本身的沧桑感,是经过岁月的风吹雨打形成的。这件作品选用一根千年古沉木作为创作材料,以古代文人远眺山水的形象为创作题材,巧妙运用写实与写意的手法,用最少的雕刻将山下的老者与山上的古寺刻画出来, 在传统的基础上展现出全新的艺术效果。整件作品构图空灵,技法老练,虚实结合,层次分明, 富有张力。人家说“朽木不可雕”,作者恰恰用“以朽治朽”的手段,重新赋予沉木鲜活的生命力和深厚的艺术内涵。





《米芾拜石》

白皮松根抱石

长54厘米,宽33厘米,高76厘米

大书法家米芾钟爱石头,简直到了如痴如癫的地步,“米芾拜石”的典故也因此流传下来。作品依据根材的特点,雕刻了这个著名的典故场景。作品真正体现了依根而雕,因雕而活。





《对弈》

藏香

长120厘米,宽65厘米,高110厘米

作品选用藏香为材,以圆雕与镂空雕结合的技法塑造了松下老者与一孩童对弈的画面,人物神情毕现,苍松浓密,崖石叠嶂,层次刻画分明。





《藏山避暑》

金丝楠木

长48厘米,宽42厘米,高115厘米

作品以千年古沉木作为创作材料,以古代文人远眺山水的形象为创作题材。刀工娴熟,刻画细腻,变化中带有夸张,将老翁悠闲的神态表现得淋漓尽致,达到了形、神、气、势相通,意趣横生,充分发挥了传统工艺的特色,体现了作者高超的技艺。





《洞天胜景》

樱桃木

长58厘米,宽40厘米,高110厘米

《洞天胜景》取材于一棵残破的野樱桃枯根,在岁月的风烟中,根材内在的物质被磨砺侵蚀得干干净净,形成的嶙峋、褶皱、疤眼、洞穴、空透等奇特残缺造就了别样的美感和生命力。枯根的下部雕刻了一位宽袖大袍的古代文人,正以惊异的目光,抬头仰望着洞天外的世界。这个文人到底是谁,他是寻找世外桃源的陶渊明,是揽胜探幽的徐霞客,还是追求壮美的苏东坡通过这位古人的目光将人们的视线引向远方,使作品中有限的空间延伸到无限的大千世界。





《泉声洗心》

古沉木

长165厘米,宽66厘米,高70厘米

作品借鉴传统雕刻题材,在整根随形木根上用圆雕、镂空雕技法进行创作,雕刻了一位仙风道骨的老者及两名纯真无邪的孩童。老者于一潭泉水旁闭目打坐,静静地享受泉水流淌的声音,两名孩童在一旁嬉戏玩耍,人物神态形象逼真。在雕刻手法上以大面积保留原木形态为主,人物则精雕细琢,将老者闭目养神的神情、童子稚嫩的脸庞体现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




览 信 息


展览时间

2021年9月3日——11月28日

展览地点

浙江省博物馆武林馆区二楼临时展厅




来源 | 浙博工艺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