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当今世界,大家都开始越来越汲汲于所谓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最佳实践’,而非出奇制胜的‘另类实践’,在这种情况下,越来越多的产品和服务,越来越多的企业和机构都高度趋同,这还有什么值得惊奇的吗?”然而,正因为如此,企业家和产品设计者们才更应该想办法彰显个性,高倡创新,找到未来成功的金钥匙。这也正是2002年出版的《黏性智慧:如何在工作中发起一场创造性革命》(Sticky Wisdom. How to Start a Creative Revolution at Work)所试图解决的问题。作者 | Ditte Hvas Mortensen
来源 | Interaction-design
编译 | 瓴君
这本书提出了“再诠释”、“革命”和“随机联系”这三种神奇的方法,来帮助有志于创新者从一众竞争对手当中拔群而出,赢得用户由衷的赞叹和欢迎,这不仅仅是因为大家会发现,创新者创造了其他人无法想象的美妙产品和服务,更因为大家会意识到,创新者可以在未来持续超越凡俗,获得新的成功。不断进行富有创造性的思考,不断拿出全新的理念,这是创新者的使命。可是,要完成这样的使命,就必须有一个可持续的基础。然而,对于所从事的生意,对于各种相关的背景知识,其实所有竞争者们的把握都相差无几,因此可能想到的东西也是如此,创新者又凭什么能够拔群而出呢?答案就在于是否能够突破自己的思维定式。想要以一种纯然全新的方式来思考事物,其实是非常困难的。这当中的原因就在于人类的天性——我们总是会很自然地将各种新的信息和挑战予以“改造”,使其符合我们关于世界的既有假定,而不是据此来反思和改变我们的假定和习向。唯有跳出我们所习惯的正常思维,才能进入创新理念源源不绝的全新世界。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但是也不必气馁,因为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方法,也不必吃多大的苦头——恰好相反,你会发现这过程当中其实还颇有乐趣。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必须能够极为迅速地理解和掌握这个世界,如果每遇到一种新的刺激都要停下来进行深度思考,那就什么都做不成了。因此,我们学会了将各种新的信息纳入相应的思维领域,即所谓“图式”。发展心理学先驱皮亚杰(Jean Piaget)于1920年代首次将“图式”概念引入了心理学范畴,到今天,它已经成了一个受到广泛认可的心理学术语。我们可以说,每个人的图式就是他解释世界运行的独特理论。图式对于任何人而言都是必不可少的,没有了它,我们就必须对各种理所当然的事情不断提出质疑——为什么橘子尝起来是甜的?为什么我们见了红灯就要停下来?可是与此同时,图式也会让我们在不自觉间变得僵化起来,要真正进行创新,我们就必须能够挑战自己的图式。如果无法摆脱图式的桎梏,我们就会很容易觉得世界上一切都是很容易理解和解释的,错过那些可能对这种感觉构成挑战的重要信息。总之,如果我们想要变得更有创造性,能够进行全新的思考,我们就必须掌握必要的策略,来挑战我们习以为常的思维方式。在继续深入探讨之前,不妨先了更多了解一下图式的运作原理。我们只有充分了解了图式,才能更好地挑战自己的图式,以及在未来更好地了解自己。图式让我们得以理解世界,而且还可以加速理解的进程;可是同时,它也会诱使我们忽视那些不适合我们思维方式的替代方案。我们人类对接触过的任何事物都会建立相应的图式,从各种不同的飞禽走兽到各种不同的行为方式。如果我们在海边漫步,耳边传来鸟类的蹄鸣,不必细致观察,我们也基本上能够确定那是海鸥。“海鸥图式”当中的其他信息还会告诉我们,这鸟儿披着白灰黑三色的羽毛,长着橙色的嘴巴。总之,我们根本不必举起望远镜去细看。图式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有了它,我们就可以破译这个世界的密码,而不必随时随地对所有事物都进行研究检验。反过来,如果没有了它,哪怕是最日常的事情,也会让我们不堪重负。只是,图式的这种“帮助”也绝非免费的午餐。图式的弊端之一在于,它很可能是极难改变的;弊端之二在于,它会让我们对不符合图式的信息选择性失明。比如说,我们在海边邂逅的海鸥其实并非习惯的白灰黑,而是从未见过的蓝色羽毛,但是我们却没有留心,就未免太遗憾了。图式可能会造成的问题,最广为人知的例子之一就是刻板印象——我们仅仅看到了人们的外表,就立即对其可能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建立了相应的预期。比如,对于使用苹果MacBook和微软PC的人,我们的预期就会完全不同。