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我们都会利用碎片时间来学习,比如上班或上学路上、吃饭间隙,就连洗澡的时候,都要听着语音才能安心。虽然各种学习方法也看过不少,但当工作中真遇到问题时,才发现用得上的并不多。希望今天推荐的关于学习逻辑的文章,能够帮你提高学习的效率。学习的方法和技巧无穷无尽、变化万千,但再怎么变,都必须基于底层的学习逻辑。
只要认清下面学习的这四大底层逻辑,相信你肯定会对学习有更深层次的洞察,真正搞懂学习这件事。碎片式学习看似时间利用很充分,学了不少内容,但实际只是在单独地摄入一个个没有关联的碎片知识,这些碎片知识就连短时记忆都没进入。
因为我们的大脑是个认知吝啬鬼,它的短时记忆能力是极其有限的,最不擅长的就是学习零散的内容了。
1871年英国经济学家和逻辑学家威廉·杰沃斯做过一个实验,俗称“7±2”效应,说明人类大脑在努力记忆的情况下,准确的短时记忆数量也只是在5-9之间波动。最新的研究结果更是表明,短时记忆的平均容量是一次最多4样“东西”。知识体系起作用的原理在于两点:短时记忆的组块化和长时记忆的关联化组块化,就是把事物做归类,这样大脑需要短时记忆的内容大大减少,更容易记住。借助知识体系,你就可以将远超你大脑短时容量的知识给记忆下来。200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埃里克·坎德尔,研究发现了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在大脑中的存储规律,如下图:
其中,我们学习的各种知识点(比如人、事、物、地点、事实和事件),就叫外显记忆。它短期内存储在前额叶(上图第一行左侧),再在海马体中转化为长时记忆(上图第一行中间),最后存储在皮层中与各种感觉所牵涉的部位相同的区域(上图第一行左侧)。身体记住的各种动作、习惯就是内隐记忆(比如你开车的习惯动作),它通过不断重复后存储在小脑、纹状体和杏仁核(上图第二行)。内隐记忆是不需要通过回忆调用的,它在一定条件的触发下,就会自动驱使你的身体产生反应。记录在知识体系里的都是外显记忆,它们是需要通过回忆才能调用出来的,能够激起回忆的线索越多,这些外显记忆能被调用出来的概率就越高。因此,将新学的知识点放到你的知识体系里时,尽可能多地跟你已有的知识关联起来,这样新知识被回忆和用起来的可能就更大了。我们的生活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信息,大脑记忆能力的有限性,决定了它没法存储接收到的每一个信息。
大脑是这样想的:如果你很少动脑思考一个信息,你可能也不会需要再想它,所以可以忘掉;如果你绞尽脑汁、费尽心思地去思考一个信息,你就有可能再想起它,所以它应该被记住。因此,记忆是思考的残留物。学习要想记得牢,就要想办法让大脑这个懒家伙动起来思考。可是“会偷懒”是咱们大脑天生的机制,那要怎样才能让这个懒家伙动起来呢?通过提问清单的显性化提问,你的大脑就会开始思考了。在《学习力:颠覆职场学习的高效方法》这本书里建议了一个学习概念性知识时的提问清单:提问1:这个知识什么时候产生的?为什么在这个时点产生?这个时点之后还有更新的理论产生吗?
提问2:这个知识可以与其它知识或经验有什么联系?
提问3:这个知识至少在哪3个场景下可以使用?在哪3个场景不适用
你在学习任何一个新概念时,只要记得问自己上面这3个问题,你的大脑就不会偷懒了,对所学概念的理解也就更深入了。
《学习力:颠覆职场学习的高效方法》还介绍了一个以三分法记笔记的方式,是对概念性知识三问的深入应用。它不只是针对单个概念做三问思考,而是可以对整本书的内容做思考,并且沉淀记录下来。
如上图所示,将笔记页面分为三个区域——阅读区、理解区和心得区。③ 心得区和理解区的本质是一致的。只是一个笔记页上会有多个知识点,理解区是针对1个或多个知识点的,而心得区是针对整个页面所有知识点的。通过这种记笔记的方式,你的大脑不仅会主动思考,而且更能将知识串联起来,并且更有可能去用。
学习的内容如果不能及时运用,会产生两个弊端:
每时每刻都会有各种各样的信息涌进大脑,大脑有限的消化能力决定了它不可能全盘接收,所以必须有选择地记忆。它是这样想的:“这个信息用得多,说明它很重要,我要把它牢牢记在脑海中。”学习内容如果不去应用的话,你就会缺少反馈,从而无法真正对所学的内容形成理解。在看别人分享的知识时,我们很容易会产生一种错觉:将看懂误以为是学会了。但其实,每一个人在分享知识的时候,都会附上自己的故事经历、类比和比喻,以帮助你理解。所以你在看的时候,理解起来是毫无门槛的,很容易就以为自己看懂了,但其实你可能并不懂,知识只要稍有变化就不会了。而且,受限于个人的背景知识和经历,每个人分享的知识都会有其局限性,如果你不自己去实践应用,你就永远不会知道:
别人认为有用的知识,换到你身上,是否还适用?当时有用经验,换到现在,时间不同、环境变了,有没有失效? 不去应用接受反馈验证,自以为会了而沾沾自喜,等到真的问题降临考验了,你就两眼抓瞎了。大脑的记忆方式就像用水在纸上写字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字迹很快就会干了、没了。
最可靠的脑神经研究实验已经表明,在学习完成后的1小时内,记忆量就会极速下降。要形成长时记忆,就必须让神经元长出新的突触,并使突触强度得到长时强化。这就意味着,必须要有足够多次数的重复,才能让突触强度发生巨大且持久的改变,从而形成长时记忆。于是,问题就来了:有多少人能有毅力坚持足够多次数的重复呢?不就是因为坚持不来,所以英语才学了一轮又一轮,然后还是原地踏步的嘛。如果工作里面要用到什么,这个时候你再去学什么,这样坚持不下去的可能性就变低了。
有了学习动力和重复应用的环境之后,你很自然就能在学习中做到多次重复、越学越深了。认知到学习的这4大底层逻辑后,我们就可以不只是照搬学习技巧,而是知道学习技巧为何有效,以及如何更好地运用。
凡是有效的学习方法,不外乎在记忆、思考、应用、重复这四个方面有所助益。如何更好地利用学习这四大底层学习逻辑呢?三个行之有效的方法为:1、构建知识体系:将知识组块化和关联化,突破短时记忆容量限制、增加长时记忆的回忆线索。3、功利性学习:提供学习动力和应用环境,做到自然地重复学习。本文转载自YouCore,文章不代表高瓴官方观点。
如何快速看透事务本质?| 高瓴Recommend
11-24
10本提升认知维度的好书| 高瓴Bookshelf
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