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有温度的书院”——江苏省苏州实验中学原址重建项目

建筑设计一院 同济设计TJAD 2020-09-01

苏州实验中学项目位于苏州古城西畔,属苏州高新技术开发区狮山片区,是江苏省重点高中的原拆原建工程,项目规划为16轨48班高中(含国际部4轨12班),按照苏州市教育现代化达标学校一类标准建设。


项目总用地面积62487平方米,规划设计范围:东至大轮浜,南至金山路,西至实验初中,北至金山浜,总建筑面积77603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58575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19028平方米。



设计理念 


根据项目所处的区位及定位,设计应既体现文化名城苏州的地域性特征,又充分展现高新区现代城市精神;既尊重学校的历史传承与文化积淀,又体现现代校园建筑应有的前瞻性;据此提出三大设计策略:

从建筑布局形态上,汲取传统书院围合式布局特点,并采用连续坡屋面呼应江南地区曲折连续的民居聚落形态;

从建筑空间上,将苏州园林中的“庭”、“廊”、“园”等空间进行合理转译,从而形成多层次的校园空间体系;

从校园活动上,利用地面庭院、屋顶平台、连廊、天桥等不同高度的公共空间,塑造丰富多彩的师生学习及课余活动场所。

 


总体布局 

 

根据校园动静分区、沿街面塑造、公共空间、景观条件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确定了 “一轴双廊五区”的整体布局:

“一轴”,以校园中心场地与建筑形成南北轴线,依次布置校门、礼仪广场、行政楼、图书馆、活动广场、食堂及生活区;

“双廊”,在主轴两侧辅以“观书廊”、“体艺廊”两条步行廊道,有机地串接起校园各功能分区,加强了校园的整体性并提高了校园的使用效率;

“五区” ,根据校园功能要求及场地条件,我们将主要教学用房置于基地东侧,活动场地置于校园西侧,将校园分为五大功能区:行政办公区、教学院、运动区、生活区及休闲区,五个区域既互相独立又彼此紧密相连,动静结合、虚实对应。



交通设计 

  

项目以“安全、高效、便利、灵活”为原则合理组织车行及人行交通,采用“人车分行“的交通模式,车行道沿建筑外侧环通,教工车辆可从校园车行入口进入后便捷到达地下车库;人行区域则布置于校园中部区域,与车行区域完全隔离,保障了校园交通安全。



空间景观 

  

环境景观设计注重表现景观与建筑空间的整体性、共享性与渗透性。整体性:依据建筑主轴及双廊合理布置建筑庭院,强化了校园对外的整体形象及对内朝气蓬勃的校园氛围。共享性:通过合理布置保证各个功能建筑内的学生及教职工都能获得良好的景观视野,突出景观的共享性和均好性。渗透性:体现空间动线中景观的连通和良好的可达性,强调带状景观、庭院景观和屋顶绿化景观平台三种景观空间的相互融合渗透。

在具体的景观空间设计上,则根据校园不同庭院空间特性,结合传统苏州园林常见的“园”、“庭”、“台”等特色空间,塑造出饱含深厚历史底蕴同时富有活力的的校园公共活动空间,构成富有特色的校园景观。

在景观材料选择上,注重美观、耐久与经济性,绿化植物也尽量选取本地适合的品种,通过合理搭配达到四季各具特色的景观效果。



立面设计 

  

立面注重体现苏州地域性特征,旨在打造传统书院浓浓的文化气息。

主要墙面采用浅白色手抄漆,屋面采用深灰色瓦屋面,与苏州传统建筑青瓦白墙的意向相呼应;同时手抄漆也是对苏州传统精良建筑工艺的反映,与学校突出文化积淀的要求不谋而合。

公共廊道采用木格栅,从传统花窗尺度及形式出发,通过合理的抽象简化,既保留了传统木构的韵味同时又具有现代建筑的气息。

在体艺楼、图书馆及庭院局部采用预制混凝土空心砌块层层错叠,形成镂空墙体,营造隔而不断的园林空间效果。



绿色设计 


项目优先采用“被动”绿色设计策略,通过合理的布局及形态选择,产生合理的压力分布,达到自然通风的效果。


除此之外,还因地制宜地采用了雨水回收系统、屋顶绿化、立面遮阳、绿色材料等节能技术。




项目施工完成情况 


虽然施工期较短,但在业主、设计、施工等多方努力下,项目如期完工并投入使用,取得良好的社会效应。同时,项目整体完成度较好,主要空间、立面等均达到了设计目标,整体细节也实现了设计意图,成功塑造了一所具有传统建筑温度的现代书院。

 


项目团队成员名单


项目总负责人:曾群、文小琴

建筑团队:曾群、文小琴、张艳、汪颖、李荣荣、余子碧、李海旭、孟庆玲、高山、邓婷、辛胤庆

结构团队:季跃、吴树勋、陈凯、劳红锋、闻之琦、余思瑾

给排水团队:施锦跃、黄志东、肖蓝

暖通团队:邵华厦、叶耀蔚

电气团队:蔡玲妹、唐平、徐建栋、施国平、朱轶聪



 点击图片  查看精彩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