不必说,这种“以貌取人”的判断是既有正确的时候,也有错误的时候,但是整体而言,研究业已证明,图式已经使我们的感知和记忆悄然具备了倾向性——我们往往更容易注意到对方那些符合我们既有图式判断的言行举止,而忽略掉那些不符合的。这就意味着,我们会错过那些新的,让人感到惊奇的信息。这无疑是一种令人遗憾的倾向,会让我们在不自觉间对于人和事下出简单的,往往是过于浮浅的定论。图式会导致刻板印象,机械到我们会根据某人是使用苹果MacBook还是微软PC就认定其是怎样的人,会做怎样的事。然而事实是,使用苹果MacBook的人未必都是创造力十足,或者富有朝气,而使用微软PC的人也未必就一定是死脑筋,或者老古董。图式确实有僵化的一面,但这绝不意味着图式就不可能有任何发展变化,事实恰好相反。有些时候,我们可以通过自觉的努力去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而另外一些时候,周遭环境的变化也会迫使我们在不自觉间对旧的图式做出调整。不妨拿前文谈到过的海鸥来说明,如果你某一天在海边散步时无意间抬起头来,发现眼前的三只海鸥居然全都不是旧图式中的白灰黑,而是你从未见到过的蓝色。在大吃一惊的同时,你最初的反应往往是并不相信自己的眼睛,相反还试图做出合理解释,来继续确保旧图式的正确,比如认定这蓝色其实只是阳光反射造成的错觉,甚至核辐射造成的变异。可是,如果接下来你还是每天都会看到蓝色的海鸥,那么迟早有一天,你将打破旧图式,建立一个全新的。当然,我们在这里要讨论的,并非这种被动的发现和学习过程。相反,我们是想要帮助大家发现、学习,直至创造出蓝色海鸥——后者其实就代表了我们想要开发的创新型产品或服务。你一旦发现自己对于事物运作,或者人们行为的预期正在对你构成限制,让你无法展开想象的翅膀去设想新的解决方案和理念,那么不妨尝试一下如下的三种策略,对你惯常的思维方式发起挑战,并最终完成超越。“创造性第一定律非常简单——所受刺激的质量和独特性对由此激发的理念的质量和独特性有着直接的影响。”如果你想要挑战自己习惯的思维方式,激发自己产生出全新的理念,首先就必须掌握可靠的工具,或曰方法。《黏性智慧:如何在工作中发起一场创造性革命》已经成为了创新论述当中的经典之作,对于该如何开启截然不同的思维之门提出了一些极佳的建议。这样,后来者也就省去了大量黑暗中的摸索,可以直接开始学习这三种经典方法。——再诠释
——革命
该书的理念指出,所有这一切都应该被用于企业或部门的头脑风暴会议,在整个团队当中一同进行,而这过程其实是充满乐趣的——当然,你也可以关上门,自己来一场头脑风暴,毕竟道理都是一样的。之所以要提出再诠释的理念,背后的原因就在于,那些从事相同生意,或者是出身于相同背景的人们,往往都会用相同的语汇来描述各种问题和理念。伴随我们一次又一次使用相同的语汇,这些语汇也会渐渐自然被连接到大量联想,或曰图式身上。比方说,你当下的工作任务是不断提出新的理念,来改进一款健身app,让其在竞争当中脱颖而出。当你看到健身这样的字眼,十有八九就会产生很多联想,比如怎样算是健康,怎样才能健身等,并且从这些联想出发做足自己的研究功课。最终你所能够联想到的东西,诸如健身房、健康追踪仪器,或者锻炼计划等,十有八九竞争对手们也会想到。毕竟,在我们思考这个命题时,拥有和我们类似背景,做着类似生意的人,他们的联想也和我们大差不差。再诠释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从全新的,不同的角度出发去应对挑战,在思维层面抛开竞争对手。事情从这里才真正开始变得有趣起来。听说过一句成语叫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吗?意思就是说,当你与某一事物过于接近,就只能看到一个局部,而看不到全体,甚至无法认识其最本质的面目。因此,与你的观察对象保持一定距离是至关重要的。该书为我们提供了三种可行的办法。1. 以不同的语汇再诠释。围绕着你打算进行创新的产品和服务举出尽可能多的字词,乃至比喻来。这些语汇未必一定要明确直指你的目标,只要有所关联就可以,比如“健身”,诸如“体力”“游戏”“医疗卫生”“强壮”“力量”等也字眼都和其相关。然后,再从这些新的语汇出发展开你的联想。这些联想中是否有一些能够给你带来新的灵感?这是如何做到的?背后的原理又是什么?2. 以不同的感觉再诠释。另外一种可以带来全新思维方式的方法是使用不同的感觉系统。比如,你可以将自己聚焦的对象画出来,表演出来,或者用乐高积木搭出来。以不同的感觉再诠释,可以让你发现一些之前并没有那么明显的联系。和前面一条一样,你也应该搞清楚这种做法是如何给你最初的目标带来灵感的。在这过程当中,你可以自问为何这些新的联系会指向你的目标。比如,当你在纸上画出一棵枝干强劲、根系强大的大树时,你可能就会想到,所谓健身其实不单单是意味着“运动”,同样包含了“营养”,以及“沃土”(比如良好的生活习惯)等因素。3. 以不同的视角再诠释。尝试着站在其他人,站在与你有不同感受和识别力的人的立场上去审视自己的目标。比如说,一位五岁的儿童会怎样看待健身?恐怕对小孩子来说,游戏要比锻炼更有吸引力。一位坐着轮椅的残障人士呢?是否会觉得这很难?是否会让他们羡慕别人而自怜自艾?这种方法之下,我们必须学会去扮演各种“极端角色”。我们不求百分之百准确地把握住他们可能的反应,关键是在于,这种从他人立场出发的方法可以让我们对问题有全新的认知,这便是我们进取的起点。当我们思考自己面前的挑战,比如该怎样创建一款创新性的健身app时,我们的思路往往会受限于我们当即联想的健身相关的规律和特性,即我们的已经确定的图式。在大多数时候,我们甚至都不会感觉到我们相信这一问题适用的那些规则或特性的存在,而正因为如此,想要去挑战我们的这些假定就更加困难了。 从历史当中,我们可以找到一个非常经典,甚至经典到稍嫌极端的例子。当年,哥伦布(Christopher Columbus)要进行第一次跨越大西洋的远航,在争取西班牙王室的支持时碰了大钉子,因为后者认定,这种尝试注定徒劳,只能白白浪费三艘船只和上面的人力而已。那时的当权者们想当然地认为世界是平的,却没有想到平地的尽头会是什么。即便他们当中有些人相信大地如哥伦布所说,是一个球体,他们也会觉得距离太过遥远,大家都饿死了也转不回来——又是一个想当然。总之,哥伦布所面对的,是几乎铺天盖地的否定,乃至嘲讽。毋庸赘言,站在尽头立场上的我们,胡乱苛责1492年的古人,说他们坚信探索未知世界注定没有好果子吃是荒唐的,未免太不合适。关键在于,通过这一事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各种假定,各种想当然是如何很自然便成为探索和创新的障碍的。这些假定,这些想当然,其实到今天也一样存在于我们身边,只是没有那么容易发现罢了,因此,我们必须借助新的方法。1. 这种革命方法的第一步,要求我们先写下关于我们聚焦目标的所有能够想到的规律和属性。比如关于健身,这些规则可能包括:健身前首先必须热身;健身需要专门的场地,比如健身房或户外;健身是为了保持体形,等等。2. 在你记下了尽可能多的自己认为的规则之后,你就可以一条一条地发起提问,来挑战这些规则了。比如:“不在专门的场地,就真的不能健身吗?”接下来你可能就会想到,其实工作场所,或者家中也未必就一定不行。3. 在提完所有的问题,找到所有的答案之后,你是否能够提炼出一些实实在在的理念呢?这些理念是否给你带来了启发?当然,必须指出的是,在我们挑战并颠覆思维当中既有的规则的同时,我们也就建立了新的规则,形成了新的思维定式和思维障碍,等待我们在未来去颠覆。因此,我们必须能够持续不断地“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这既是全新的挑战,又是巨大的乐趣所在。随机联系的方法可以让我们面对挑战进行更为广泛的思考。这同时也意味着我们可以让自己的想象尽量延展开来,最终触及到一些令人振奋的 可能性。顾名思义,我们也基本上能够知道这方法到底是怎样一回事了,我们需要留心的,是确保使用的恰如其分。1. 随机联系的第一步,是随机选出某件事物,强迫自己想方设法将它和当前聚焦的目标联系在一起。比如,我们看到桌上有玻璃杯,就不妨努力将它和健身联系起来。关于玻璃杯,我们能够找出哪些特性和联想呢?它是我们可以随身携带的东西;它既开放又封闭;它恰好是一手之握,等等。不管你总结出来什么,只要言之成理,就都没有关系。2. 第二步,你就必须努力建立联系了。比如,玻璃是易碎的,你的健身app必须能够让那些有点脆弱的人(伤员、病号或者总是不开心的人)的感觉好起来,让这些人变得更为强健,就像把普通玻璃变成钢化玻璃。靠着这种方法,你很可能就将获得一些极为有趣的,同时又是难以想象的思维优势。不必说,将这些看似牵强,实则又大有启发的概念倾注到你的主题上,然后发现两者居然是那么契合,其间便隐藏着巨大的乐趣。当我们面对着新的信息或挑战时,我们的图式,或者说我们的固有认知和固有思维模式经常会成为我们的桎梏。我们总是倾向于削足适履,让世界符合我们的既有图式,这会让我们感到安心和舒适,但也会对我们构成严重的束缚,导致我们忽视新的信息,坐失新的机遇。好在,我们可以通过三种独特的方法来挑战自己惯常的思维方式,即再诠释、革命和随机链接。当你希望自己能够进行全新的思考,或者发展出全新的创新理念时,它们将给予你强有力的帮助。归根结底,敢于并善于想别人所不能想,想自己过去所不能想,这才是创新的源泉。原文:
https://www.interaction-design.org/literature/article/three-ideation-methods-to-enhance-your-innovative-thinking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查看原文链接)
危机时代企业领导之道 从这四点开始 | 高瓴 Recommend
真正的高手,都有对抗“熵增”的底层思维 | 高瓴 Recommend
提高效率不是靠技巧与方法,而是养成更好的习惯 | 高瓴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